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淺談李可老中醫運用生半夏的臨床體會

許明輝

李可為山西名老中醫,擅長重用附子、烏頭、細辛、生半夏、生南星等「毒藥」治療急危重症疑難病等,被中醫泰斗鄧鐵濤譽為「中醫的脊樑」。筆者跟隨其學習中醫臨床,常見其臨床用藥靈活多變,「毒藥」多為其治療疑難雜症的仙丹和妙藥,甚為驚嘆,今不揣冒昧,把李教授運用生半夏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半夏概述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其性辛溫,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小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等。生用可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認為半夏具有抗腫瘤、鎮吐、鎮痛、鎮靜催眠、抗潰瘍、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早孕、解毒、抗真菌、抗炎、降眼壓以及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與中醫學所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功效基本相符,為其臨床廣泛應用提供了依據。半夏能麻痹末梢性運動,並對獨立神經系有似煙鹼之作用。生薑能擴張黏膜血管,興奮末梢神經,

此亦明理。其化學成分有:生物鹼類、刺激性成分、揮髮油類、有機酸類、氨基酸類、蛋白質類、無機元素類等。大多現代出版的書籍記載半夏用量均不出10g。但考歷代古書記載半夏用量可達30-50g。

李可對生半夏的認識及應用

1. 對生半夏的認識 李教授在2007年12月23日南寧第一屆扶陽論壇上的講話對生半夏的應用體會很深刻,抄錄如下:「大家不要怕,我一輩子用的生半夏,書上寫的是1噸,實際我每月平均劑量30到50kg,和附子情況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點,絕對不會出問題,這是張仲景告訴我們的,大家要相信醫聖是不會錯的,所有《傷寒論》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後面有個洗字,就是用開水沖一回,為什麼制半夏治不了病,在座的可能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制半夏的製作過程,清水泡15d,泡到發酵,再加水加白礬,又15d,然後拿姜、甘草和到一塊,再泡15d,共45d,制出來的半夏純粹是藥渣子,治不了病。再一個問題,根據《神農本草經》,半夏治病是辛以潤之,它為什麼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來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個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東西都有潤的作用,產生津液,附子大辛,他可以生津

左季雲老先生評價附子就是通陽生津液,陽生陰長。我知道盧老師的觀點也是,陽不生,陰不長,所以生半夏絕對無害,民初的張錫純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剛才介紹的這兩種病用制半夏完全不會起作用」。筆者跟其學習中醫臨床,發現他用藥量比一般的中醫用量要大很多,並且烏頭、附子、細辛同用而臨床效果確實好,常能幾副葯就見效。就問起緣由,他說目前中醫用量之小是因為明朝的李時珍搞錯了東漢的度量衡與當時明朝的度量衡換算關係,所以出現了從明朝以後中醫不能解決急救及危重病人,使中醫變成了慢郎中。他是在1961年搶救一名心衰的病人時發現仲景先師的用量的,後來在1981年考古發現東漢的度量衡器——「大司農銅權」,證實了他這些年的用藥量是符合仲景先師的思想的,這也為我們今後用藥劑量提供了依據。

2. 李可用生半夏臨床經驗

李教授臨床用藥配伍精鍊,常常把生半夏配入其處方中,未見其用單味葯。李教授把生半夏的臨床用量分為四類:小劑量10g;平劑30g;中劑45g;大劑60-135g。另外,他用生半夏必用生薑等量或多於生半夏量。

2.1 小半夏湯類方 李教授善用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現代實驗研究證實:小半夏加茯苓湯對小鼠無明顯急性毒性反應。

2.2 用治中風 對於出現中風的預兆或急性期,吾師主張先用三生飲:生膽南星45g,生半夏45g,生川烏45g,用150g蜂蜜,適量水煮好后加九節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後再用小續命湯來糾正四肢偏癱。

