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學習會計的核心是什麼?

謝邀,那我就來說說我的經歷和感受吧,因為我是毫無基礎直接上的注會,當時可能年輕有一種莫名的自信,後面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總結,也有了一套思路。

1、學習不能從下往上學,要從上往下學。會計本就是很生澀,我們學習的時候喜歡去摳字眼,實際上這就跟人名一樣,不需要太死摳,可以繼續往後學習,然後你就發現前面糾結的點在逐步解開。很多人翻開會計書就想去百度名詞解釋,想去記住一切東西,結果發現每天看3頁,然後自己就逐步放棄了。一定要大氣的往後走。

2、學完了去做會計題目,你也會發現各種問題,題目中各種不懂的知識點,不懂的概念。這個時候也不要著急,主要原因如下:

(1)你還不熟悉會計的思路,需要一個過程去夯實,這個過程比較慢;

(2)會計的特點就是前後交叉,其實你現在不懂的點在後面就是常識。比如我們在學習第一章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裡面的「實質重於形式」,經常會舉例「融資租賃」,在這裡我們肯定不懂,去百度了也不可能懂,唯一的方法就是假裝懂了繼續學習下去。

3、所謂的學習,要從上往下學,要有框架,會計尤其是注意框架。比如拿資產來說,我們可以做一個框架出來,通過比較異同,可以同時大概搞懂6-8章的內容。

4、我自己出版了一本注會的《會計》輔導書,目前還是很多人在看,我這裡把前言發給你,應該對你幫助很大。

1、「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資本溢價(股本溢價)」,兩者都屬於股東的投入。其中,資本溢價可以理解為投資者投入資本超出其註冊資本份額的溢價。比如被投資單位A公司的註冊資本為100萬元,股東李某投入30萬元以獲取A公司20%的股權,而A公司註冊資本的20%價值20萬元,那麼李某多投入的10萬元就屬於資本溢價。(實收資本更多的是一個「法律」概念,參與控制權比例計算的股東投入,便叫做「實收資本」;不參與控制權比例計算的股東投入,就是「資本溢價」或者「股本溢價」)

2、「其他綜合收益」是我們學習會計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科目,也是最容易產生混淆的科目之一。在這裡要注意,其他綜合收益科目屬於所有者權益表,而非利潤表!換言之,「其他綜合收益」變動並不影響利潤表!

3、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屬於企業每年的利潤留存項,二者統稱為留存收益。比如20×6年甲企業實現了凈利潤100萬元,按照10%提取盈餘公積,如果不進行利潤分配,那麼20×6年的「盈餘公積」科目就增加了10萬元,「未分配利潤」科目就增加了90萬元。盈餘公積和留存收益的共同點是它們的來源——來源於企業在利潤表中所創造的「利潤」(收益),這些利潤扣除了向股東的分配之後,便「留存」在了企業之中。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盈餘公積是被指定了用途的利潤(將來我們再來學習這些用途),不可再用於分紅,而未分配利潤則還可繼續用於分紅,或者其他用途。

二、什麼是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

通過對前面利潤表的學習,對於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總結為:

1、 收入和費用是指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各項收入以及產生的各項成本,也即是影響「營業利潤」的各要素。此處請大家再將營業利潤的公式默寫一遍: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投資收益

2、利得和損失是「非日常活動」產生各項變動。即計入到「營業外收入」或者「營業外支出」的科目金額。

3、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現行會計準則規定,利得和損失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

另一種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第一種就是前面所說的「營業外收入」或者「營業外支出」;

而第二種之所以將利得和損失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是因為某些科目的特殊性,若準則允許將其價值的變化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則會為企業操縱利潤留下可乘之機。為彌補這項制度漏洞,準則規定將這些特殊科目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如「其他綜合收益」,這些特殊科目具體運用,在後面的章節中會逐步涉及。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到利得和損失的兩種分類之間的差別及其在考試中的重要性,此處羅列出兩道真題。

注意:因為相關知識還沒有詳細介紹,所以這些題目同學們不會做是正常的,僅體會出題方式即可。

【例題•複選題】下列各項中,屬於應計入損益的利得的有。(2012年)

A.處置固定資產產生的凈收益

B.重組債務形成的債務重組收益

C.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增加額

D.對聯營企業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應享有投資時聯營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

【答案】ABD

【解析】

此題目雖然簡單,但是也應該有分析的思路:

