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史金霞:讀書這麼好的事 | 佰特公學

讀書這麼好的事

史金霞,曾先後執教於河北與江蘇,教育報2012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提名獎獲得者,第二屆華文領讀者大獎獲得者。現為獨立教師,專欄作家,創辦個人網路微校,帶領一批孩子從國小讀到大學。著有《不拘一格教語文》《重建師生關係》等。

本文獲史金霞老師授權發布,特此致謝

現實的困境

剛剛偷將一本書讀至一半,父親突然從門后現了出來,心想,這下完了,又要沒收了。

果然,他看我埋著頭,手不自然地攏起來,快步走近,厲聲斥責道:「現在還有心思看這種書!昏頭了你!」順手抽走了黑塞的《在輪下》。腳步聲遠離,隨之而來重重的「砰」的一聲,書被摔在了某個角落。待他沉沉的步伐逐漸飄渺起來,我無奈地翻開了隨筆本。

果真是諷刺!《在輪下》寫的故事與我身上剛發生的正好相關。主人公漢斯從小刻苦鑽研,埋頭於各類課本、題集中,以至於拋棄了養兔子、釣魚、夏日溫和的小溪、天上漫步的白雲……他並不是一心想放棄這些,而父親、鄰居有形無形中施與的壓力——追求功名,成為人上人讓他十分順從地開始了「學霸」的生活。……

鈕鍇同學這篇題為《聯考前的最後一次掙扎》的隨筆,寫於2013530日。

很多人——家長、老師甚至學生——都會覺得,高三年級應該更關注考試分數,讀書,即使不是洪水猛獸,也是一種不合時宜。

從高一,我的學生便開始了每周兩則讀書摘評、兩篇隨筆的讀書寫作之旅。到高三之後,隨筆寫作還能保持正常,而寫讀書摘評的同學,卻逐漸變少。揆之情理,隨筆可以暢訴心曲,紓憤懣以解心結,又與寫作直接相關,學生便會覺得「有利可圖」,讀書摘評卻不然,讀書,首先就需要沉穩的心境,摘評則更需要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深入地思考,因為我在批閱摘評時,會針對所讀內容與學生的評點,追問質疑繼續挖掘的,不允許敷衍應付交差了事。

我深知,哪怕僅僅是為了應對聯考,求得聯考語文的圓滿結果,在高三,孩子們也應該保持閱讀的習慣,更何況,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當明白這個道理:聯考是人生路上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它絕不是人生的目的地。倘使為了這個階段性目標,而置人生的美好豐富、自由深刻、價值意義等元素於不顧,把十七八歲的孩子,打磨成愛因斯坦所憂慮的「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培育成其所提倡的「和諧發展的人」,即便聯考取得了成功,其所喪失的,必將有一天浮出水面,結出惡果,令人追悔莫及。

因此,高三這一年,書是絕對不能不讀的。因為讀書,能夠涵養性情,啟迪思想,保持求知慾,激發對生命的熱愛與對生活的熱情。對於正在拔節生長的高三學生而言,促進其思維品質的提升、精神心靈的飽滿,好好讀書,多讀好書,至關重要。

作為高三語文教師,既要有理想主義的情懷,要教書育人,做真正的教育,又必須要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帶孩子們迎戰聯考,取得好成績,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該怎麼辦?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們看起來灰濛濛/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鏽/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這首《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作者是享譽世界的美國天才藝術家、20世紀最偉大的繪本作家之一謝爾·希爾弗斯坦。

201367日,早七點半,我走進教室,履行次日諾言,手抄謝爾·希爾弗斯坦的詩歌《冰凍的夢》於黑板上,讀了一遍,我說:「等你們老了,今日所經歷一切,或許也將成為溫暖的夢」。然後,朗讀了《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板書《弟子規》中幾句:「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半個小時以後,孩子們起身整理文具,步入考場。

Uncle Shelby的詩歌,是我高三語文課上最後一次「每課一讀」。

是的,「每課一讀」,便是我用來解決高三學生讀書問題的方法之一。

除了在語文課堂上根據授課內容適時鏈接書籍、在與孩子的隨筆交流中結合具體情況推薦適合每個人閱讀的書籍之外,每一節語文課,都拿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每課一讀」。

