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西南交通大學:新媒體聯盟促進校園媒體改革

《交大青年》創刊20周年發展論壇。西南交通大學 郭凱琪/攝

當「媒介融合」成為業界生態的時候,作為高校思政工作陣地的校園媒體也被推上改革浪頭。

在過去3年裡,西南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南交大」)連續獲評教育政務新媒體綜合力10強,這讓校長徐飛感到自豪。不過,徐飛提出應該用「更高標準、更挑剔的眼光」來審視成績,進一步提升校園媒體應該發揮的作用。

單兵不成軍,以聯盟之力講好交大故事

徐飛用「順勢者昌,逆勢者亡」來形容媒體融合趨勢的緊迫性,提醒那些「上了年紀,不太習慣新媒體、自媒體的同志,要慢慢適應」。

西南交大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許金磚介紹,西南交大的新媒體建設在全國高校中屬於起步較早的。2011年開通官方微博,2013年開通官方微信,2014年成立新媒體中心,並整合校園媒體平台成立校園新媒體聯盟,對新聞素材「一魚多吃」。

例如,學校官方微博第一時間發布重要信息,官方微信注重深度報道和服務諮詢,校團委、學生工作處的媒體平台重點引導大學生思想潮流等。各平台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宣傳方式,通過不同側重的包裝和策劃,突出素材裡面有特點的一部分。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西南交大新媒體聯盟成員之間,通過新媒體聯盟網站、QQ群、微信群等溝通選題、約稿併發起活動,開發了不少師生喜聞樂見的思政工作傳播新「載體」。

如學校新媒體中心創作的原創系列校史動畫《途說——西南交通大學》,以「萌萌噠」的卡通動畫講述學校120年與鐵路事業共同發展的歷史,被同學們稱之為「消耗手機流量也要追完的動畫」。

「讓學校政策發布活起來,讓師生熱點回應多起來,讓校園網民互動暖起來」,西南交大的新媒體聯盟,已經逐漸探索出一條「單兵不成軍,以聯盟之力集群式發聲」的傳播模式。

傳統校媒「不滿足現狀」,靠深度、廣度持續發力

校園媒體融合,既要重視新媒體創新,又不能忽視傳統媒體的發展後勁。

在「融合正當時 校媒再出發」高校校園媒體發展論壇學生分論壇上,西南交大青年傳媒學生全媒體中心的翁培同學介紹,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新發展、新變化和服務對象的新特點,校團委領導校園媒體推出《交大青年》,「交大有思」團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新青年組織網3大產品。

論壇召開時,正值《交大青年》創刊20周年。現任主編、2013級學生闞美璇感慨:「新媒體發展迅速的時代,報紙總是被人忽略和遺忘。大家似乎更願意打開手機,看看公眾號今天又有哪些推送。而一份質樸低調的報紙,獲得榮譽容易,獲得青睞很難。」

一直見證《交大青年》發展的西南交大團委原書記朱劍松認為:「建設新媒體的同時,鞏固傳統媒體的地位及優勢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他指出,新媒體注重時效性,可以讓讀者快速了解信息,但傳統媒體的深度和廣度更勝一層,引導讀者向深層次方向去思考和把握。

2011年,西南交大校團委抓住籌辦第三屆四川高校傳媒論壇的契機,深入開展校園新媒體建設管理專題研討,向兄弟學校「取經」。同年10月,《交大青年》正式改版,選題上更注重「貼近交大人、關注身邊事」,讓學生髮聲更有質量;版塊劃分上,將原有的文學素養和身邊事相結合,並整合團委旗下資源,為實現紙媒體與新媒體的線上與線下互動打下基礎。

「我們搜尋一切值得討論的話題,摒棄一切類似『節操』的標籤。」西南交大校友、《交大青年》往屆主編胡壽緩在《交大青年》20周年特刊中寫道。如今,20周歲的《交大青年》已經刊行157期,至今仍有每期5000份左右的發行量,這在新媒體時代已經顯得頗為不易。但它「不止於滿足現狀」,仍舊不斷探尋新的方式,去記錄和踐行「無悔青春夢一場」。

闞美璇回憶,學校120周年校慶時,「看到無論是領導老師,還是同學朋友,在領到特刊時滿意開心的表情,那種欣慰之感無可替代」。

闞美璇表示,責任感、思考力、建設性這九個字,是支持《交大青年》人努力改變校園傳統媒體發展困境的信念,「雖然《交大青年》無法顛覆信息時代,但它可以顛覆交大校園。」她說。(李師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