(1)題目的問題是「應計入損益的利得」,利得分為兩種,一種是記入損益,一種是直接記入所有者權益,這裡的問題是記入損益,因此這是第一個考點。

(2)具體選項到底是記入損益還是記入所有者權益,暫時還未學。這裡可以不用了解太清楚。暫時只需要知道選項C,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增加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屬於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

【例題•複選題】下列各項中,屬於利得的有。

A.出租投資性房地產收取的租金

B.出售原材料取得的收入

C.處置固定資產產生的凈收益

D.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因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收益

【答案】CD

【解析】

此題目的跟上一道題的解題思路差不多:

(1)題目的問題是「屬於利得的有」,因此題目並沒有限定是記入損益的利得還是記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只要是利得就應該選;

(2)具體的選項大家也還未學習,所以無需了解清楚。首先出租投資性房地產收取的租金屬於日常活動利得,與投資者投入資本無關;其次,有同學在糾結出售原材料取得的收入是否也應該記入利得?其實原材料也是存貨的一種,銷售存貨不屬於利得,屬於日常的營業收入

三、什麼是」影響損益」

利潤表也常被稱為損益表,因此影響損益即為影響利潤表,反之,一個事項若影響到了利潤表的金額,也就影響了損益。

事實上,影響損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影響利潤表的整體金額,另一方面影響利潤表內部各個科目之間的變動,但CPA考試所涉及的題目中,影響損益即指影響利潤表的整體金額,可以由下述例子說明:

【例1】假設從銷售費用中轉100萬元進入管理費用,即銷售費用減少100萬元的同時管理費用增加100萬元,這屬於利潤表內部科目之間的互相轉換,而不會影響利潤表的整體金額。

【例2】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其他綜合收益」是屬於權益表的科目,假設將「其他綜合收益」轉100萬元進入利潤表的「投資收益」時,利潤表的總金額就受到了影響——利潤總額增加了100萬元。

第二種情況才是CPA考試中所說的「影響損益」!

【思考】

1、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100萬元進入「投資收益」,會影響損益嗎(即會影響利潤表整體金額嗎)?

2、從「其他綜合收益」轉100萬元進入「投資收益」,會影響損益嗎?

四、關於「其他綜合收益」,我們應該怎麼理解?

前面我們了解了「其他綜合收益」,也大致知道「其他綜合收益」是股東權益的科目,那麼對於該科目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一下:

為什麼會有「其他綜合收益」這個科目,既然其他綜合收益也有「收益」二字,那為什麼不能像「投資收益」放到利潤表,是因為我們的準則制定者為了防止企業操縱利潤,某些資產的流動性並不強,但是準則也要求用公允價值計量,那麼如果可以隨便用公允價值計量,操縱利潤的空間就很大,所以準則就要求把「其他綜合收益」暫時放入股東權益,以免使利潤表出現異常變動。

那麼既然「其他綜合收益」有「收益」二字,那遲早都應該影響利潤表才對,什麼時候影響呢?假設某資產的公允價值波動記入「其他綜合收益」,也就是暫時不記入「利潤表」,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夠算這筆利潤真正實現呢?很顯然賣掉的時候才叫真正實現,所以在該類型資產賣掉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一個分錄:(註:分錄是下一個知識點,待下一個知識點詳解)

借:其他綜合收益

貸: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成本(或者相反的分錄)

五、「借」「貸」怎麼回事?

1、「借」「貸」的意思

先看看下面這個表格,最早的資產負債表很簡單,就是兩邊記錄,左邊記錄人家欠我的,這些欠錢的人就是我的Debtor;右邊記錄「我欠人家的」,這些債主就是我的Creditor。這便是資產負債表的雛形,漸漸的,人們將名詞演化成了動詞,於是在左邊記錄就是Debit,在右邊記錄就是Credit。等到這種記賬方法傳入,就被翻譯為了借(Debit)和貸(Credit)。所以,借、貸沒有特別的含義,簡單的講,就是左邊和右邊,在左邊記錄和在右邊記錄的意思。

請注意:分錄不需要死記硬背!初始理解時速度會稍慢,但隨著時間推移、知識沉澱,慢慢就熟練了,平時學習時一邊理解一遍動筆寫上幾遍,其效果是死記硬背遠不能比的。為了幫助大家慢慢的熟悉分錄,我會對某些分錄進行註解,但是各位一定要注意,不管分錄簡單還是複雜,請勿依賴我的註解,而是應該獨立思索原因,然後默寫幾遍,過一段時間再默寫一些。

