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闢謠】別再談什麼「地震雲」,沒有雲能預報地震!

科學家已經多次闢謠,不存在地震雲這種東西,請大家不要傳播恐慌,不要相信謠言。科學家已經多次闢謠,不存在地震雲這種東西,請大家不要傳播恐慌,不要相信謠言。

地震台網正式測定:2017年08月08日21時19分46秒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發生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九寨溝溝口震后道路受損、碎石滿地

一時間,網路上大家都在互相詢問、報告震感、記錄受災場面的信息。但是,在這些消息之中,有些「未卜先知」的神秘消息,開始被很多人轉發——

地震雲並不存在,也沒有什麼雲能預報地震。四川省地震局8月4日援引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汀的研究表示,「地震雲學說」從未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地質或氣象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駁。

氣象局也曾表示: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地震與天氣二者之間有內在關聯性,也沒有證據可以通過衛星雲圖來預測地震發生。


科學家已經多次闢謠,不存在地震雲這種東西,請大家不要傳播恐慌,不要相信謠言。

什麼是「地震雲」?

80年代,一些發表的「地震雲研究」認為「地震雲」共有三種類型:條帶狀、輻射狀、干涉條紋狀。並附上了實拍照片。

今天我們回頭看,儘管年代久遠,照片模糊不清,但依舊可以辨認出這些「地震雲」,其實在雲的科學分類中都有對應種屬,而且很常見。

比如「條帶狀地震雲」,其實是莢狀層積雲或者莢狀高積雲。

當年拍攝的「條帶狀地震雲」,來自《初論地震雲》,自然雜誌,1986年

再比如「輻射狀地震雲」,其實是輻輳狀高積雲。

當年拍攝的「輻射狀地震雲」(來源同上)

再再比如「干涉條紋狀地震雲」,其實是波狀高層雲。

當年拍攝的「干涉條紋狀地震雲」(來源同上)

如果說80年代的「地震雲研究」,還試圖用一些科學方法來對「地震雲」作出一些限制和區隔;那麼現在,在「地震雲」已經徹底退出科學界后,如今的民間「地震雲專家」則顯得更加奔放和隨意。

他們把一切「怪異」的雲都指為地震雲,但「怪異」是一個主觀詞,到底什麼樣是怪異什麼樣是不怪異?完全沒有客觀標準。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現的這種雲,被說成是地震雲,引起一陣恐慌,但這實際上是波狀層積雲。

江西婺源波狀層積雲

2010年1月7日濰坊,也說有地震雲,這還是波狀層積雲。

濰坊波狀層積雲

今年7月28日,長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雲」,其實是透光高積雲。

長春透光高積雲

現在你打開搜索軟體,搜一下「地震雲照片」,將看到各種高積雲、各種層積雲、各種捲雲、各種卷積雲……而它們其實都是天空中再常見不過的雲——如果你經常抬頭看雲的話。

甚至還有飛機噴出水汽形成的航跡雲(俗稱「飛機拉線」)也被指為「地震雲」,難道飛機飛過也是地震徵兆?

航跡雲

網上形形色色的「地震雲」,以高積雲或層積雲居多,因為這兩種雲容易形成波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等「怪異」的樣子;再加上有時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顏色,就更被疑為「天有異象」了。

「地震雲」發展史

相信詭異的雲就是地震的先兆,這個思路在古今中外由來已久。

1624年,明天啟年間,義大利傳教士龍華明和高一志,摘錄西歐古籍,寫成一本《地震解》,呈送給太宰李崧毓。在第八章「震之預兆」里,其中第五個「預兆」就是「地震雲」:晝中或日落後,天際晴朗,而有雲細如一線甚長,震兆也。

在古代很多關於地震的記載中,也都強調地震前有怪異的雲霧。比如:

1680年9月9日雲南楚雄6.5級地震前「自西北起,黑霧彌天」

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陸6.7級地震前「西南天大赤……夜有彤雲」

1935年寧夏隆德縣《重修隆德縣誌》「忽見黑雲如縷,宛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

1936年甘肅天水「是日天空布滿積雲,下午一時許聚起大地震」

1941年5月5日黑龍江綏化6級地震前「偽縣府庶務科長看見,在西北天空中有如煙雲的三系,其間帶有黃色而明亮」

傳聞中的地震雲

「地震雲」的高命中率

當然,「地震雲專家」能長盛不衰,也並非浪得虛名,人還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證據」,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們說:

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東臨沂出現「繩紋狀的地震雲」

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現「地震雲」

2008年6月1號巴士海峽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現「地震雲」

我潛心圍觀過網上幾位知名「地震雲專家」,他們的路子就是:先貼一張「怪異」的雲出來,宣布為地震雲。之後,在短則幾天、長到一個月的時間範圍內,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要按著這個精度,天氣預報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後天乃至一個月內,全球總有一個地方將會下雨」,這準確率也能分分鐘飆到100%,想降都難。

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5級的破壞性地震,全球每年發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發生兩三次。

換句話說,任何人,隨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隨口說句「今天全球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他都穩贏不輸。更何況「地震雲專家」還把時間放寬到一個月以內呢。

為何說「短期臨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

地震預報之難首先來源於人們對地震缺乏了解。當地殼岩層突然斷裂,內部能量就會從震中輻射出來,導致地球搖晃或搖動,這就是地震。

地震的醞釀和發生過程都是極為複雜的物理過程,這個地下岩石的「應變緩慢積累-快速釋放」過程具有非線性,一些地震學家更認為地震系統具有「自組織臨界性」。

什麼是「自組織臨界性」呢?

