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電影,你能真誠點嗎?

關注「盛景商業評論」,挖掘更多精彩內容

[ 圖片來源:網路 ]

近日 ,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意外爆紅,成為近期內地院線「最大的驚喜」。與此同時,近幾年國內影視圈演員高片酬、不敬業等現象引人深思。《對話頂尖專家》欄目特別邀請到盛景網聯合伙人王超,與我們共同探討一下這部賣相「普通」的印度電影,為何能夠同時收穫票房和口碑?

來源 | 盛景商業評論

整理 | 馬婭 編輯 | sunny

5月份,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颳起了票房風暴。從5月5日上映,10天的票房已經達到4.3億元,業內評估有希望衝擊7億票房。這部電影在豆瓣網評分穩定在9.2分,在貓眼觀眾評分中,更是創紀錄地達到9.8分。

【 摔跤吧!爸爸 海報及評分截圖-來源:網路

連續數日佔領單日票房冠軍

就連馮小剛也發微博說:「一位說話靠譜的朋友強烈推薦我去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昨晚和二十幾個朋友一起看了電影,尾片升字幕時七八個人猴急往外跑,尿憋的。事後茶敘全體評價:好看! 」

【 圖片來源:馮小剛的微博截圖 】

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爸爸帶領兩個女兒摔跤的故事。關於具體情節,我就不做劇透了。沒有曖昧的情色場景,沒有炫技的特效,體育類的題材也可以說是電影中的冷門。而且,因為引入方華誼和國內最大的院線萬達之間的競爭關係,萬達對華誼發行的影片採取了低排片策略。發行方與影院關係涉及到電影行業的產業鏈,我們在後面的一期節目中會重點分析這個話題。

《摔跤吧!爸爸》5月5日首映時排片只有13%,在萬達系影院僅獲得了3%的排片,而且萬達多數影院也只安排了150元的高價vip場次。但一旦贏得好口碑,就勢不可擋。5月10日,《摔跤吧!爸爸》的排片已升至22.5%,並首次奪得單日票房冠軍。繼10日拿下單日票房冠軍后,該片於11日、12日、13日接連問鼎單日票房冠軍。以低排片首映,靠口碑成功逆襲,在這幾年的電影市場上非常罕見。

好萊塢讓我們望塵莫及也就算了,印度電影也騎到我們脖子上來了。但面對這樣的現狀,的電影從業者不得不說,這樣的片子我們還真拍不出來。電影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說,「以前總說我們要向好萊塢學習,現在我們也要好好正視這個鄰國的成功經驗,向寶萊塢學習。」

而眾多的的影視業從業者都老老實實地承認,「我們拍不出來這樣的影片。」「因為資本是不容許一個不是 IP 的,製作周期漫長的,沒有酷炫特效的,沒有小鮮肉參與的,沒有強大資本刷榜的,故事內核是摔跤這樣一個冷門項目而不是足球籃球,更不是主旋律作品產生的。」

這個結論也同時總結了目前國內電影市場最為詬病的幾大弊端:

1過分追熱門IP,導致同類題材扎堆;

2過分追捧小鮮肉演員;

3過分看重特效,沒有時間耐心打磨好劇本和好演技;

4過分依賴刷榜,過度營銷左右市場;

看看最近幾部鮮肉劇,就能看到巨額的投資、昂貴的主演片酬和演員們尷尬的演技三者並存的局面。《擇天記》據說總投資額高達4億元,其中小鮮肉鹿晗的片酬就佔掉8000萬。《思美人》投資過億,兩位主演的片酬也在千萬級別。然而這兩部劇的收視數字都直接撲街,在炒作中上映,播出后收視持續下降,甚至有觀眾要求停播劇集,豆瓣網的評分也卡在尷尬的4.5分左右。

