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生法師:佛教慈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原標題:明生法師:佛教慈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佛教慈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質屬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內在價值理念和取向。釋迦牟尼佛開設佛教的本懷是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脫離苦惱。對佛教徒來說,弘法的目的在於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於利生,給眾生幸福是每個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觀是佛教教義的核心,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正緣於此,佛教慈善理念特別豐富。

佛教的慈善實踐源遠流長。南北朝時期,佛教就有了古老的慈善基金會——「無盡藏」,專門用以救濟貧窮。這種慈善性質的金融機構,到了隋唐時期的「三階教」,規模空前,影響深遠。其在宋代稱為「長生庫」,在元代為「解典庫」,流傳到日本叫「無盡會社」。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悲田院」也是因佛教而有。梁武帝普通二年設「孤獨園」,令「孤獨有歸」;北齊文宣帝時,北天竺的那連提黎耶舍法師在汲郡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癧疾患者。這些留寺醫療的方式被認為是近代醫院之濫觴,也是創始傳染病專科醫院之最早記載。除此,慈善事業擴大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公共設施的建設、興辦義學、建立公共圖書館等等。

及至近現代,佛教在賑災、戰後清理、養老、助學、心靈關懷等各個方面孜孜不倦,為社會、民眾增強信心、克服困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使佛教慈善形象深入人心,贏得了極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社會公信度。

1994年,第一家佛教慈善機構——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第八屆全國佛教代表大會專門成立了「慈善公益專業委員會」,將佛教慈善事業納入發展佛教事業的核心範疇,標誌著現代佛教慈善事業的興起。

自1994年至2012年底,在民政部門正式登記註冊的各級佛教慈善團體有70餘家。2012年國家宗教事務局等六部委共同下發《關於鼓勵和規範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宗教界迎來了慈善公益事業的春天。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至2012年底,全國佛教界投入公益慈善事業的資金和實物,摺合人民幣18.6億元,涉及賑災助困、興教助學、醫療服務、老年關懷、孤兒撫養、殘疾互助、護生環保、心靈環保等多個領域,呈現出現代慈善的新穎理念、完善體制、專業運作、佛教特色,並積累了豐富的公益慈善經驗。

當代佛教慈善按項目可分為6類:

慈善賑災。佛教界在地震、颱風、洪水、海嘯、火災、車禍等天災人禍方面,積極組織及時救助和災后救援工作。尤其在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面前,不僅號召和倡議救助,而且發動全國佛教界捐款捐物,使災難破壞程度儘可能減小,大大緩解政府和社會的壓力。

慈善助學。佛教界格外傾注助學、助教的精力。如世俗教育中,湖北黃石東方山弘化禪寺發起成立「慈雲助學服務中心」,重慶市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編委會」,上海市成立「覺群慈善專項基金」等等,在捐建希望國小、資助失學兒童、設立助學助教金、資助特教方面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

慈善扶貧。對貧困山區的弱勢群體及貧困個人進行幫扶,扶持和改善其生產生活、健康條件並提高其素質和能力,實現脫貧致富,持續發展。如重慶市佛協的「母親工程」,蘭州報恩寺的「甘露工程」,廣東省佛教協會的「百寺扶千戶」等活動,受到幫扶對象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慈善醫療。秉承諸佛菩薩「不忍眾生苦,不忍命將終」的慈悲情懷,佛教界一方面應緣施醫施藥,另一方面建設慈善醫療機構,常駐常施。以廣東省佛教協會為例,全省現已有11家佛教慈善中醫診所,惠及特困群眾。雲南西雙版納的「佛光之家」協助政府宣傳預防艾滋病,關懷患者。此外慈善義診進入社區,方便民眾,為社會穩定、人心安寧作出了貢獻。

慈善養老。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3.26%,並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現階段養老服務體系尚不健全,養老機構嚴重不足,遠遠滿足不了現實需要。佛教界憂政府之所憂,急社會之所急,有條件的寺院、佛教組織在全國範圍內紛紛成立佛教養老院,僅江蘇省就有20多家佛教養老院。佛教的養老院有其特有的安老養老方式和臨終關懷內容,使其生也安樂,終亦莊嚴。

慈善環保。時至今日,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破壞,由此背負的代價也日益沉重。佛教教義中有「依正不二」、「依隨著正報轉」的教義,在生態環保、心靈環保方面積極開展環保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如廣東省佛教協會與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每年6月6日聯合舉行「放生日」活動,廣州大佛寺垃圾分類影響一個城市的環保意識。提倡護生放生,節約惜福,推行素食環保,提高低碳效力,資源回收等等。特別關注「心靈環保」的慈善領域,設立心理諮詢室,開展「菩提樹下的對話」,開設禪修夏令營、佛學講習班、佛教文化節、臨終關懷等心靈環保活動。通過心靈的凈化和富足,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更和諧。

總而言之,佛教界通過大力宣傳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會大眾的慈悲價值觀,提高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組織的管理制度,弘揚佛教愛他利他精神,贏得了社會大眾的青睞,在世界文明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佛教慈善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資源未有效整合,組織之間溝通合作不足,內外協作力較弱,組織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慈善平台不夠廣泛,做慈善的隨意性較大,缺乏系統性,相互間仿效性強,缺乏創新,人才仍然緊缺,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等,使得佛教慈善的能量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和起到更大的作用。與港、澳、台和國外的慈善事業相比,也存在著很大差距。

毋庸置疑,佛教慈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首先,要弘揚佛教慈善理念,將人間佛教思想與佛教慈善融為一體,使佛教慈善文化深入人心,適時開展全國性乃至全世界佛教組織的交流學習,擇善而從,共同發展。其次,要建立佛教慈善專業隊伍,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志願服務體系,在慈善領域廣泛利用信息技術,將佛教慈善組織建設成為慈善事業的中堅力量。再次,要彰顯佛教慈善的特色,將善心與智慧相結合,將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統一,把追求人的境界的提升、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全面發展當做最大的公益。將「愛心傳遞」和「授人以漁」作為佛教慈善永恆的主題。同時,要爭取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和規範佛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打造高效、公信、可參與的佛教公益渠道和公益平台。最後,要凝聚佛教慈善力量,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圍,推動佛教慈善公益事業更好利益眾生,彰顯出佛教的社會價值。只要堅持秉承「立足世間修菩薩行,奉獻社會成菩提果」的大乘菩薩道精神,有社會大眾參與,佛教慈善公益事業就能越辦越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