舉例說明:

甲公司購入一批原材料,已經入庫,價值100萬元,用銀行存款支付。

首先,原材料屬於資產,增加了100萬元,應當計入「借」;

同時,用銀行存款支付,銀行存款也是資產,減少100萬元,應當計入「貸」。

分錄為:

借:原材料 1 000 000

貸:銀行存款 1 000 000

甲公司購入一批原材料,已經入庫,價值100萬,貨款約定下一個月支付。

首先,原材料屬於資產,增加計入「借」;

同時,「應付賬款」屬於負債科目,負債在公式右邊,增加記「貸」

分錄為:

借:原材料 1 000 000

貸:應付賬款 1 000 000

甲公司用銀行存款支付一筆廣告費用50萬元。

首先,廣告費用屬於銷售費用,費用也就是成本,在公式的左邊,增加計入「借」;

同時,銀行存款減少了,資產的減少計入「貸」。

分錄為:

借:銷售費用 500 000

貸:銀行存款 500 000

六、什麼是「攤余成本法」

注意:所謂「攤余成本法」,這並不是會計上面很明確的一種方法,我在這裡提出所謂的「攤余成本法」,希望在這裡給大家樹立一個基本的理念,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會多次用到。

所謂的攤余成本,通俗的含義就是「你真正欠人家多少錢」或者「人家真正欠你多少錢」!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債券A的票面金額為1000元,票面利率是7%,每年付息,但若市面上正常利率水平為8%(所謂正常利率8%的意思就是投資任何其他資產都能達到8%的收益),請問你會不會花1000元去買這份利率只有7%的債券?很顯然你不會。那麼債券A的發行方要如何做才能售出他的債券?只能以低於1000元的價格出售才會有人買!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我們要明白兩個問題:

1、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通常不相等,因為票面利率是債券發行方自行規定,而市場利率是整個市場中的真實利率。

2、票面金額與實際支付的對價通常也不相等。根據市場參與者的理性假定,當票面利率高於市場利率時,理性的發行方不會選擇將債券定價為票面金額;而當票面利率低於市場利率時,理性的投資者不會選擇去購買一份售價同為票麵價值但收益卻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債券。

緊接上面的例子,假設李某投資950元買了一份債券面值為1000元的債券A,我們來分析一下:

期初時,李某實際借給債券發行商950元;

期末時,按照市場利率計算,李某應獲得950×8%=76元的投資收益;

債券A每年付息,那麼期末時發行商應支付李某1000×7%=70元的利息,即發行商在期末償還李某70元;

此時發行商實際欠李某的金額為950+950×8%-1000×7%=956元,這就是第一年年末的攤余成本。

總結上面的分析過程可以得到公式如下:

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1+實際市場利率)-當期應當收到的現金(或支付的現金)

這個公式也可以拆解開:

1、本期投資收益(或財務費用)=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2、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投資收益(或財務費用)-當期應當受到的現金(或支付的現金)

【注意】

攤余成本的概念很多題目中都會遇到,在這裡我們首先要形成其計算思路。

對於債券持有人來講,每個計息期期末發行商償還的利息均應計入到「應收利息」科目中去,即該筆利息不一定能夠立刻收到,比如實際上每年1月5日才能收到上一年度的利息,這個細節對攤余成本的理解沒有影響。

【例題】2014年1月1日,甲公司自證券市場購入面值總額為2 000萬元的債券。購入時實際支付價款2 088.98萬元。該債券發行日為2014年1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債券,期限為5年,票面年利率為5%,實際年利率為4%,每年12月31日支付當年利息。

求2014年12月31日的攤余成本:

期初攤余成本=2088.98萬元

本年應該確認的投資收益=2088.98×4%

本年收到的現金=2 000×5%=100(萬元)

期末攤余成本=2088.98×(1+4%)-100=2072.54(萬元)

那2015年12月31日的攤余成本呢?

你們自己計算!一定要動筆!