【 圖片來源:網路 】

斥巨資購入IP和支付天價片酬換來慘淡的收視,投資方可以說是欲哭無淚。電影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說,印度電影製作的經費安排上,明星片酬只佔成本的15%至20%,大部分成本扎紮實實用到了電影製作上。

而這部劇能讓馮導說「好看」,演員賣命式的表演功不可沒。在這部電影中,主演51歲的阿米爾•汗在電影中飾演了男主角19歲、29歲、55歲三個人生階段。為真實展現大叔形象,他從69公斤增重至97公斤,完成肥胖大叔的拍攝之後又花5個月時間減肥25公斤去拍29歲時的戲。他之所以選擇增肥而不是用道具或做技術處理,只是為了更真實地拍出發胖后的感覺。

他說,用道具不是不可以,但我演不出來肥胖者的真實感受,身為演員,這是不可以的。而這部電影中,所有的摔打都是真實的,飾演幼年時期的兩位女兒的演員,戲外接受了專業摔跤教練長達7個月的訓練。難怪有人評價說,拍攝《摔跤吧!爸爸》影片之外的故事,本身就可以拍攝成第二部電影。

反觀國內,近年備受爭議的一條就是人氣演員,尤其是所謂的小鮮肉,很多戲都用替身。演員成龍曾在一次採訪中直言:「片酬上千萬,只拍幾個鏡頭,後期靠替身和電腦合成,這樣的影視劇拍出來口碑好才怪」。真實是藝術作品的生命之源。沒有對觀眾和藝術的敬畏,不可能有好的作品產生。

有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去年450億元的票房規模大約是印度的三倍。但自己的優秀的電影作品少之又少。這顯然與一直強調「文化自信」大國形象不符。而上面我們也聲討了電影產業中的種種畸形怪狀。

為什麼沒有強大的電影工業

為什麼影視行業會有如此多的扭曲現象呢?有一句話說「存在即合理」,修正一下,至少也可以說,所有的存在都有理由。

而如果是大量而廣泛的存在,其實就可以說是普遍的理性選擇,問題不在某個人,而是群體行為共同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抱怨藝術家沒有追求,小鮮肉不應該收那麼高的片酬。

影視的現狀是商業社會的一個縮影。「不冒險,走捷徑」是主流價值觀。影視製作有兩個風險:一個是政策審查風險,一個是市場風險。

我們先分析一下審查風險。很多有個性,特別是思想性強的電影作品因為踩到了所謂意識形態的紅線,或者黃線,當然,這個標準並非是明文規定,往往是主管部門,甚至是某個有話語權的主管的個人判斷也不得而知。涉及政治敏感話題,三觀不正都可能成為被否決的理由。而一旦被否決,則意味著所有的投資都打了水漂。

另一方面,我們對涉及暴力,成人的內容沒有分級制度,我們看美國電影,片頭都會有提示,這個片子適合13歲以上,16歲以上,還是18歲以上人群觀看。我們的電影審查則是一刀切。最近一個比較悲催的例子就是電影《白鹿原》,這部小說一直正常出版,但拍成電影就被剪成亂七八糟。這就是審查制度的產物。

【 電影白鹿原海報-圖片來源:網路 】

有人會說,難道好電影一定要拍這些題材嗎?拍主旋律難道不能拍出好電影嗎?當然不是,主旋律也可以拍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期的創作空間不自由使這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創造力被壓抑,乃至衰退了。而且,一個巨大的成功往往是金字塔塔尖,但金字塔需要巨大的塔基。超出預期的令人驚艷的明星作品,一定是以海量的自由創作的優秀作品為基礎的。

當下很多人推崇「爆品」戰略,希望一個產品一鳴驚人。我一直對此持懷疑態度,我當然不否認爆品的存在和它成功帶來的令人炫目的價值,但我認為它的邏輯有問題。爆品是結果,不是目標。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想刻意打造一個爆品,我不相信你的成功率超過1%,無論你認為你的設計如何完善。而如果你一直認認真真地做產品,有長期持之以恆的態度,很可能在你沒有想到的時候有一個產品在市場上引爆了。

《摔跤吧!爸爸》今天的火爆是設計好,可以打造的嗎?我想不是。你看看它的分成模式就知道了。這個片子引進方和製片方的合作模式是保底加分成,保底票房只有50萬美元。如果預計有7億票房,開始怎麼沒有準備打造爆品的人去搶呢?

