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天津人的煎燜子吃的是「龍鱗」 求的是風調雨順

剃頭、吃燜子是天津人過「二月二」的傳統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剃頭、烙餅、煎燜子,天津衛在「二月二」這一天的講究著實不少。對於很多天津人來說,此時正月里的很多禁忌不必再遵守,而到了「龍抬頭」也才算真正過完了春節。

唐宋已有「二月二」

關於「二月二」這一天的民俗,可以上溯至唐宋年間。根據現存的文獻記載,唐宋年間的民俗活動多以踏青、郊遊等為主。此舉是為了表達對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美好祝願。到了宋代,根據記載,二月初二被命名為「挑菜節」「踏青節」,在北方逐漸形成挖野菜等習俗,南方則是行祭祀之禮,燒紙錢放鞭炮等習俗。

元代之後,在北方一些地方志的記載中,這天被改名為「龍頭節」。民俗專家解釋,「龍頭」二字來源於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在農業社會中,龍是主風雨的神仙,民間希望在春天到來之時,以龍這種形象來期盼新一年的風調雨順。「龍頭節」在民間也逐漸被改成更具形象意義的「龍抬頭」。取「龍抬頭」之意,希望龍從冬天蘇醒,把恩澤雨露降於大地。

至於天津,這一天的講究確實不少,拿灶灰圍著屋子撒一圈,是借灰驅邪;打掃衛生以避蛇害;忌針,婦女不許動針線,怕扎「龍眼」。此外,天津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有個「正月里不剃頭」的習俗,直到「二月二」才可以理髮,剃頭也是迎合「抬頭」之意。

關於天津在「二月二」的民俗活動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的《天津衛志》。其中記述,每當農曆「二月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引龍」。民俗專家解釋,「所謂『引龍』就是以河邊或者水井旁邊為起點,用谷糠撒在行進的路上,一直撒到家門口。這麼做就是希望能夠把龍一路引回家,讓龍能庇佑一家人風調雨順。」

食「龍鱗」盼望福瑞

除了這些講究之外,天津人「二月二」這一天最重要的無疑是要吃上一頓燜子。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天津衛志》中也有關於食俗的記載:「煎餅,煎膏粉。」膏粉就是民間的燜子。

因為二月初二這一天距離「驚蟄」節氣已經不遠,萬物復甦,許多害蟲也都結束冬眠。利用煎炒這種方式去烹調燜子,是老百姓希望取「煎炒」這種意象,祈求祛除害蟲,盼望吉祥。因燜子呈塊狀,下鍋煎炒之後,又呈金色,進而天津人管吃燜子又叫吃「龍鱗」。民俗專家表示,吃「龍鱗」實際上是和「引龍」連在一起的。「通過『引龍』,老百姓覺得已經把龍引回家,而吃『龍鱗』意義就是引回家的龍現身了,吃掉它身上掉下的鱗,也是取希望得到龍身上的福瑞之意。」

津城知名小吃王老爹綠豆燜子的總經理王靜告訴記者,每年「二月二」前後都是店裡最忙碌的時候,很多老顧客會專程從很遠的地方來到店裡,「他們都說,到什麼時候就得吃什麼東西,這一天就得吃煎燜子。」在王靜看來,天津人愛吃、會吃,所以很多民俗都融入了食俗當中,「立春烙餅炒雞蛋、填倉的米飯魚湯、『二月二』的燜子,天津衛這樣的講究很多。」最近幾年,不少外地遊客也會在「二月二」這一天來「湊湊熱鬧」,王靜表示,她也希望通過這種小吃,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的民俗文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