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學歷不一定值錢 但學區房卻非常值錢?

杭州一位70歲的患癌老人花500萬給孫子買學區房,卻發現這套房子只有50年產權,根本落不了戶。

這是近日錢江晚報上的一則社會新聞。報道的標題是:杭州70歲大爺500萬買「假學區房」為孫子上名校操碎了心。

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並不複雜,霧裡看花、上當受騙的「梗」有兩個:一是跳單,即買賣雙方撇開中介,二是簽陰陽合同。動機則只有一個,

這樣的糾紛案例像傳奇故事,把「學區房」這個老話題再度帶回了公眾視野。這些年來,作為開發商包裝產品的一種慣常手法,「學區房」有炒作的成份在,但需求卻也是實實在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成交的天價學區房屢屢刷屏。已經形成一個成熟的地下產業鏈。

究其原因,學區房熱度不減與精英教育思維密切相關。不僅僅是在,在人身上,學區房實際上是一個全球問題。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

在國內,虞峰、王中軍、李寧、丁健、潘石屹們,都選擇了把他們的孩子放到國內或香港的國際學校讀書。香港的富豪們、李嘉誠的孫子們、東亞銀行李國寶的兒子孫子們、恆基集團李兆基的孫子們,也都是送去了香港最頂尖的國際學校。

趙薇為了女兒到香港面試,特地花了1億買了學區房。郭晶晶兒子上的是一年學費14萬的香港寶山幼稚園,被譽為幼稚園中的哈佛,這個幼稚園裡的學生都大有來頭,有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女兒,跳水王后伏明霞女兒,豪門媳婦徐子淇的女兒等。

在國外,這種情況也同時發生。一項調查數據顯示:

從2007年到2017年這10年期間,進入美國社會收入前1%的精英階層們的消費習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美國精英階層花費在物質上的錢明顯減少,普通中產階層保持穩定。

精英階層們把錢都花去哪兒了?數據顯示,有一部分的花費在教育上。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開銷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產沒有變化。

學區房在此一輪調控之前,是各地政府高打高舉的「害群之馬」。投資商將學區房價炒到一個宇宙級的天價而下不來,而樓梯過道、三角多邊、超小奇醜等等根本不可能居住的奇葩戶型更是屢屢出現。

宏觀調控以來,打壓學區房的政策順勢推出。以北京為例,今年四月底當地教育部門就相繼發布了7城區入學新政,向「學區房」放大招。

其中就有,明確入學「優先順序」,2017年「幼升小」將根據學位供給情況和戶籍、房產、居住年限等因素,探索單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結合的入學方式。效果如何,尚待進一步觀察,但瘋狂炒作的氣勢顯然已經被壓了下去。

而學區房再次成為熱點,是由於近期的一波租賃新政熱。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相繼出台住房租賃政策,中央層面亦推出相關的頂層設計政策。

租售同權、租購同權、購租同權,表達主體不同,內涵相差無幾。這無疑使那些租房者看到了一絲亮光,似乎學區房概念已經不復存在。但細究起來,在同權的大前提下,其實仍然是有本地戶籍、外地戶籍、擁有產權房者、租房客以及學歷、年齡積分等等不同序列的先後排序的。在優質學位永遠緊張的情況下,這種同權形同虛設。

對學區房的需求與追捧,根本上是來自教育市場:家長之間競向攀比的強大觀念支撐,稀缺優質教育資源的配置失衡失序,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的投機取巧與推波助瀾。

結果呢?出現的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精英教育思維的泛濫,以及對社會階層固化和家族代際傳承的持續焦慮,而學區房這種在相對公平配置優質稀缺教育資源時設計出來的變通之法就有了市場。因此,在特色的戶籍之上,又附加一個區域內必須擁有住房的條件和門檻。

顯然,教育的公平問題不解決、供給側改革不深化,學區房就永遠不會消失,最多是換個馬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