這個有點兒跑題,回到我們關於風險的問題。俗話說,越呆越懶。手裡有大把的錢,因為看好文化創意產業,在資產荒的今天,想投資影視的人多的很,又想聰明地規避市場風險,就要選安全的路子走。什麼路子最安全?跟著大家走大家都走的路最安全。

這你就能理解為什麼老題材不斷被翻拍?挑選熱門IP,譬如我們可以看到金庸武俠劇一次次翻拍,抗日神劇還在一個個上演;為什麼要用小鮮肉,還要給小鮮肉們支付高得離譜的片酬?製片方的邏輯大體是這樣的:電影的主力觀眾是80后,90后。這些年輕人往往是某某鮮肉明星的冬粉,看電影就是來看自己喜歡的明星。只有使用這些明星,上座率才有保證。

前兩年有一部電影,《智取威虎山》,是博納影業等幾家公司聯合製作的,老掉牙的題材,包一個3D的新殼兒,票房結果還不錯。當時博納影業的CEO高群耀先生把這歸因於大數據社交媒體營銷的勝利。他說:拍這部電影的演員選擇主要基於大數據分析。因為這個電影是個經典的老題材,會有中老年觀眾,但這些觀眾進電影院的意願總是偏低,上座的主力還是要看80后和90后。

【 電影智取威虎山海報-圖片來源:網路 】

因此,必須找主力觀影人群喜歡的人氣演員。採用數據分析,提高電影的營銷水平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過度營銷,完全無視電影作品自身的藝術規律,認為只要把鮮肉往上一擺,社交媒體一炒作,票房自然就來了。這種想法肯定是本末倒置了。過度營銷,是商業浮躁的典型特徵。開餐館的菜要好吃,電影要有藝術性,這些本分不能因為有什麼新概念、新模式就可以丟掉。

我曾經接觸過科學院自動化所一個做電影3D特效的團隊,他的領導人張之益先生是一位難得的跨界人才。他先在中央美院從師著名雕塑家劉漢章學習雕塑,又在電影學院學習導演,然後在自動化所工作20年,一直做技術與藝術創作的融合。

有一次我問他:「《變形金剛》這樣的特效我們能做嗎?」他說:「能啊」。我說,那我們能拍出《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嗎?他毫不猶豫地說「拍不出來」。我說,為什麼呢?他說,我們只要一看到,就能做出來。而如果我們沒看到,我們想象不出來還有,還可以有這樣的東西。我們缺少想象力,缺少特立獨行的氣質。我們不以模仿為恥,反以為是聰明的捷徑。是迎合市場還是堅持自己的風格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就像我們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 電影變形金剛壁紙-來源:網路

今天這個時代,藝術家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不一定有票房,但如果連自己都不能讓自己激動和感動的作品,就指望著可以忽悠觀眾賺大錢,也真有點兒耍流氓。

如何做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叫好又叫座

什麼是好電影?最理想的情況是「叫好又叫座」。叫好是藝術家的職責,叫座是投資人的訴求。叫好又叫座,是藝術和商業平衡最好的結果。拍電影,如果追求的只是要叫座,不管叫不叫好,就是純粹的商人思維。一個文化藝術領域的企業家所做的,就是叫好和叫座的平衡。

但這個平衡是如何達成的呢?我認為是在建設性的衝突基礎上達成的。建設性的衝突是我在做雜誌主編時確立的一種管理文化。雜誌編輯記者的任務是要寫出好的新聞報道,雜誌的經營團隊要銷售廣告,為雜誌賺錢。好的新聞報道可能要得罪廣告客戶,怎麼辦?