2.3 小青龍湯發揮 李教授在2009年8月的廣東省中醫院主辦的「2009年名醫經典暨扶陽理論高級培訓班」上專門講述了「小青龍湯治重危急症舉要」一文,其中對小青龍湯破解世界醫學難題中的心、肺、腎重危急症做了精彩闡述,並舉例說明,對張仲景的小青龍湯推崇備至。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36條提示:「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也就是說,服小青龍湯易引動下焦沖氣上逆之奔豚證。為克服這一弊病,李老對此方進行了改良,改良行為:麻黃、桂枝、白芍、炙甘草各10g,生半夏30g,乾薑、細辛、白芥子各10g,炙紫菀、炙冬花各12g,白果帶殼20g,生薑10片,大棗10枚,即小青龍湯加紫菀、冬花、白芥子降逆下氣,白果收斂,通治一切咳喘(397頁),在這裡吾師強調紫菀、冬花是仲景勝濕止咳的對葯,生半夏的用量從30g起始可以用至75g或90g。如虛證者,由肺及腎,腎不納氣,加紅參10g(用至45或90g),腎四味各30g;如小兒夜半暴喘(83頁)、或寒郁化熱者加生石膏30g(用至90-250g),如肺心病急性感染案(18頁);太陽少陰同病,脈沉舌淡苔白滑,加附子30g(397頁),如急性結核性胸膜炎案(48頁);過敏性哮喘者,加石膏、蟬衣各30g,如青霉素過敏性皮炎案(324頁)。

2.4 用於止嘔 吾師治嘔吐,得力於小半夏加茯苓湯,並進行加味:生半夏、茯苓、代赭石、生薑各30g,薑汁10mL,炙甘草10g。他指出,其一生應用此方上萬例,通治一切肝胃氣逆之嘔吐,如妊娠惡阻劇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現代醫學確診之腦膜刺激征;寒熱錯雜之胃腸痙攣等,皆有捷效。輕證服一兩口即止,稍重則服2-3次即愈,極重症10h許過關。不論何種嘔吐,皆由胃氣上逆。胃為氣機升降之中樞,胃氣不降,則諸經之氣皆逆。方以代赭石、生半夏、生薑降胃,則氣機升降復常,何嘔吐之有?正是執簡馭繁以不變應萬變之法。該方實為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旋覆赭石湯,減旋覆花、人蔘、大棗,加薑汁而成。吾師之經驗:若嘔吐兼諸痛者(如頭痛、胃痛、腹痛),則加吳茱萸、紅參(即吳茱萸湯)。因吳茱萸湯亦有止嘔作用,故筆者稱止嘔湯加吳、參為「雙嘔湯」,詳見胃潰瘍大出血案。若嘔吐兼欲脫,則加山萸肉、紅參(取來複湯之意),詳見久痢成癆案之「五味回生湯」。

筆者還發現:李教授治痰、咳,從不用二陳湯;治濕、嘔,從不提平胃散。全書隻字未提這兩方,令人費解。筆者揣測:因為這兩個方子,半夏用量偏輕或缺失如二陳之半夏為9g,平胃散則無半夏;燥濕、化痰用理氣葯(陳皮、厚朴),而不用溫化葯,收效甚微。后求教李教授,曰:「陳皮傷胃氣,厚朴破氣,此二葯不能用於脾胃虛弱的病人,我們治病要保胃氣,不能傷胃氣」。經在臨床上驗證確實如此,此也更加證實李教授的臨床經驗真實不虛。

而他用生半夏起步30-45g,治痰、咳則配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治濕、嘔則配吳萸、薑汁開凍解凍,常有1劑知,2劑已之功效。

