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秦朔:該和「面子上的中國經濟」說再見了 || 大視野

秦朔/文

河南農村「雙合」教訓

春節回河南老家過年,在不同場合多次聽人們說起前幾年河南農村搞「雙合」試驗和產業集聚區建設的一些教訓。

所謂「雙合」,就是對行政村合村、合地,將農村土地經營權統一進行流轉,搞工業園區或現代農業園區。農民把土地流轉后,每年可以得到幾百公斤小麥的承包費,然後到產業集聚區打工實現再就業;「雙合」後集中建設大型新農村社區,讓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居住,成為新市民。

我搜索當時的報道,可以說是一片讚歌,對未來前景也一致看好。2012年9月3日省委機關報報道了「雙合」試驗的典型——滑縣新型農村社區「錦和新城」,說「一年多前,這裡還是一片破舊的村落」,現在「感受到的是現代化的城市氣息」;通過「雙合」試驗,「使全縣工業駛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正在建設之中。……園區核心區建設已經啟動,預計兩年內可以建成」;「(錦和新城)共整合33個村,一期整合18個行政村,二期規劃整合15個行政村,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7月可建成投用」。

幾年過去,目前的真實情況如何?

新華社「新華視點」去年10月發表文章,說記者在「錦和新城」二期看到,46棟10多層高的住宅樓拔地而起,排列整齊,走進小區,卻發現空空蕩蕩、雜草,還有附近村民在空地上曬玉米、放羊

類似這樣的新型農村社區在河南並非少數。有的樓蓋了一半就扔在那裡,無人居住,荒草叢生,很多電錶、變電器、電纜被盜,門鎖生鏽,便池、水管也損壞不少;有的主體豎起來了卻沒有後續施工,大量墊資的施工隊拿不到工程款,又拖欠打工者的工資;有的老百姓抱怨「地不讓種了讓蓋樓,樓蓋好了卻沒人住,地也荒了」,有的說「村裡好多要娶媳婦的也不讓蓋新房」,有的「原本家裡存款10多萬元,準備做小生意。買了樓房,還要買傢具、裝修,都得花錢,反而欠了一屁股賬」,有的說「開發商和村幹部聯合起來想方設法讓農民買樓」,甚至偶爾在村裡放話,「原來的村莊要停水、斷電、關路燈」,也有的「縣領導在村裡召開的大會上講,每人贈送30平方米,其餘面積每平方米700元。現在又改口說,領導提拔了,承諾不算了」……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以來河南省有1366個新型農村社區停建,直接損失600多億元。不少地方貪大圖快,佔用大量耕地,浪費巨額資金,百姓不堪重負。所以開始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降溫」、「減速」、「瘦身」,鄭州市提出「有規劃尚未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原則上不再建」。

「雙合」從方向上是值得探索的,但那麼快就一刀切地鋪開,想當然地以為「搞了聚集區,項目自然來,農民就地轉化成工人」,根本不符合實事求是原則。但因為是「領導工程」,下面只能說好,只能堅決執行。

有的基層領導告訴我,貪大圖快出政績,這種發展觀在地方上還是很普遍。誰的GDP增速上不去,排名就靠後,領導就有很大壓力,只能硬上項目,甚至為了給上面報喜,把以前的招商引資項目重複包裝。而實際上,一個招商引資項目要真正落地、產生效益,往往需要一兩年甚至更長。

今年我的家鄉開封第一次春節禁放煙花爆竹,有在政府工作的朋友年三十還綳著弦督察,晚上泡速食麵充饑。但風平浪靜,全城沒有鞭炮聲。移風易俗,看起來很難,但老百姓有意識有覺悟的時候,政府推動一下就水到渠成。相反,一些和拆遷有關的信訪問題,往往是政府一定要「倒計時」完成,就強拆或「放水」(放寬標準),引發不公平。等出了進京信訪的問題,地方又要想辦法去公關「銷號」。

在經濟中,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客觀規律,你要扭曲,一時是可以的,但客觀規律「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總要顯效。而那些「功成事遂」的成就,往往都是因為符合人的本性,「百姓皆謂我自然」,而不是被強迫。

遼寧財政數字注水背後

有隱藏問題的地方,就有虛報成績的地方。春節前,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

《人民日報》報道,遼寧省所轄市縣涉及的虛增約佔同期財政收入的近20%,虛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虛增比例高達23%。

新華網2014年9月就發表過調查,根據審計署對東北某鎮的審計,2013年全鎮實際財政收入156萬元,卻虛報為2690萬元,虛增16.24倍。虛增方式一是企業稅收先繳后返,二是通過空轉、反覆入庫。該鎮以國有資產投資收益、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名義把上級政府撥付給當地的資金反覆入庫,形成財政收入空增長,以完成財政收入任務。該鎮位於飲用水源保護區,工業和規模養殖業受限,稅源流失多,根本談不上增長,通過虛增才能擺脫墊底的排名。