「每課一讀」這種方法,十多年前我就採取過。那時,因為所在高中有的班導公然禁止學生讀書,只要見到學生在讀與考試無關的書籍,一律沒收並懲罰。我便在自己的語文課上給學生留出讀書時間,每周開設專門的閱讀課,每節課為他們「每課一讀」。2007年來到蘇南以後,雖然也會在課上給孩子們讀書,但是並未把它形成一種制度,一方面,由於環境相對寬鬆,孩子自主讀書的時間較為充裕,另一方面,我一向以為讀書這麼好的事,它更應該是一種私人的事,即使給孩子們開列書目,也都是秉著多元自主的原則,從來不會劃定必讀書目,也從來不會強求任何一個孩子必須按照我的興趣或者建議去讀書。「每課一讀」,實是情非得已,迫於形勢而採取。

但是,這種方式,的確深受學生歡迎,2005年在河北帶高三時,學生高金麗在隨筆中這樣評價我的「每課一讀」:

我覺得,每課正式上課之前的「每課一讀」這個環節非常好,您一般是選擇跟授課內容有關的作品來讀,而這個樣式的作品,如時評、隨感等,我們都是比較喜歡的,容易接受的,樂于思考的。在此基礎上再來學課文會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認識,又主動地去配合老師的講課。而且這樣做,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辭彙和精彩句式等等。

然後呢,就是我認為您比較注重培養我們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我可是受益匪淺吶!相信同學們也都一樣!比如說《道士塔》一課,我想如果讓別的老師來授課,也就是就課論課,很少會想到讓我們了解更多的關於敦煌莫高窟的知識,不會給我們讀高爾泰的《敦煌莫高窟》《花落知多少》,也不會給我們介紹陳丹青和他的《退步集》;又比方「改革與官倒的問題」、「記憶與常識的問題」……可以說,這一切都給了我思想上很大的震撼,我真誠地希望您能多上這樣的閱讀課,以滋補我們極為貧乏的心靈,我將感激涕零。

因著這些經驗,正如謝爾詩中所言「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

就這樣,「每課一讀」,伴隨我和孩子們,走過高三。讀書這麼好的事

鑒於實際情況,我將「每課一讀」環節選擇的責任一人擔當,為了能夠選出適合的書籍(文章),每天在備課批作業等日常工作之餘,我都會隨手翻書。每天晚上睡前,都要拿幾本書,瀏覽翻閱,尋找契合點。遇到適合的,第二天便帶到學校,如此下來,辦公桌上的書,越堆越高。

對於我來說,這絕不是苦役,因為每日讀書,本來就是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在我的家裡,凡是有人會停留的地方,都有書籍,隨時隨地,都可以取一本書來讀。無論何時出門,我的包里,也永遠都會帶上書。我之讀書,多憑興趣,興之所至,無所不讀,常常會多種類型的書,一齊讀,讀書對我,是一種美好的享受,給生活帶來最大樂趣的事情。

於是,為了準備「每課一讀」,我個人的閱讀便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我的閱讀目的更明確了一些。

我會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專註於閱讀某一個作家的書籍或者某一本書,以便給孩子們在每課一讀時形成一個系列,讓他們對一些知識體系或者某種行文方式,產生比較系統深入地了解。比如,我曾將楊小凱、蘇小和、哈耶克和阿馬蒂亞·森等人的著作放在一起專門研讀,並最終從中選擇了蘇小和的《我的自由選擇:原來經濟學像詩歌一樣美》和《我們怎樣閱讀》這兩本書作為「每課一讀」的選本,而將楊小凱、哈耶克和阿馬蒂亞·森的著作當作延伸推薦閱讀。

詩人、財經作家、獨立書評人、基督徒蘇小和

其次,我的閱讀層次會更深入了一些。

我會不斷地反芻,舊書重讀,在反覆閱讀中,也能使自己對同一作家或同一問題,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比如,在王小波逝世紀念日(411日)前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將自己所藏的王小波全集找出來,從小說《黃金時代》到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到書信集《愛你就像愛生命》,逐一重讀,重新觀看我所收藏的關於王小波的訪談視頻,還重讀了馮唐、李銀河、王友琴等人評價回憶王小波的文章,並且閱讀了王小平新著的《我的兄弟王小波》等書。對於王小波的師承、思想、精神氣質和文學造詣乃至其遣詞造句的風格特點等,都有更進一步的發現與領悟。在此基礎上,再選擇王小波的一些文本,作為「每課一讀」。