七、什麼叫折舊,什麼叫攤銷,什麼叫資產減值損失

1、初始買入固定資產或者無形資產時,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貸:銀行存款

從上面的分錄可知,固定資產或者無形資產在購入時並不影響損益,但追其根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固定資產或者無形資產作為經營活動所必備的資源,是要計算其使用成本的,那麼通過何種方式計量呢?這就涉及到會計學中折舊和攤銷的概念。比如預計一台設備使用壽命為10年,在不考慮殘值的情況下,按照平均年限法,每年將該設備的初始取得成本的1/10計入成本中去,就是通常所說的固定資產折舊;相應的,在無形資產的計量中,這種類似的情況叫做攤銷。

2、固定資產折舊的分錄為:

借:製造費用(生產車間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管理費用(企業管理部門、未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銷售費用(企業專設銷售部門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其他業務成本(企業出租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研發支出(企業研發無形資產時使用固定資計提折舊)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中使用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貸:累計折舊

分錄解釋:折舊的意思就是將固定資產記入費用,因此固定資產的用途不一樣,記入的費用科目也不一樣,分別記入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

3、資產減值損失

所謂資產減值損失,意思就是,根據會計的謹慎性原則,預計未來某資產將會貶值,即其實際價格將低於現在的賬麵價值,對此要提前計入損失。對此,會計上專門設置了利潤表科目「資產減值損失」,當企業預提某項資產減值損失時,當期的利潤便會相應減少;相反,當企業轉回以前計提過多的某些資產(例如應收賬款和存貨)減值損失時,當期的利潤便可以得以增加。資產減值損失是一個相對來說受管理層操縱比較強的項目。

舉例來說,當企業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時,相關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註:損失的增加計入借方)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註:該科目屬於資產的抵減科目,造成資產減少,計入貸方)

八、什麼叫賬麵價值和賬面餘額

所謂賬面餘額,英文叫做Account Balance,這裡的Account是指賬戶,是指某科目的賬面實際餘額,不扣除作為該科目備抵的項目(如累計折舊、相關資產的減值準備等),因此也叫作賬面原價。

所謂賬麵價值,英文叫做book value,這裡的book是指賬簿,所以賬麵價值其實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資產類科目)的賬面餘額減去相關備抵項目后的凈額。

以固定資產為例,在企業的賬簿中,與固定資產相關的賬戶包括:固定資產、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三個,因此固定資產的賬麵價值可以表述為:

賬麵價值=固定資產賬戶的賬面餘額-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九、什麼叫「資本化」,什麼叫「費用化」

簡單來說,資本化支出計入形成資產的成本,通過折舊攤銷在使用期內扣除,而費用化的支出就是當期發生就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中,以後不再扣除。舉例說明:

對甲固定資產進行改建,總共花費了10萬元。對於耗資巨大的改建項目,不能直接計入「管理費用」,而是將改建支出10萬元全部計入到甲固定資產的賬麵價值中去,在之後的使用年限內通過固定資產折舊不斷的計入費用中。改建支出資本化的分錄為:

借:在建工程 100 000

貸:銀行存款 100 000

假設對甲固定資產進行修理,總共花費了1000元。對於金額微小的日常修理項目,可以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中,分錄為:

借:管理費用 1 000

貸:銀行存款 1 000

有同學在糾結,怎麼能夠判斷什麼叫金額大小,什麼時候應該資本化,其實金額大小隻是本書在這裡為了便於理解而舉例,在做題的過程中,題目會清晰的告訴考生到底是否應該資本化。

十、什麼是「增值稅」

增值稅這個稅種稍顯複雜,在CPA的會計科目中,我們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原理即可,至於增值稅的詳細細節,屬於CPA考試《稅法》科目的範疇。在會計中,增值稅的稅率一般默認為17%。

為了沒有學過稅法的同學在這裡簡單理解,我們就將增值稅簡化一下,待你們學稅法的時候再詳細學習,你們會發現我們這裡的解釋並不是100%的準確。

增值稅的基本原理:增值稅=現金,即增值稅發票=現金票據。

顧名思義,增值稅是價外稅(即價格之外需要繳納的稅,不包含在價格之內,需要單獨收取計算,通過下面的例題可以更清楚的理解價外稅的含義),即應稅項目產生增值后才需要交稅,舉例說明:

這就引入了價外稅這個概念:

1、首先乙公司去找甲公司購買原材料,價格是100萬元,另外支付了17萬元的稅款,合計支付了117萬元;這個17萬元叫做進項稅額!

2、乙公司銷售給丙公司最終產成品,最終售價是300萬元,另外還收取了51萬元的稅款,合計收取了351萬元;這裡51萬元叫做銷項稅額!

3、這個時候乙公司需要去稅務機關繳納34萬元(51-17)。因此乙公司有進項稅額,那麼不管是哪一筆,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抵扣,這樣就保證了差額徵稅!