想象一堆沙子,一粒一粒落在桌上,形成逐漸增高的一小堆,初始階段,落下的沙粒對沙堆整體影響很小;然而當沙堆增高到一定程度,沙堆尖端已經非常細的時候,繼續落沙,會發生什麼事呢?

答案是,落下一粒沙可能導致整個沙堆發生坍塌,但也可能只引起沙堆局部的小坍塌。這就是「自組織臨界」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任何一個小的擾動,所引起的後果是不可預測的,可能是一些小的沙崩,但也可能引發特大的沙崩。

許多地震學家就認為,地震與沙崩的情況是類似的

在地震的案例中,地球岩石層可以看作由不同層次的塊體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板塊,最小的是礦物顆粒。不同的塊體之間、不同層次的塊體之間都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

地殼的某一次小的滑動、碰撞,正如我們在沙堆上隨機加上的某一粒沙一樣,很偶然的原因,產生的後果也許是一個感覺不到的小地震,但也可能是9級大地震。

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別說在震前,就是地震剛發生時,它會演變成怎樣的地震也無從知曉。也正是基於這種理論,有不少地震學者認為可能永遠無法進行短期臨震預報。

還好,這只是其中一種觀點,也有人認為地震未必是混沌的,地震預測的難題關鍵就在於人們不可能以高精度測量斷層及其鄰區的狀態,以及對於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幾乎一無所知。

如果這兩方面的情況能有所改善,地震預測或許能向前推進一大步。然而最大的難度恰恰就在如何獲取地底下的信息,而且即便獲得了足夠的信息,其複雜程度也可能遠超人們想象。這就是為什麼說短期臨震地震預報在現階段幾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地震能一定程度地預報,還涉及艱難的公共決策

科學家並沒有完全放棄短期地震預報。2005年以來,美國地質調查局向加州提供了一個餘震預報網路服務。利用探測器監測全加州的強地面運動,然後通過餘震統計資料推算地震概率,可以被常態化地應用於「低概率環境」。

目前該系統已經發出過若干警報,但媒體和公眾均未當作一回事。因為這種警報虛假警報率高。

問題還不僅僅在於預報困難,即便短期臨震預報有了驚人的進步,也不見得一定就該進行報道。

像日本政府就從來都不做正式的預報:一是為了避免恐慌,二是考慮到自然規律的複雜性。

2010年山西太原等地出現地震謠言,造成數萬群眾情緒緊張,露宿街頭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震學權威露西爾瓊斯就直白的說:「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若預報地震從而逃生混亂引發的死亡人數,要大於地震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數,這報還是不報呢?

面對地震,應該做的三件事:

對地震進行長期預測,勘測地質斷層,加固建築

事實上,人們就不應該對短期臨震預報過於糾結。正如瓊斯所說,「你願意提前一小時從樓房裡逃出呢,還是希望房子根本不會倒?」。

首先是對地震的長期預測。正如日本人對東海大地震的嚴陣以待,美國人對加州地質的徹底研究一樣。雖然日本的9級強震仍超乎所有人意料,海嘯所引發損失也十分慘痛,但如果根本沒想過有朝一日東海方向會有這麼一個大地震的話,日本的損失可能更為巨大。

其次是勘測斷層。有斷裂帶,自然就有斷層。斷層是地震時地殼破裂之處,換言之,如果建築修在斷層之上,地震之時就會非常危險。在汶川地震時,就有不少建築因剛好處於斷層之上而遭遇毀滅性打擊,而不在斷層之上的,仍能保持完好。然而斷層不是那麼容易發現的,需要進行勘測。發現了斷層之後,建築便不應修在上面,已修的應予以拆除。在美國地震多發的加州,所有的斷裂層都已經被標註出來,而在四川,這樣的工作還在初級階段。

最後落到實處的,便是加固建築。固然,這說到底是個錢的問題。但也是面對地震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國家有義務幫助地震帶上的民眾推動解決這一問題。最後為四川地震祈福,希望災區平安,傷亡不再增加

綜合丨新華網、鳳凰網、澎湃新聞、果殼網、科普

推薦閱讀

於歡殺人案與高利貸亂象的深度法律思索

網約載客出事故 保險能否獲賠?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民主與法制社是由法學會主管的中央級新聞事業單位,擁有《民主與法制》周刊、《民主與法制時報》、民主與法制網、民主與法制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權威法制媒體。「兵馬司63號」是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原創報道的有聲新聞和新聞評論。由新媒體部負責運營。

兵馬司63號:bingmasi63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識別 二維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