第三,我的閱讀境界由純粹的利己享受而兼具了利他營護的意義。

我會針對現實生活的變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著為了解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或者為了提醒他們去關注思考一些問題的目的,而選擇我的閱讀內容。在幫助孩子們的同時,也有效地提升和幫助了自己。比如,在今年的234月期間,蘇州市範圍內,連續發生多起國中生自殺事件,這些對在讀高三,同樣承受巨大壓力的孩子們來說,也是極大的衝擊。我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語文課給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與孩子們聊天交流,讓他們把積壓在心裡的苦悶與彷徨訴說出來,另一方面,把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河合隼雄和卡倫·霍尼的心理學著作以及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艾琳·R·薩克斯 《我穿越瘋狂的旅程: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柯爾本《論成長:隔斷臍帶做大人》等人的通俗心理學書籍融合閱讀。從中選出了河合隼雄、卡倫·霍尼的書籍作為「每課一讀」的選本,其餘的作為鏈接閱讀延伸推薦。再比如,在「南方周末」獻辭事件之後,我在每課一讀上選擇了藝人李冰冰 姚晨 陳坤 三人在同一天早上所發的關於「南方周末」的三條微博,讓孩子們分析比較其差異,並隨後整理印發了《南方周末》歷年來的新年獻辭,讓孩子們集中閱讀。

第四,原本屬於我一個人的閱讀,也因緣際會影響了一批人,產生了蝴蝶效應。

因為將「每課一讀」行禮如儀地納入了我的語文課程,我便在新浪微博上開設了「每課一讀」欄目,每天將自己所讀的內容,簡要記錄。關注我的一些朋友,有家長,會根據這些內容,按圖索驥,購書給自己的孩子,有學生,會不斷更新自己的小書架,也有同行,他們也逐漸地打消了自己的顧慮,敢於打開自己的課堂,帶一本書進教室,與自己的學生共讀。

一個名叫素妍素語的網友,在19日的微博上寫道:@蘇州史金霞 老師學的「每日一讀」進行了兩周多,學生很歡迎。今天讀了劉瑜《民主的細節》中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板書了「消費者權益」和「消費者責任」,並講了幾件自己維權的小事兒。

也是這位網友,在37日,看到我的每課一讀上記錄給學生閱讀了謝泳先生的《逝去的年代——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之《晚年馮友蘭》的文字后,評論道:「不用試都能知道,要是給我的學生讀這種稍微深一點的文字,他們一定大呼「沒意思」,大部分學生連《讀者》都是幾乎只看笑話……給他們選文章真是很難,必須兼顧意義和意思(加之我自己所知有限)。也許下屆從高一開始引導會好一點。

我回復她說:「也許你試試會發現不是這樣,這樣的文章並不深的。」

她受到鼓舞,說:「之前讀一些文章時被他們的反應傷到了,有點泄氣……那我就試試看!」

當然,我的讀書對象,這些高三的孩子們,在這類似於一種儀式般的「每課一讀」中,也跟我一樣,收穫了很多,成長了很多。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鈕鍇同學,在那篇寫於530日的隨筆的結尾,這樣寫道:

家長、學校、考試形成了穩定的三角,從哪裡突破都難上加難。於是我料想,我們這一代的人,雖然知識多了,但也更容易順從或者極端。我們改變不了,等著我們的或是全盤接受老路,或是激烈反抗,真正有尊嚴的路,也許真的還要等上好久。

寫到這裡,不免嘆一口氣,似乎在聯考前談論這些實在不合時宜,可是如果我此時再不思考,等過了這段時光,可能我再也不會回頭思考了。就像如今很多人一樣,陷在自己的譚中,無暇顧及社會、未來,這樣的話,我只會義無反顧地走上前人摸出來的路,度過餘生。

這是多麼敦厚而又有力量的文字,他已經建立了閱讀的自信,閱讀也幫他建立了對自己生命、生活的尊嚴感、現場感和責任感。即將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深造的他,想必在大學校園裡,還會繼續讀下去、寫下去,好好地,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

