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天放假,聊點沒有乾貨的東西

1

這幾年,「理客中」這個詞,及其背後所代表的一種思維習慣,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的標籤。

一開始看到的時候,我有點詫異:

什麼時候,追求理性、客觀和中立,也成了一種會被諷刺的態度了?

這難道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嗎?

當然,我理解,當一個事件出來,群情激奮,每個人都被一種情緒和熱血裹挾著,這個時候,跳出來,要求大家理性、客觀、中立,肯定是最不討好的——這相當於在群眾的熱情上面潑了一盆冷水。

但每次有熱點事件出來,還是會忍不住,寫一些文字,呼籲大家冷靜。

因為,作為一個多年的文字工作者,我深深地知道:調動情緒,讓受眾被情緒驅趕著去做一些事情,有多麼容易;而讓高漲的情緒平復下來,真正去思考一些東西,才更困難。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很多時候,文字是無力的,因為對於現實的黑暗、愚昧、殘酷,它除了旁觀,什麼也做不了。

但很多時候,文字又是強大無比的,因為它可以形成一個「輿論場」,把某種聲音和觀點無限制地放大,讓它得到數千萬次的傳播,影響數以千萬計的人,並讓他們代入自己的感受,形成一種自發的、不受控的、遠遠超出作者預期的聲潮和群體。

我欣賞這種力量。

但我更恐懼這種力量。

2

昨天我在知乎敲了一段字:

看了太多新媒體的文字,有時會擔心,對於文字最起碼的敬畏、審美和責任感,會在我們這個時代丟失。

不是矯情,也不是同行相輕,這就是我對許多新媒體內容的觀感。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從56k的數據機、上網要先聽半分鐘的撥號聲,到如今100M光纖,下載速度以兆每秒計算的時代;也經歷過整個媒體形態,從大眾媒體到自媒體轉變的時代。

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

十來年前,新媒體剛剛誕生。那時的人,會寫博客,寫BBS,用郵件交流。那時的人,做新媒體大抵都是因為工作太閑,純屬業餘練手,沒有太多商業上的考量,在文字上也就用心和認真不少。

我曾經在一家小眾論壇做過版主。論壇很小,每日發帖幾百條,但討論都很有質量。會聊歷史上大量瑣碎的、不為人知的細節,會有人寫連載小說,會有人去翻譯艱澀的英語文獻,會有人為了寫一個遊戲心得、重新用幾十小時把遊戲打一遍,爭論的時候,會動輒寫數千、上萬字,開頭必稱「某某兄」,結尾必有落款,中間必定有大量細節和引經據典,所有的出處都會自己去驗證。

一晃也有十來年了。

自媒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的呢?09年,微博取代了飯否,也取代了博客、校內、開心,以及當時的一大票BBS,成為最流行的資訊和社交平台。微博的誕生,使「自媒體」變成了一件成本極低、門檻極低的事情——它真正從個人走向了大眾,實現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

也是微博的誕生,使新媒體開始和商業捆綁起來。廣告商開始發現這片藍海,從豆瓣、校內、BBS嶄露頭角的KOL們開始爭奪地盤,而一批新的草根大號也開始崛起,很快,一套新媒體運作-吸粉-接廣告的商業模式建立起來。

不出幾年,幾家公關出身的新媒體公司,完成第一輪圈地運動。他們開始簽下一批大號,搬運和山寨各種段子,再抱團轉發,捧紅一個新號,然後給媒介公司和甲方開出一份長達十幾頁的報價單。當然,也少不了給新浪交保護費。

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則把這種現象推向了頂點。自媒體人突破了經紀公司的壟斷,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個5A寫字樓的小白領,一個大學輟學的學生,一個程序員,一個機械工程師,一個沒多大名氣的小說作家,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擁有數萬、數十萬的冬粉,並憑藉廣告、電商和知識經濟,完成自己的商業運作。

