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守望相助70載,內蒙古今日何以生機勃勃?

草原多壯美,北疆更亮麗。七十年來,內蒙古幹部群眾牢固樹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思想,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綿延八千里的邊境線上,在茫茫的北疆草原上,不僅有遼闊壯美的自然風光,而且呈現一派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發展景象。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

守好家園 築牢北疆屏障

邊疆的泉水清又純,軍民魚水情意深。從廣袤草原到大漠戈壁,從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在內蒙古八千裡邊境線上,官兵們常年駐守,牧民們義務戍邊,他們用生命和忠誠築起了祖國北疆的安全穩定屏障。

盛夏草原,酷熱難耐。牧民阿迪亞和妻子頭頂烈日,趕著100多隻羊,不時拿起望遠鏡四下瞭望。這對夫妻護邊員在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的邊境地區堅守三十載,克服冬寒、夏暑、肆虐蚊蟲和生活不便,義務巡邊10萬公里,協助破獲近百起案件。

春季接羔,阿迪亞顧不上採購日用品,邊防民警就及時送過來。大雪封路,巡邊車輛無法出動,他便頂風冒雪,騎馬踏查。「放牧就是為國守邊,這是全家的職責,也是我們的驕傲!」阿迪亞說。

▲8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在呼和塔拉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舉行。圖為升國旗儀式。新華網記者 陳傑 攝

每個蒙古包就是一個哨所,每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全區建成近千個「蒙古包哨所」貫穿東西,縱伸南北,與長眠「相思樹」下的英雄連長李相恩,駐守「生命禁區」的算井子邊防派出所官兵一道,用生命和忠誠築起牢固的「鋼鐵長城」。

擁有草原、森林、濕地、沙漠等多種自然景觀,內蒙古是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自治區主席布小林說,草原是內蒙古各族人民美好精神家園的載體,一定要保護好它。在發展中,自治區堅守生態底線,做好生態修復,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守好北疆的生態安全屏障。

「我年輕時,房前屋后都是明晃晃的沙丘。一夜大風過後,半個羊圈就被沙子掩埋。」阿拉善左旗浩坦淖日嘎查牧民楊樹其說,「現在草木多了,風沙少了,生活也變好了。」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於氣候乾旱、過度放牧,楊樹其居住的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流沙埋壓水源、草場和房屋。1992年起,當地林業部門開始實施飛播造林。如今,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形成長350公里、寬3~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帶,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形成長110公里、寬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鎖邊帶,流沙趨於固定,局地環境改善,呈現「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象。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多年來,內蒙古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礦區生態修復等制度,率先啟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努力構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區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實現「雙增長」,草原植被蓋度顯著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1/4的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

▲牧民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的草原上套馬(2015年7月21日攝)。

同時,作為北方游牧文化的搖籃,為了守好少數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內蒙古自治區實施文化大區、強區戰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護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一間近500平方米的活動室內,20多名舞者身著蒙古袍,手揮紅綢,翩翩起舞。50歲的山虎,正在向通遼市庫倫旗的舞蹈愛好者傳授安代舞技藝。這一舞蹈已有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2006年獲批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沒有農忙,我就來教學。想讓更多人了解安代舞,感受它的獨特魅力。」山虎說。

高亢悠揚的長調,詠唱自然的呼麥,奏響天籟的馬頭琴,歷經滄桑的元上都,一批批民族瑰寶更加璀璨,舞劇《森吉德瑪》、漫瀚劇《契丹女》、歌劇《舍楞將軍》等藝術精品紛紛湧現。歌唱界的德德瑪、拉蘇榮、金花,作曲界的圖力古爾、齊寶力高、李鎮,曲藝界的武利平、烏日根、烏雲桑,一大批民族藝術人才脫穎而出,悠久的草原文化綻放出新的光彩。

登高望遠 轉型升級創新

70年來,內蒙古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顧全大局,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廣泛尋求新機遇,找准發展新坐標,突破條件限制,實現跨越式發展。

自治區內鄰八省區,外接蒙古國、俄羅斯,多年來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與俄羅斯、蒙古國多領域合作,向北開放橋頭堡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滿洲里火車站,停滿了裝載著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列車(2016 年8月20日攝)連振 攝

18個對外開放口岸蓬勃發展,像一顆顆閃耀的珍珠,鑲嵌在碧綠的草原上。自治區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聯繫,各口岸貨運量、進出境人數均為沿邊開放之初的數十倍。進出口貿易結構明顯改善,60%的中歐班列經過這裡。

「一帶一路」框架下首個多邊合作規劃綱要《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2016年啟動,內蒙古依託外接俄蒙的地緣優勢,加速推進一系列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項目。二連浩特—扎門烏德中蒙跨境經濟合作區加快建設,滿洲里進出口資源加工園區、國際物流產業園區、新國際貨場紛紛建成……

今天的內蒙古,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三網優勢齊發,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內外聯動、八面來風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樞紐。

「一五」時期,在國家和兄弟省份支持下,包鋼等重點項目在自治區開花結果,結束了全區「手無寸鐵」的歷史。發展的車輪加速前進,自治區又抓住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造了連續8年領跑全國的經濟增速。

