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學會加減乘除,用心遇見更好的自己

梁漱溟老先生曾說過,人一輩子要解決好三層關係:首先要解決人和物的關係,再解決人和人的關係,最後解決人和自己內心的關係。

馬斯洛先生也告訴我們,人類有五大需求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我眼裡,這兩位中外學者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意思,那就是:一步步活出更好的自己。

那麼,怎樣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呢?我覺得,做好生命中的加減乘除非常重要。

一、年輕的時候,多做加法

老張年輕時曾在一個高強度的綜合部門工作,由於人少事多,晚上和周末加班是常事,不加班反而是例外。後來,他調任到工作相對輕鬆的另一部門工作,卻聽到那裡的同事不時抱怨現在的工作要求高、強度大。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不可思議:這點工作強度,也值得抱怨?

後來他終於明白了,原來人們總是通過縱向比較來高估自己的付出,而喜歡通過橫向比較來低估自己的得到。對於老張來說,因為有前面高強度的工作經歷作鋪墊,如今的工作相比之下就輕鬆多了。而對於老張現在的同事來講,原先的工作要求和強度比現在更低,所以他們就覺得現在的工作強度太大了。

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想找「錢多、事少、人輕鬆」的工作崗位,可事實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呢?就算你運氣好,碰巧遇到這樣的好事,其實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樣的崗位人人都想要,除非你有十分強硬的背景和過硬的本領,否則,被人替代是分分鐘的事。

有句話說得好,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在該努力奮鬥的年紀里,千萬不要貪圖安樂。

年輕的時候,多做一點不會死。當領導布置你額外工作時,你要把它當作是鍛煉自己的一次機會,而不是一件需要加班的苦差事,推託抱怨。當別人下班后開始吃喝玩樂享受時,你要儘可能利用晚上8點到10點的時間抓緊充電。

年輕時最值得投資的一件事,就是不斷地投資自己。比如,多學一些跟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多培養一項自己真正熱愛的一技之長,或者多打磨一項通用本領,多注意身心健康和鍛煉,等等。請相信,這些投資的回報是潛移默化的,一天兩天看不出,一年兩年就有變化,五年十年以後,你會發現複利效應開始顯現:無論在學識、技能上,還是在健康、財富上,你都已經超越大部分人。

二、年長的時候,多做減法

有一次,隨朋友走訪一對老人。推開門,老人家裡的場景讓我小吃一驚。只見整個客廳里還有卧室過道上,滿眼都是各種廢舊報紙和雜誌,一摞摞堆得足有一人多高;客廳桌子上、柜子里也是塞滿了各種紙盒和瓶瓶罐罐,甚至連椅子上都堆滿了各種雜物。

老人見有人來訪,非常高興地請我們落座。當發現客廳里的每個椅子上都堆滿了雜物時,他和老伴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道:我們倆年紀大了,東西都整理不動了,只好就這麼堆放著。

我和朋友一邊說「沒關係」,一邊動手把椅子上的雜物往邊上挪了挪,騰出點空間坐下來,和兩位老人嘮起了家常。但從此以後,老人說的那番話和他們家裡的場景,卻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裡,成為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也許,那些堆積如山的、在旁人看來毫無用處的廢舊雜物,在老人眼裡可能都是寶貝。如果兩位老人真心想做整理,只要一個電話,就會有家政服務人員上門幫助清理(政府給高齡老人免費配置有一鍵通和服務券)。我猜測,老人只所以放任東西這麼堆著,關鍵在於他們在內心裡捨不得這些舊物,認為有朝一日可能還用得著,所以一直留著、留著,結果越積越多。當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哪怕真想做整理,也無從著手了,除非一狠心直接扔掉。

這給了我極大的警醒!因為我發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也開始出現囤積的傾向:從文件資料到衣服書籍,各種物品越積越多,想要的東西卻常常找不到。記得以前先生可是叫我「電腦」的啊,因為每當他要找什麼東西,只要問我一下,我就能立即說出這件物品放在某個柜子或某個抽屜的某個地方。可如今,我自己竟然也開始為找不到物品而苦惱了。

所以最近兩年,我開始有意識地做減法:首先是精簡生活目標,問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其次是精簡各類物品,可有可無的堅決不要,只留下真正喜歡和有用的東西。第三是精簡社交活動。除非工作需要或者特別志同道合的朋友聚會,其他的都婉言謝絕。線上的各類活動,除非極個別感興趣的,一般也不參與。

雖然減法會讓我們失去一些東西,但二八法則告訴我們,80%的貢獻往往來自20%的投入。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我們只能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三、掌握人生方程式,做好乘法

現年80多歲的稻盛和夫是日本戰後經濟的傳奇。1959年,他赤手空拳創立了京瓷公司,1984年又創立了KDDI公司。這兩家企業都進入過世界500強。2010年他又臨危受命出任日本航空株式會社會長,僅僅一年就讓破產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虧為盈,並創造了日航歷史上最高的利潤。在80餘年的人生中,他不斷思考人生的意義和一個人應有的生活態度,寫成了暢銷全球的《活法》一書。

在書中,稻盛和夫多次提到一個「人生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在上述方程式的三個要素中,熱情和能力的分值在0~100分之間,而思維方式則有正負之分,它的分值在-100~+100之間。

這個方程式的關鍵在於它用乘法。比如,某人頭腦聰明,能力可得90分,但此人自恃有才不肯努力,熱情只發揮30分,兩者乘積不過2700分。

相反,另一個人才能平庸只夠60分,但他有自知之明以勤補拙,以90分的飽滿熱情投身工作,結果乘積為5400,比那位有才能無幹勁的人高出整整一倍。

然後,在這之上還要乘上「思維方式」這個要素,而前面講過,「思維方式」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有正負之分。如果思維方式錯了,那麼,熱情和能力的分值越高,則錯得越離譜,甚至會產生社會危害性。

而思維方式又是跟「三觀」密切相聯的,所以學會正確做人是如何正確做事的前提。而所謂成功,無非是「做正確的事」與「正確做事」的有機結合罷了。

四、時不時地,要學會做除法

有人說,人性本惡;也有人說,人性本善。而我覺得,人性本來就是個多面體,善惡皆有,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學會除惡揚善。

美國學者大衛·R·霍金斯在其所著的《意念力》一書中,明確告訴我們,各種思想、情感和意念只不過是不同頻度的能量而已,而且這種能量是真實可測的。那些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寧靜、喜悅、仁愛、理性、接納、包容、謙遜、感恩等都帶有極強的能量場,而那些消極的思想和情感,比如驕傲、憤怒、恐懼、憂傷、冷漠、內疚、羞恥等的能量,則呈指數級漸次下降。長期處於低能量級水平,會對健康帶來損害。

科學研究也表明,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身體是高度關聯的,很多疾病是與某些情緒和態度相關的。李笑來在其《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一書中,提到了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一組長達8年的關於壓力是否有害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真正有害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壓力有害健康的觀念。對於那些不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儘管也遭遇了同樣大的壓力,卻實際上沒受到什麼影響——事實上,這些人反而是整個受調查人群中死亡率最低的。換句話說,許多人其實是被自己的觀念慢慢嚇死的。

正因為消極的觀念和情緒有如此巨大的殺傷力,所以我們對人性中惡的一面一定要時時保持警醒,一旦發現自己有驕傲、妒忌、焦慮、悲觀、抱怨等負能量的情緒和行為,就要有意識地加以疏導並去除,防止陷入其中難以自拔,害人害己。

結語:做好生命中的加減乘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它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願我們在人生路上且走且修行,用心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