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欄 | 萬喆:以製造業帶動實體經濟振興

摘要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確實,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而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製造業。

儘管製造業是的「發家之本」,仍是最受親睞的投資目的地,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重視製造業,隨著國內製造業各項成本的攀升,製造業應如何突破,並進一步帶動實體經濟發展?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

作者萬喆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萬喆:以製造業帶動實體經濟振興

「『未工業化』遭遇『再工業化』的資源爭奪戰,進一步加大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壓力。」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作用,無論何種問題,都在於兩者之間未能處在合理相對位置,無論誰過強誰過弱,經濟發展都要出問題。」

「導致民間投資國內外『冰火兩重天』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企業發展和突破的內生意願。」

……

製造業:曾經的「發家之本」

記者:2016 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7 年深化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您如何看待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萬喆:振興實體經濟作為2017 年深化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被提出,說明現在實體經濟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其中突出表現在製造業方面。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也指出,「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製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

確實,製造業曾經是我們的「發家之本」。但近些年,經濟出現「脫實向虛」 的趨勢,實體企業的運營困境凸顯,實體經濟面臨一些「溝」和「坎」。

是個製造業大國。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迹」,與當時製造業的蓬勃發展緊密相關。從全球製造業發展的歷史看,發展的機遇,與改革開放的過程和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后的製造業向外遷移的過程不無關係。

然而,還不是製造業強國。

現階段,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比仍有相當差距。製造業的發展方式仍以粗放式為主,亦未能形成規模效應。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易受外界經濟衝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勞動力紅利正在下降,資源過度消耗也使環境壓力加大,這也是目前實施「去產能」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 歐美等國的產業吸引力相對增強,國內卻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房價上升、環保壓力、稅費等,使企業感到日益增加的運營壓力。

尤其在前些年的「G D P 競賽」中, 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大都只想追求速效,不願意解決對短期增長無效或有負效果、但能夠提升長期增長潛力的關鍵性問題,採取了一些可能竭澤而漁的措施,加大了提前消耗,硬性提高虛假需求,甚至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以及無效使用,給的工業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帶來了嚴重的扭曲。

縱觀歷史,的問題昭然。的工業化卡在了所謂「周期」的陷阱中。

一方面,由於發展速度超常,製造業與日本類似,在較短時間內就開始追逐製造業「周期」末段,發生了「去工業化」的現象,而更危險的是,只是體量龐大,其實根本「工業化」未及。這事實上破壞了製造良性發展的路徑,導致經濟「脫實向虛」,並且難以回到正軌的結果。

另一方面,由於起步較晚,還在上一個「周期」之中,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到下一個「周期」中來。因此,「未工業化」遭遇「再工業化」的資源爭奪戰,進一步加大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壓力。並且,由於實體經濟本就不夠紮實,「虛火上升」只會更加重系統風險的可能性。

反觀經濟,和工業化問題一樣, 是速度過快造成的周期歷程太「趕超」 而衣不稱身帶來的撕裂痛,也是起步太晚造成周期歷程「沒趕上」而衣難蔽體帶來的牽扯痛。對自己經濟的理解和研究遠遠跟不上時代需要。這往往使我們卡在某些理論中的「周期」之間。

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需平衡

記者:現在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和金融企業利潤率相差較大,行業報酬結構失衡產生虹吸效應,致使各種要素逃出實體經濟。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又怎樣才能達到平衡?

萬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模式。可以說,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作用,無論何種問題,都在於兩者之間未能處在合理相對位置,無論誰過強誰過弱,經濟發展都要出問題。

在反思「G D P 競賽」造成的資源浪費以及經濟結構扭曲問題時,「虛擬經濟」迅速走熱。一時間,全國不少地方都在醞釀建「金融中心」,追求發展虛擬經濟和服務業。相比於之前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製造業,「虛擬經濟」 確實薄刃輕巧,無污染、高收益。但這也直接導致在經濟「脫實向虛」和「資金空轉」的問題方面,矛頭直指金融行業。

社會對於金融的真實需求並不小, 但存在著相當嚴重的資源錯配。一方面,經濟結構和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 但金融流向和重點仍然停留在過去的階段。另一方面,一些因行政原因等造成的金融扭曲更加劇了虛擬經濟的風險。比如,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都曾經有著為國有企業等提供流動性的目的,繼而又承擔了部分為地方政府和平台脫困的功能,結果是,股票和債券市場都因此承擔了一部分不應該由市場承擔的風險,也因此誘發了較大波動和信用事件爆發。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不平衡的問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也存在,即便是發達國家美國對此也是煞費苦心。

20 世紀70 年代以來, 美國經濟的金融化傾向愈發明顯,工業佔美國G D P 的比重持續減少,美國本土加工製造業不斷轉移至墨西哥、東亞各國及地區等新興經濟體,而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佔G D P 比重則逐漸提高。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美國深刻意識到實業對於經濟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再工業化」。「再工業化」不僅包括美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的製造業回歸本土,還包括吸引外國企業對美國實體經濟的投資。

至此,美國曾經提出並實施三次「再工業化」戰略。但同樣的倡議,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