4、例題中的17萬元和51萬元,都是價格之外單獨徵收的,這就是價外費用,這就是增值稅的徵稅原理,也是為了避免重複徵稅而設計。

我們可以看見,對甲公司來說,17萬元是在100萬元之外單獨給,對乙公司來說,雖然給了17萬元的增值稅給甲公司,但是收到了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去抵扣乙公司應該繳納的銷項稅額。乙公司支付的17萬元在稅務機關那裡就起到了現金一樣的作為,丙公司拿到51萬元的票據之後,將來可以在稅務機關抵扣,所以在會計中,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增值稅發票=現金票據」。

通過幾道例題加深對增值稅的理解:

1、甲公司用銀行存款購買一批原材料,購買價款100萬元,並取得了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17萬元,處理如下:

借:原材料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 000

貸:銀行存款 1 170 000

註:在這個分錄中,支付的增值稅有單獨的科目「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沒有影響原材料的賬麵價值。

2、甲公司銷售一批存貨,銷售價格是100萬元,該存貨的成本是80萬元,未提取存貨跌價準備,會計處理如下:

借:銀行存款 1 17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000

同時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800 000

貸:庫存商品 800 000

上面這個分錄可能不熟悉,在存貨章節會學習,但是這個分錄告訴我們增值稅是價外的,並沒有影響存貨銷售的利潤,主營業務收入是100萬元,成本是80萬元,實現了毛利潤是20萬元。

3、甲公司用一批存貨交換乙公司20%的股權,該批存貨的公允價值是100萬元,成本是80萬元,未提取存貨跌價準備。

本案例中,甲公司用存貨換取長期股權投資,也就相當於把存貨賣掉了,總共給乙公司了兩件東西,一件是價值100萬元的存貨,一件是一張17萬元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就是總共付出了117萬元,所以分錄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 1 17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000

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800 000

貸:庫存商品 800 000

大家可能對此例題的科目和分錄還是比較陌生,放在這裡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認識什麼是增值稅,在用存貨交換股權中,甲公司不僅付出了100萬元的存貨,還需要給對方開具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所以付出的成本應該是117萬元。具體的分錄了解即可,在後續的章節會逐步學習。

十一、哪些資產需要繳納增值稅?

目前,所有商品和服務的銷售都需要繳納增值稅,但是很多同學在做題的時候有很多疑惑,為什麼有時候需要計算增值稅,有時候不需要,在前言我就做個簡單說明:

一般情況下題目會告訴我們是否考慮增值稅,如果題目要求我們不考慮,那就不用管增值稅。

1、存貨一般是會涉及到增值稅,除非特殊情況題目明確告訴不用計算。

2、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由於是歷史遺留問題,一般情況下銷售是不用計算增值稅,除非題目明確說明需要計算

注意:這些知識只是針對會計科目,在稅法中會有詳細的規定

十二、何謂「終值」何謂「現值」?

由於在後面的章節也會涉及「終值」和「現值」的概念,但是在會計這裡只需要懂的相關概念即可,並沒有什麼運算。

(1)所謂終值,就是未來的價值,也就是未來到期之後的最終的價值。所謂現值,就是現在的價值,既是將來將支付一筆錢,在當下看,這筆錢現在值多少錢。

(2)不管求終值還是求現值,在本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種是複利終值(或現值),一種是年金終值(或現值)。

①複利終值即是期初放一筆錢,放到到期價值多少,而複利現值則恰好相反,是到期日需要拿到一筆固定的金額,現在應該存多少錢。

十三、發行股票的分錄如何寫?

在本書的前面章節也會涉及到公司發行股票的情況,因此在這裡簡單講解一下,幫助各位打下基礎。

1、所謂發行股票,既是企業通過發行股票進行募集資金。股票有面值(通常是1元),也有公允價值(市場價格),公允價值和面值之差就是股本溢價。

甲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00萬股股票,每股面值是1元,公允價值是3元,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 000 000

貸:股本 1 000 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2 000 000

看看這個分錄,銀行存款屬於資產,增加應當計入「借方」,而「股本」和「資本公積」的增加,屬於投資者投入,增加應當計入「貸方」!

2、如果為發行股票支付了發行費(傭金),傭金應該沖減股本溢價

甲公司為發行股票支付了10萬元的發行費用,分錄為:

借: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100 000

貸:銀行存款 100 000

【思考】請問此次發行股票確認的「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的金額是多少?

確認的「資本公積——股本溢價」金額為190(200-10)萬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