處理這個問題是個平衡藝術,我在此不做詳細論述,但有一個前提是肯定的,就是我們首先要承認這個衝突是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記者站在讀者立場,廣告經理站在廣告客戶立場提出自己的建議主張都是對的,據此發生的意見不一致,甚至衝突也是合理的。作為雜誌的出版人,你的能力就是做好這個平衡。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也存在類似的衝突,但一般來說,比雜誌的報道和經營之間的衝突要小。

但要設立一定的機制,保證這個平衡。我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美國往事》,看過的朋友可能知道,它又兩個版本,一個是標準發行版,還有一個導演剪輯版。導演負責拍攝,但製片人在最後定片時有權力根據發行的市場考慮對作品進行修改。這是一種平衡。

【 電影美國往事-來源:網路

藝術家的本分是讓作品叫好,這是這個行業的前提。試想,如果我們的市場上有很多叫好,但不那麼叫座的影片,這個產業很快就能騰飛,因為叫好不叫座往往因為曲高和寡,有巨大的營銷提升空間。而如果我們叫座的電影很爛,把觀眾騙進電影院,這個遊戲很難持續。極致一點說,偉大的藝術家甚至不在乎別人叫不叫好,只在乎自己認為好。因為他的藝術價值是千年計的,幾個月內的毀譽與他無關。而且歷史也不斷證明,偉大的作品無一是靠迎合觀眾的口味存在的。

而它們的價值也往往是在若干年後才被發現和承認,而一旦被發現和承認,就顯得彌足珍貴。如果為了賣畫而畫畫,不會有梵高。可以說藝術家唯一的魅力和價值就是對藝術的追求。而只有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才能有忘我之追求。薇薇安·邁爾是一位有法國和奧地利血統的女人,她50年代來到美國芝加哥。她的後半生是做了40年保姆。

2009年,在她83歲去世之後2年,她的街頭攝影藝術作品被無意中從廢品堆里挖掘出來。她沒有從自己的作品中獲得任何經濟收益。甚至攝影家這個頭銜也是她自己從沒有聽到過的。她用一雙發現的眼睛完成的,街頭攝影作品純粹是對藝術的熱愛。

我這樣說不是貶低商業性,而是我們對藝術性的追求太欠缺了。要想使電影這個產業健康發展,藝術家要有精神,投資家和企業家也當然要善於建立高明的商業機制。電影是一個商品,投資拍攝電影有很大的商業風險。一次性投入很大,如果拍不成片,所有前期投入就都打了水漂。

這跟搞一塊地投資地產不一樣,即使投資失敗,還有一塊地。因此,電影產業要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家和投資家做高明的金融機制設計,分散風險。比如,好萊塢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電影保險公司。一個劇本能不能投拍,要先給保險公司看,保險公司通過了,就會給你提供一筆保險,確保你發生資金危機的時候能夠把電影拍完。

的電影產業還缺少這樣的機制,投資方承擔了影視成敗的全部風險。例如電影《長城》,播出之後的票房不佳,而特級製作演員片酬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影視製作方直接承擔了大約7億的虧損。因此,製片方冒風險的意願當然很低。

【 電影長城劇照-來源:網路

除了金融機制,在商業運營上也有很多降低風險,提高收益的技巧。想想看,為什麼一部大片要拍這麼多續集,《速度與激情》已經拍到第八集了,生化危機,007,諜影重重等等,都是連續拍多部續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產生一個好的超級IP不容易,而多集拍攝可以充分挖掘一個好IP的價值,但前提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好IP。

【 圖片來源:網路

總之,藝術家要有追求藝術的純粹精神,企業家要有高超的商業運營技巧。相互尊重和理解各自的價值主張,再輔以良好的平衡能力,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才會層出不窮。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