20 世紀70 年代,美國第一次提出「再工業化」,主要以提高能源效率為特點。20 世紀80 年代,美國第二次提出「再工業化」,主要針對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如今,美國第三次提出「再工業化」,應該是通過科技和創新,使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融合度變得更高。

美國實施的第三次「再工業化」, 其內涵與我們想象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回遷等迥然不同,回歸的製造業是更加註重技術創新的企業,其生產率的提高大於其雇傭員工人數的增加。其「再工業化」戰略將進一步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增長。美國力圖通過「再工業化」實現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平衡。

向製造業強國轉化,導向是關鍵

記者:從全球看,美國推動「製造業回國美國」,德國推出「工業4.0」,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

萬喆: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 其經濟現代化不可能繞過工業化階段。在,農村人口佔比仍高,高科技產業的出現實際上也無法代替工業化的功能。

也意識到了新時期的新挑戰, 正在大力推動「製造2025」與「互聯網+」的計劃,同時落實各種相關舉措。

但毋庸置疑的是,好的戰略思想需要更好的戰術手段和細化規則來支撐和協同。製造業已經因其龐大的體量和迅速的發展震驚了世界,但仍然不能算是製造業強國,尤其在當前,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成本上漲等都進一步制約著發展的步伐。

從企業層面來看,應積極應對國際製造業發展新形勢和新趨勢,藉助新的信息技術,實現中高端製造業的升級。一方面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發展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要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能力,樹立企業品牌意識,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企業作為微觀個體, 千差萬別,需要充分的競爭和正確的激勵,才能夠形成最活躍、最優質的市場, 成為最具價值和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因此,市場政策決策和制定者的導向非常關鍵。

記者:民間投資直接反映了民間實體經濟的活力。目前,有一個現象,就是民間投資中對外投資出現爆髮式增長的同時,國內民間投資增速卻急劇下降。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萬喆:近年來,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出現爆髮式增長。從對外投資存量佔比看,民營企業從2006 年的19% 快速增長到2014 年的46.4%。2016 年第一季度,由民企發起的併購交易佔比高達68%。

與此相對的是另一個熱議話題,就是民間投資的「冷」若冰霜。2016 年以來, 國內民間投資增速急劇下降。東北地區民間投資增速滑落尤其嚴重,其中遼寧1-6 月民間投資為58.1% 的負增長。

導致民間投資國內外冰火兩重天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企業發展和突破的內生意願。

首先,企業經營壓力和成本加大。儘管國內未來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發展空間和前景廣闊,但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價格的過快上升透支了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其次,產業鏈整合與跨境資產重組是大勢所趨。企業積極收購境外低估資產之後向高估值轉換成為企業對外投資的一個重要動力。據D e a l o g i c 統計,2016 年以來企業在境外收購支出已達1020 億美元。

最後,以技術和市場為導向的業內併購成為熱點。原來企業對外投資以獲取境外能源資源為主要目的,現在逐漸向以獲取境外市場、資源、技術、銷售渠道等多重目標轉變。

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間對外投資的「火熱」既有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這一「光明面」,也有迫於無奈難以自出的「灰暗面」。一些國際貿易規則使企業不得不進行投資轉移。T P P 等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影響提前反映到投資流向。為規避原產地規則, 一些市場主要面向美國、日本的服裝企業, 加快赴越南等地投資。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外投資。

讓做實業的有前途、有「錢途」

記者:發展實體經濟,必須讓做實業的企業有前途、有「錢途」。具體來說,就是要增加實業的魅力,進一步吸引大家把熱情重新放到實業上。您對此還有哪些好的建議?

萬喆:當前至關重要的是,要培育適合企業積極發展的營商環境,以及能夠公平優勝劣汰的高效市場。

第一,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強化製造業在作為工業經濟中心和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定位,堅決改變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虛擬經濟指標增長的產業結構政策扭曲現象。因各種原因形成的資產泡沫不但擠壓了製造業的利潤空間,也打壓了製造業的積極性。當地方政府因自身收益而助推房價的時候,才會出現實業因房租太貴而無以為繼,同時又因兩套學區房就起死回生的現實窘況。但這種童話無異於殺雞取卵, 促使製造業無立錐之地。

所以,政策制定和執行必須要放棄短期利益,放眼長期,從根本上改變自身和市場的激勵機制,加強監管能力,擠壓企業虛擬經濟投機行為空間,促使經濟脫虛向實。

第二,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最在乎的,無非是兩點,一是投資收益,二是運營環境的穩定性。因此需要切實下功夫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尤其是一些額外成本和制度交易性成本。比如,稅負中許多「費用」既不透明又缺乏法理依據。而運營整體政務環境需進一步加大公開、公平程度, 以法律為準繩,使行政政策和手段受到應有的約束和監督,實現宏觀層面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實現對實體經濟和微觀客體的服務功能。

第三,準備紮實的基礎條件。加大對製造業的技術創新財力投入,也通過完善制度使製造業技術創新的融資變得更容易; 重視職業教育,整合高校教育資源,強化職業工人的素質教育和實踐培訓;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快信息交流;整合政府部門、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資源共同開展研究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探索積極、有效、長效的合作模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