2.5 生半夏用量 《傷寒論》之半夏,均為半升,合今為60g。半夏用量分為:①半夏小劑10g:半夏小劑者5案,用於小兒、羸弱之人如嬰兒幽門梗阻案、小兒白血病案、頑麻怪症案(85、368、42頁)。②半夏平劑30g:半夏平劑者3案,如肺心病心衰案(6頁);體虛之人,半夏酌減為15-20g,如急性結核性胸膜炎案、急性黃膽疸型肝炎案(47、166頁)。③半夏中劑45g:半夏中劑者3例,均為咳、嘔重症,如肺間質纖維化案、腦瘤術后複發案(29、245頁)。④半夏大劑60-135g:半夏大劑者3例,均為經方大症,如急性胰腺炎案之大柴胡湯證、紅斑狼瘡之小柴胡湯證(140、203頁)。還有一例用於腸癌的病人,起步就是135g生半夏,經過治療病人好轉。

2.6 半夏沖洗法 《傷寒論》小柴胡湯方下之半夏注一「洗」字,即用溫水淘洗3次,可解其毒,若多次淘洗則力減(7頁)。李教授一再強調用生半夏要溫開水洗3次,是遵照張仲景的用法,不是他的發明,最反對用制半夏,認為制半夏已經沒有治療作用。

2.7 半夏生薑 《金匱要略》載:「小半夏湯,半夏1升,生薑半斤」。考半夏1升為130g,生薑半斤合今為125g,即半夏與生薑等量。故李教授指出,生半夏加等量生薑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強療效,頗有妙用(8頁)。筆者對《傷寒論》半夏方進行統計,半夏均為半升,即65g,而生薑多少不等,如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之生薑為125g,其次為旋覆赭石湯之生薑為7g,大柴胡湯亦為75g,生薑瀉心湯為60g,小柴胡湯、葛根加半夏湯為45g,黃芩湯為22.5g,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則無生薑。從中可以看出,如經方中有乾薑,或嘔吐而兼熱者,生薑酌減、或無。吾師之半夏案亦然。只有以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止嘔湯為主方時,其半夏與生薑為等量,如妊娠惡阻案、嬰兒梗阻案。

體會

治病如操舟,用藥如量刑,所貴酌量權度,配伍衡定是為治法,醫權葯衡主持在我,不翻者不為也,不可偏拘病家所欲,應存不忘亡,安不忘危。筆者積20多年臨床經驗,有是症,非葯無效而量不當也。夏與姜之比例,應等量或大於半夏量,如半夏20g,生薑則20g或25g,夏量增而姜量亦遞增。

臨床上生半夏的應用愈來愈廣泛,筆者在李教授指導下用其治療惡性腫瘤如淋巴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子宮癌等證,也收到一定的療效。因此除了運用吾師的經驗之外,筆者認為生半夏主要在辛燥這個性味上,古語云:「月令五月半夏生,故半夏啟一陰之氣,與戊土合非姜與誰;戊癸合而化火,亦賴姜之辛,生薑啟一陽之氣,一辛燥,一辛散,姜夏皆辛亦同氣也」。二者偕用,制其毒厚,效能益彰。對竇房結功能不全、室性早搏、心動過速、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肌炎等,量宜、療效懸殊,而未發現不良反應。大量的病案在李教授的經驗專輯里,大家可以在其書中查詢。

半夏辛燥用在「痰」字。風痰、寒痰、濕痰、食痰、冷痰相宜。至於勞痰失血非所宜,反能燥血化熱。臨床上常常與烏頭、附子、細辛相配伍,應用在疑難雜症方面非常有效。其理在於附辛溫用在「冷」字。冷痰、冷痹、冷風、冷末、冷癖、冷氣及偏寒冷虛症。半夏烏附偕用,辛開燥降,適於逆氣冷痰、風痰冷痹、濕痹冷風、胃冷嘔哆、癱緩風冷、結痰飲僻、風痰冷氣、痰飲冷虛、大風冷痰、痰厥頭痛及婦人血風虛冷、胸中痰滿冷氣不下等症。但皆需伍鮮姜。用法上烏、附、半夏量增而姜量亦增。筆者跟隨李可老中醫學習五年來的臨床經驗,有是症,則偕用之,尚未發現不良反應,而療效甚殊。由此觀之,生半夏在臨床應用上只要辨證準確,是不會有毒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