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朋友圈或是讀書的敵人

□塗子沛

我到北京參加一個大型讀書活動,現場有不少激烈的、有趣的討論。其中一個焦點,是關於紙質書和電子書。一出版社的總編輯對我說,她是做紙質書的,十年前就有人預言,電子書要超越紙質書,但她在「喪鐘」的敲響下卻平平安安過了十年,紙質書的市場在年年擴大。

這是時代的力量。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教育的投入和對知識的消費都在與日俱增。電子書區別紙質書,只是載體的不同,隨著年輕一代形成新的閱讀習慣,電子書將步步分流紙質書的市場,這是可以預見的趨勢。換句話說,紙質書必定衰落,但就像電影問世了,話劇並不會消亡,我們的生活,仍然會有很多的場景需要紙質書。

我認為,當下對讀書的憂慮大都劍指電子書,是指錯了方向。當下紙質書或者說國民閱讀真正的敵人,不是電子書,而是朋友圈。

我的觀察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微信朋友圈的流行,很多人已經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讀書,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關於閱讀的新問題,甚至是一場危機。

問題源於微信綜合征,越來越多的人沉浸於朋友圈,幾分鐘不看,就感覺自己和世界脫節。不斷刷新的信息,意味著新的機會或威脅,對它作出及時的反應,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這種錯覺一次次加強,造成一離開朋友圈就本能地焦慮、坐立不安。很多人入睡前最後一件事、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查看朋友圈。

朋友圈,已經佔用了很多人大量的時間,它的信息量,會讓人產生已經獲取了足夠知識的假象,這正是對於讀書的最大威脅:因為朋友圈,很多人已經沒有時間、也認為沒有必要再去專門讀書,不管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

聽到這裡,很多人頻頻點頭,還有人捧著手機會意地笑了。

問題是,朋友圈上大部分是信息,不是知識。更準確地說,朋友圈是一種信息消費。朋友圈看似是一種媒介、一個平台,傳遞海量的信息,但因為它的社交屬性和隨之而來的商業利益,信息背後往往充斥著慾望、感官、拜金和利己。也正因如此,信息本身會變得更加生動,從刷屏中,人們可以獲得愉悅和刺激感。

這迎合了人類的天性。而且,和其他消費相比,信息消費大部分是免費的、不用花錢。人們可以無節制地消費。

但信息消耗的是人的注意力。而注意力恰恰是一種有限的資源,顧此就會失彼。沉浸於朋友圈,客觀上減少了思考、閱讀和求知的時間。微信朋友圈的流行,還沒有幾年。我相信,多年以後猛回頭,人們會感慨,朋友圈的信息,就是注意力的「歲月神偷」。

國民沉浸於朋友圈的信息消費,是從讀書世界的集體沉淪。

信息不是知識,知識以信息的形式存在,但它是一種特殊的、有因果關係的、具備內在邏輯和結構的信息,信息要經思考才能「兌現」為知識。朋友圈在不斷地刷新,隨著手指劃過屏幕,大量的信息湧向腦部,就像銀行發生兌現危機,大家一擁而上,反而誰也沒有辦法拿到錢一樣,知識無法從信息中兌現。這就是朋友圈的「擠兌效應」。

此外,朋友圈的閱讀是隨時隨地的,非常碎片化,這加重了信息擠兌的效應。

更重要的是,信息擠兌還會反過來影響信息消費的質量。好的信息消費,就像其它消費一樣,需要知識作為指導。越沉浸於信息,用於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就越少,知識也就越缺乏,導致對信息的消費更加盲目。這方面一個重要的例證,就是老年人使用微信。很多老人在微信圈裡傳播轉發的,都是聳人聽聞、誇大其詞的不實信息,甚至謠言。這種信息消費,事實上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干擾和麻煩。也就是說,知識越少的人,朋友圈的信息擠兌效應越明顯。

有人會反駁,朋友圈也有好帖子、也有知識。這個不能否認。但在朋友圈,我們往往是閱,不是讀。真正的讀需要一個情境,它不只是過眼,而是要過腦,需要把信息和個人經驗以及原有的知識體系融合起來,信息才能變成知識。朋友圈的閱讀,知識很難兌現。

我認為,要獲取知識,還是書更好,可以是紙質書或者電子書,但不是朋友圈。書有厚度、有邊界。讀書,要像啜飲一杯葡萄酒,像用一根吸管品嘗一瓶精心配製的飲料,慢慢品味、汲取營養。而朋友圈的閱讀,信息層出不窮,一個鏈接連著一個鏈接,沒有邊界,像對著消防栓喝水,水雖然又急又大,卻喝不到幾口,還被沖得頭昏腦漲。

我們需要信息,但更需要知識。讀書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更多的信息,而是知識。再多的信息,也不等於知識。如果只停留在信息上,就會永遠浮於表象。

要求知,我們要打開書本,細心專註地用好吸管。知識,唯此才能獲取。沉浸朋友圈,不僅是消極地拒絕讀書,而且是拒絕思考和成長。(作者系著名大數據專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