面對發展新常態,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科學決策、謀划事業,決定依託穩定的地質、涼爽的氣候和豐富的電力,將發展大數據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引擎。

內蒙古2016年獲批成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一幢幢高聳的數據中心大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富有創意的大數據應用紛紛湧現,一系列精準政策讓這一新興產業駕「雲」騰飛。新開發的健康醫療雲平台,實現了遠程醫療、病例共享等服務功能。新建成的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雲基地,有力推動了蒙古語信息傳播、應用推廣和蒙古族優秀文化的傳承……

▲位於呼和浩特的內蒙古博物院(8月1日攝) 陳建力攝

前端應用日益豐富,後台支持錦上添花。目前,全區大數據伺服器裝機能力近百萬台,居全國首位。電信、移動、聯通、華為等企業的數據中心相繼落戶,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IBM等服務商紛紛入駐,集聚、衍生、創新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格局初步成形。

曾經,內蒙古的產業以重化工為主,「原字頭」「初字型大小」產品比重高,漸成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近幾年,自治區狠下決心,改變「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模式,延長產業鏈條,以資源轉化增值,跳出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

高大的甲醇裝置塔巋然矗立,輸送烯烴等產品的管線縱橫交織,伸向遠方的運輸鐵路……2016年10月,鄂爾多斯中天合創煤制烯烴項目產出合格烯烴。該項目技術負責人說,項目達產後,可年產烯烴137萬噸,就地轉化原煤超千萬噸,年創稅收16億元。

煤炭資源富集的霍林郭勒市,形成粉煤灰、爐渣利用等多條循環經濟產業鏈。藍天偉業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將粉煤灰變廢為寶,經過研磨、攪拌、澆注等工序,製作成一塊塊混凝土磚。企業負責人孫春智說:「2條生產線每年能消耗200萬噸粉煤灰,利潤可達3000萬元左右。」

同時,自治區以優厚的自然條件為基礎,通過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打造現代農牧業,不斷提升農畜產品質量。牛奶、羊肉、山羊絨和有機食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擁有原產地保護和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的農畜產品達1800多個。大草原孕育出的龍頭企業伊利、蒙牛,引領草原乳業跨出國門,蒙羊牧業構建完成綠色生態全產業鏈,躍身世界肉類組織成員。

團結互助 創造美好生活

各族兒女心相連,創造美好新生活。70年前,內蒙古率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開啟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時代。自治區各族幹部群眾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互相學習,各民族出入相友、團結互助的故事道不盡、數不清,書寫著「模範自治區」的風采。

在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呼舒鎮呼格吉勒社區,今年67歲的蒙古族老人郭鳳海儘管身患殘疾,但30年如一日熱心照顧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身患智力障礙、貧苦無依的漢族三兄弟。

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牧民斯琴,每到冬末春初草料青黃不接時,就會到鄰近的漢族農民家賒賬購草,待秋季牲畜賣掉后再去還賬。「漢族兄弟們對我很信任,給了我很多幫助。」斯琴說,「這兩年我學著種青貯玉米,他們也熱情幫忙,教給我很多種植經驗。」

被譽為「草原母親」的四子王旗牧民都貴瑪,上世紀60年代初,主動承擔起撫養28名上海孤兒的義務。她把這些孩子當作親生兒女般精心呵護,養育他們健康成長。「他們是『國家的孩子』,送到了草原,我就得撫養好。」她說。

▲內蒙古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

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時刻感受著黨和國家的關懷,享受著和諧互助的美好生活。

70年來,自治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先後制定和批准300多件地方性法規,出台草原保護、促進農牧民增收、學習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等一系列措施。懂黨的民族政策、掌握民族語言、熟悉民族地區情況的各族幹部得到培養、重用。豐富多彩的民族運動會、草原文化節等活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堅持富民優先,努力讓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惠及群眾,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巨大變化。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賽烏素嘎查牧民巴育巴特一家5口人,養著300多隻絨山羊和綿羊,加上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補貼,年純收入近20萬元。「現在城裡人有的我們都有,還多了清閑自在和好空氣,人還圖啥?」他說。

「十二五」期間,全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民生資金1.18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6倍;對蒙古語授課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中實行免費教育;對低收入農牧民補貼1噸取暖煤;確保每個城鎮家庭至少1人就業……

全面建成小康,各民族一個都不能少。自治區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民生工程,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全區新增財政扶貧資金的60%以上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發展,讓各族群眾擰成一股繩,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批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產業鏈上的農牧民共同致富。多年來,伊利集團履行龍頭企業職責,探索出以「核心企業承擔實質性風險責任」為特色的產融結合模式,已累計為近2000個牧場提供金融扶持,擔保融資金額近50億元。

股份合作型、訂單合同型、價格保護型、服務協作型和流轉聘用型5種龍頭企業,正與農牧民建立起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全區210多萬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八成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農牧民人均從中收入近5000元。

奮鬥今朝,收穫未來。草原上2500萬各族兒女,日子越來越好,獲得感越來越多,幹事創業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他們擰成一股繩,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熱情豪爽的純樸性格,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大家都在看】

萬人空巷!視覺盛宴!昨夜,東勝全城上演最美燈光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