說白了,就是製造內容,吸粉,賺錢。

3

我是學品牌和營銷出身的,當然不反對賺錢。我也喜歡賺錢。前些日子拒了幾十個廣告,不是因為不想接,而是因為不信任這些品牌。

但我覺得,商業和道德之間,應該有一個平衡。

我覺得,你可以通過一些有價值的事情掙到錢,而不是讓信任你、喜歡你的那些人失望。

文字一旦跟商業捆綁起來,就很容易失去它的高貴。

新概念作文最火的時候,我是很不屑的。因為那些作品在我看來,說句不客氣的話,90%都沒有太大價值,都是奇技淫巧,工於浮飾。

它們拚命地想抓住你的注意力,背後卻沒有任何思考。

這個評價放到今天的自媒體,也一樣成立。

在今天的自媒體業界,我看到的是什麼呢?「標題怎麼寫才能有點擊率」「如何跟熱點才能有轉發」「文章要用什麼結構、什麼套路才能有10萬+」「如何迅速炮製出一篇爆文」。

這裡面,有誰真正關心,我的文字,會傳達什麼理念、價值觀,會為我的讀者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嗎?

我們都在鼓吹內容為王,但我們所關注的,是能夠帶來流量的內容,還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內容?

在新媒體業界浮沉幾年,最後選擇離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對行業里「吸粉」「洗粉」「導流」「流量」這些術語的本能厭惡。

從這些語境之中,我感受不出一個創作者對讀者最起碼的尊重,只有把讀者當成流量的算計。

我記得前幾年,和一個人討論某位新媒體作家。我說,從她的文字之中,我讀不出對文字的敬畏。

他說:你有病啊?不過一種工作罷了,說什麼敬畏不敬畏的,能不這麼上綱上線嗎?

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悲哀。

4

我平時是不看網路小說的,因為一是實在過了那個年齡,二來,那些文字,許多都不忍卒讀。

但其中有一個作者,很有意思。

他第一本書封神,現在出了第四本。每一本都有一種習慣:努力地、刻意地跟上一本不一樣。包括背景、類型、人物性格刻畫。儘管每一本都會流失不少老讀者,甚至招來一片罵聲。

我覺得這就很值得敬佩。

對他來說,重複自己過去的成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這樣做一本萬利,還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新讀者。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每出一本新書,都是在進行一次「洗粉」。

這很好。

作為自媒體人,我覺得,你未必一定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但應該儘可能地跳出舒適區,突破自己的局限,幫助你的讀者看到更廣闊、更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局限在一個小小的格局裡面。

但我看到的是,許多通過做自媒體賺到錢的人,都會到處宣揚和教授:「我是如何通過做自媒體,實現月入十萬的」——這就是你最拿得出手的成績嗎?

所以,你這二三十年以來,最值得驕傲的成果,就是擁有了一批信任、喜歡你的人,並在他們身上實現月入十萬嗎?

我覺得,你可以做生意,可以賣東西,可以教技能,可以教思維方式,可以教系統方法論,都沒問題,但是,你通過「教別人怎麼通過寫作來賺錢」這件事來賺錢——這未免就有點……太奇怪了吧?

這跟傳銷又有什麼區別呢?這中間,你給你所有的讀者,帶來了什麼實質的價值呢?他們除了知道「你通過他們賺了多少錢」之外,獲得了什麼提升呢?

5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你願意在知乎一直寫東西?是什麼動力驅使你不斷輸出?

我說,沒什麼動力啊,就是因為喜歡寫作而已。而且,看到別人的一句「謝謝你」,對我來說會很有成就感。

做了那麼多的項目,對於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數字,已經沒什麼感覺了。反而是把目光聚焦到「個人」身上,會更加有感觸,也感到更加鮮活——這才是我寫作的回饋。

所以,非常感謝關注這個號的朋友。

我知道,一直以來寫的東西,也許不怎麼好讀,讀起來也不會太暢快,也不會跟熱點,也沒法給自己一個月入十萬的理想——所以,能夠一直讀下來,關注下來,支持下來,很不容易。

(此處應該有「謝謝你們」,但為了不顯得太感動,我就是不寫)

好啦,如果大家對這個號,有什麼建議,歡迎隨時後台私信我。

後面應該也會有一系列的互推,課程,也許會有廣告——不過放心,我會有自己的一套原則。

我不會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有情懷的媒體人——商人並不是一個自帶原罪的詞語。但我覺得,商人跟商人之間,還是可以有些不一樣。有些商人,販賣幻覺。有些商人,可以販賣價值。

最後,慣例帶點私貨:

THE END

- 晚 安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