而即將就讀於上海紐約大學的陸綺同學,在高三下半年開始,跟隨我的「每課一讀」,開始了她自己的「每日一讀」。她會從我在課上所推薦的書目中,遴選自己感興趣的,買回家,每晚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睡前一讀,並像我一樣,將所讀所感,記錄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在高中階段的最後一篇隨筆中,陸綺同學回顧了自己高中三年的成長,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雖然事件確實不能急於定性,但思考與觀點還是要有的。關於這一點,我在思考胡適先生寬容的限度時得到了啟發。倘若一個人沒有了思考與觀點,那麼他便沒有什麼要去反對,這乍看是寬容的態度,實則只是牆頭一株還未隨風而到的草,只是對各種對立觀點的全盤接受。而真正的寬容中應有自己的觀點與鮮明的立場,正因為他人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在堅持自己立場的同時能夠理解尊重他人的立場,才更顯出理性的寬容。在我思考後不久,讀到《先生》中關於胡適先生的一章,也印證了我的思考。胡適先生總結的很準確:「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經過這樣的思考,立場一說也就變得清晰起來。不得不又提到胡適先生,他在給汪長祿先生所寫關於《我的兒子》點評的回信中提到,他的立場僅為他個人的,同時別人的觀點與立場與他無關。就拿我們與我們的語文老師來說,她為我們展現的,是事件的信息與她的個人觀點,但她真正交給我們的,只是一把開啟事件開端的鑰匙,以及我們決定自己立場的機會。而我的立場也是與他人的立場無關的。思考本應是純粹的,無需綁帶上他人的立場,也無需考慮我的立場對他人的影響。思考不是一場關於站隊的抉擇。因此,我的立場,也就無關乎在那個載滿人的天平的哪一端了。嚴格來說,我不再屬於那個天平。我屬於我自己的立場,而我也尊重著其他的立場。

這樣的文字,是多麼豐厚的果實,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華麗麗地炫技,有的是真知灼見,是對自我對生活對他人對世界的滿腔熱誠與冷靜關照理智反省。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成長!

在聯考之前,我班汪欣同學便買了一大堆書,預備考後認真閱讀,而她也確實這樣做了。考後的這段日子,她如饑似渴地閱讀,她對我說:「最近看以前推薦的《尋找家園》,那種文風與我現在喜歡的有很大差別啊,覺的自己確實變了很多。很神奇啊,原以為會通宵玩遊戲,現在卻覺得玩遊戲沒有意義,這種轉變特別明顯,界限也特別分明,真是奇妙,最近特別有寫日記的衝動,老師你收么?我覺得這會是我過得最有意義的暑假了。」

如今,聯考已經塵埃落定。

根據聯考最後得分和孩子們跟我講述的他們聯考作文寫作思路及最後得分情況,有思想有內容的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確實是得到高分的。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分數不夠理想,按照他們的水平及本次考試答題、寫作的情況,也是可以取得120分以上成績的,卻只考了一百零幾分,這也是難免的,因為作文評分總是會有誤差或者主觀喜好的因素等,但是,即便有思想有文採的文章,不能得到高分,也基本上不會被判低分,在平均線上,這一點還是有保障的。以我20年高中語文教學經驗,聯考作文的閱卷整體還是公平的,好文章,是能夠得到公平的分數的,而好文章,絕對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來自於一個人的思想和積澱。讀書,思考,閱讀,交流,從而獲得成長,也許,這便是好文章的必由之途。

因為——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這渠道最窮的人也能走,/不必為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承載著人的靈魂。」(艾米莉·狄金森)

作為他們的語文老師,陪伴他們走過三年風雨,如今站定回首,心中感慨萬千。謹以此文,獻給蘇州星海實驗中學所有與我同行的孩子們,一路上,有你,有我,有書,有愛,有美,有真,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因為這些,我們的青春,都沒有虛度。

2013626

7月14日,上海浦東

看史金霞老師《不斷離開,尋找真實的自我一一二十四年教書育人路》

7月11日至16日

上海浦東 朝陽義塾

佰特真人圖書館開張

不學枯燥的理論,不聽生硬的道理

我 們 聽 故 事

八位閱歷豐富的大伽

和你暢聊成為「不存在的人」的酸甜苦辣

你有機會對他/她刨根究底

在他們的故事裡,讀到自己

在與有趣有料有故事的人親密接觸中

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7月浦東,歡迎你的到來參加!

你還在等什麼,趕快報名吧

和他們一起,尋找不存在的人



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