瀋陽周邊的一個縣,2013年統計財政收入24億元,審計署審計后修正為不到11億元。

我和一位基層幹部聊天,我說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廣東實行「財政大包干」時,珠江三角洲一些縣市每年底都互通信息,少報財政收入,藏富於地方。現在是分稅制,比如增值稅中央要分享50%,地方報的越多,不是上繳越多嗎?哪有官員會這麼「傻」?他說確實如此,報的越多,按比例上繳國家和省里的就越多,上面給的轉移支付也會減少,老百姓沒有好處。但為什麼還要報呢?一是「數字出官」的政績需要,為官是一任理事,不是常任理事,「擦屁股」的事可以留給後人;二是你不出數字別人也會出,那連你現在的位置可能也保不了。既然大家都出數字,只是多出少出的問題,就沒有什麼歉疚感了。最後還有一點,就是虛報數字已成習慣,很難矯正。有的虛報本地受害,但東邊損失西邊補,有的虛報地方可以獲利,比如棚戶區改造新開工任務數等等。

遼寧和東北經濟今天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光折騰「數字政績」、「宣傳政績」而不把精力用於營造好的市場環境的結果。2015年「新華視點」曾梳理過東北一些城市因為長官意志多變、隔三差五就繪製藍圖的情形。大慶市從2006年起先後提出過23個重點發展的接續產業,有的城市規劃成百上千億規模的產業像「走馬燈」一樣說換就換,工作思路上的「12345」更是不斷翻新,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斷「翻燒餅」,「狗熊掰苞米」,一事難成

「數字注水」並不是遼寧的專利。遼寧因為王珉出了問題,很多問題的蓋子都揭開了,不遮不掩,暴露更充分了。但是假外資、假出口、假稅收、假增長、弄虛作假騙取補貼,只有遼寧才有嗎?很多產業的補貼政策剛出來,「騙補」產業鏈就形成了。這種現象帶有普遍性,並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真實質量。

銀行不良率操控之辨

還有一些相對專業的領域,也有很大的數字操控空間。比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沒有誰否認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也沒有哪個銀行家否認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黃金周期已結束。從常理上說,商業銀行不良率的上升會是自然的結果。這一趨勢在2014年形成。

銀監會官網還沒有公布2016年底商業銀行的不良率,但業內不少人估計這個數字會十分靠近1.80%,這樣,2016年商業銀行的四個季度的總體不良率會控制在1.75-1.80%之間,比一年前普遍預期的要好的多。(註:截至2016年9月末,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升至1.76%,較2015年初上升37個基點,撥備覆蓋率下降近40個百分點,至175%。)

那麼銀行的不良率上升趨勢和風險真的得到遏制了嗎?我請教了銀行業的資深人士,答案是:這可能是一種幻象

不良貸款率指不良貸款佔總貸款餘額的比重。銀行評估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有哪些空間可以操縱不良率呢?

首先,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展期、借新還舊、重新結構化等手段把不良貸款變為正常或者關注貸款;也有可能不報、遲報某些不良貸款;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可能出於對某些行業和企業的保護,對銀行進行干預,導致不良貸款認定的不一致;在經濟上行期採用嚴格的認定標準,在經濟下行期採用寬鬆的認定標準,也會導致不良貸款認定的不一致。

| 數據來源於銀監會官網

其次,不良資產的處置速度和方式對不良率的影響很大。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法通常有直接清收、核銷以及出售(包括證券化形式的債權轉讓),這些處置措施都會直接影響不良率的大小,可是並不能化解實際風險。比如核銷實際上會降低清收的可能性,從而增加銀行損失;幾個銀行互相之間買賣轉讓不良貸款,會使他們的不良率都降低,而實際上不會降低銀行系統的風險;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看似降低了銀行系統風險,但是風險並沒跑出金融系統。

| 數據來源於銀監會官網

實際上,商業銀行還可以犧牲利潤以美化不良率。看一下最近幾年商業銀行的資產利潤率就一目了然,在不良率上升的過程中,資產利潤率下滑。有趣的是,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每年第四季度都有明顯下降,說明商業銀行為了在年底得到好看的不良率,進行了更加「積極」的不良資產處置。這帶來盈利能力的下降,而盈利下降又影響銀行的資本補充,對持續長期發展起負作用,其實是更大的風險。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單單看不良率這個指標,可能會誤讀銀行體系的風險狀況。所以不能簡單以不良率的大小來衡量風險的大小,也不能簡單地用不良率來衡量不同銀行的健康狀況,因為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客戶群體、不同的產品、不同的風險偏好,不良率並不能代表風險承受的大小。

銀行不良率這個例子,和河南的「雙合」實驗以及遼寧的「數字注水」,從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我想說明的是,上面的很多指標要求,在下面的管理操縱后,其含義可能發生扭曲,需要慎重解讀。

從宏觀比較看,經濟的增長速度依然在世界前列,內生動力和內部市場依然強大。但全世界像我們這樣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也是罕見的:2016年GDP總量突破70萬億元,而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接近60萬億;2015年底一般企業的槓桿率為170.8%,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65萬億元,包括信託貸款在內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8萬億元,2016年底代表廣義流動性的M2餘額155.01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55.99萬億元,所有這些「水量」指標都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註:一般企業槓桿率數字,來源為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重構銀行資產負債表》一文,其餘均為官方公布數據)

所有這些數據表明,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負債依賴型的投資驅動,龐大的投資可以保持當期增長,但無法改變企業投資回報率低下的現實。而且由於很多錯誤投資的存在,相當於分母加大了,而分子不變,這就進一步拉低了全社會的投資回報率。

要迅速轉型為創新驅動、提質增效、高效集約型的經濟,這不現實,但是,全社會從上到下應該有堅定的共識,就是別再為了面子違反規律了。我們該和「面子上的經濟」說再見了,增長不等於發展,好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