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紀錄片《二十二》觀感 | 凝望歷史 而非仇恨

提要:八月十五日是一個被永遠銘記的日子,七十二年前的這一天日本軍國主義宣布戰敗投降。世界換來久違的和平。然而未被除根的右翼分子在這七十二年間對亞洲各受害國持續不斷的帶來二次傷害。

近日一部依靠眾籌資金拍攝的以慰安婦為視角的紀錄片《二十二》在影院上映。從最初的低排片量到票房破億引發網路熱議。《二十二》帶來的震撼勝過任何一部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聚焦戰爭所遺留的傷痛在個體生命中的延續,但這些延續卻用平靜、淡然、溫柔和尊嚴回應著世人的好奇心。這裡沒有控訴,沒有絕望和撕心裂肺。有的只是活著。

作者 | 姚瑤

編輯 | 王成

本文由 媒爍之言 原創出品 轉載請授權

《二十二》裡面讓筆者影響最深刻的是這樣一位男子,他叫羅善學,他的母親韋紹蘭1944年被日軍擄走,3個月後好不容易逃了出來,卻發現自己懷孕。

「淚是往心裡流的」老人說。

從此,這個孩子一生未上學,一生未娶,大家說「他是日本人」。

他學會了認命,背負著「日本人」這三個字如罪人一般的活著,這三個字,「背了這一輩子,壞了這一輩子」。

如今和母親相依為命的他還記得同母異父的兄弟把自己關在家裡,叫囂要買兇,殺了他這個日本人。他說自己對未來沒啥期待了,只希望自己快死的時候,「能有哪個人來管我一下就行了」。

「如果連個端水的人都沒有,我就喝農藥死掉。」他說。

這麼多年過去了,電視里依舊循環著抗日神劇,或者是親歷者痛心疾首的控訴。但是在紀錄片《二十二》里,仇恨慢慢隱去,老人們說著「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留下命來看。」

回頭望去,不知從何時起,戰爭的創傷一股腦兒的全埋進了對「小日本」發自內心深處由衷的仇恨與不共戴天。

直至今日,在地域遼闊的中華大地,你還是能聽到有人眉飛色舞地告訴你「我不買日系車的,我很愛國的」。

微博上我關注的「一夫食堂」,博主用相機記錄著可愛的女兒在日本生活的日常。暖意的溫情總是會被下面的評論打斷,總有人說「哪兒生活不好,非要搬去日本幹什麼」。

我不知道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從庫頁島被沙俄奪去開始,到八國聯軍鐵蹄踩踏的那段歷史,又或者是到現在仍躺在大英博物館里的中華瑰寶,再加上被斯坦因掠走的敦煌壁畫,我們都要恨個遍。按照這個路數,差不多我們應該恨透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

少了一個日本軍國主義,歷史的宿命也許會落在另一個軍國主義盛行的國家。誰讓那時候太弱不禁風呢。

仇恨、悲憤、悸動這些表達強烈而極端的感情,往往掩蓋住了事情的真相、蒙蔽住被情感霸佔的頭腦。進而把歸因聚焦在一個顯而易見的物體和事物上,噴薄而出的情感如同找到依託之地,傾瀉而出,綿延不絕。

與這個情感替代物有關聯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拿來定義為標杆了,愛國與不愛國,似乎只在行動的一念之間。這變得太簡單也太容易做到了,久而久之,形成了標籤化。

直到你看到本應該是十惡不赦的東瀛人孜孜不倦地傳承著漢唐文化;你聽說勝在專註力的「工匠精神」源於大和民族;你吃驚於宮崎駿的電影里會有反戰情懷;你還看到東京成為亞洲最為包容的城市......

忽然明白仇恨似乎毫無用處,就算砸爛所有的日系車也無濟於事。

身為讀書二十餘載的年輕人,固化思維和極端情緒是不應存在的。待人接物總會多一層思考,看到表象問題的深層次內涵。

戰爭與和平一直是天秤的兩頭,國力自古以來是決定因素。國力衰弱的落魄國家日日夜夜都置身於國破家亡的被動處境。只等著賭注或早或遲的降臨。

《二十二》里陳林桃說,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下去,不要再打仗,因為一打仗,會有許多人死去的。老人質樸的語言,才是凝望歷史的真理。

政治歸政治,被政治左右的情感,摻雜起來的那代表不了歷史。

以史為鑒,任何歷史演變成仇恨,只能是徒剩悲哀。

歷史的車輪隆隆向前,這片土地的守護從不會停下腳步,戰爭與和平的更替從未停歇,激戰的雙方早已消失在塵沙中,而戰爭帶來的痛楚與罹難卻總是落到渺小的小人物身上。

而歷史的主體永遠是數以千計的小人物,小人物的主題也永遠只有一個「活著」。所以你會看到貫穿影片的平靜、剋制、溫柔和忍耐。

和平來之不易,我輩當力保天秤平衡,認真的活著,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的活著,當是對歷史最好的敬重。

責編:王安

- THE END -

推薦閱讀:

吳京遭道德綁架!逼捐者為何如此陰暗?

愛上一座城,便再也離不開了

/ meishuotalk

投稿與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