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D列印成為骨科醫生「超級幫手」

曾經困擾著不少骨科專家的手工植入髖臼假體精準度不高的問題,現在被高科技3D列印+重建技術輕鬆解決了,這個「助攻神器」看起來僅僅像是兩個馬蹄形的磁鐵石,學名叫做「人工髖臼杯植入導向器」。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前,先按照1:1的比例列印出髖關節模型,再根據模型設計合適的鐵條狀導向器,均由3D列印製成。

這兩個長度不足10厘米的鐵條狀的物體,代表著目前全國3D列印在骨科臨床醫學上的領先水平,而這個創意從想法到成功,僅僅經歷了半年多的時間。

返修的髖臼假體

19樓,佛山市中醫院關節專科(骨十科)主任周觀明的辦公室里,地上堆了兩大箱髖臼假體,有些髖臼假體因為在患者體內時間使用了長達十幾年,已經和骨頭長在一起,而翻修的時候,不得不重新剝離出來,假體上還仍然可以看到殘留的骨頭。

「髖關節置換之後,假體翻修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置換的時候,臼杯安裝得不精準,導致磨損或者脫落。」周觀明手裡拿著髖關節的模型以及髖臼假體模型,比劃著告訴記者。「比如放在這個角度,傾斜一下,患者行動的時候,它就會動,慢慢就會磨損。」周觀明解釋說,經年累月,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髖臼的位置已經病變或者殘缺。

「病變的患者,髖臼可能已經不規則了,所以要把髖臼杯假體準確地放入到髖臼中,純手工的植入精準度都會有偏差。」周觀明坦言,加上髖周圍的軟組織(肌肉和脂肪)等阻擋視線,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在放入髖臼假體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精度準確。

「即使像我從事人工髖置換很多年了,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精準。」一旦放入不精準,就會導致髖臼假體磨損或者脫落,從而影響患者的功能,「勢必要進行翻修」。這個問題困擾著不少骨科醫生,其中包括知名骨科專家、佛山市中醫院院長劉效仿教授。對於佛山市中醫院來說,目前髖關節全髖關節置換術一年達到了2000台,手術量在全國排在前列。

尋找精準輔助工具

「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輔助醫生完成手術,讓髖臼杯假體植入的角度精準,避免由此造成的翻修。」這是劉效仿一直在思考的課題。目前國際公認的臼杯假體安放位置角度為:外展角40+/-10 ,前傾角15+/-5 ,這被稱為「Lew innek臼杯安全區」。「一般來說,如果臼杯假體植入角度不在安全區內,可以認為臼杯假體植入角度不良,將會影響髖關節活動範圍和假體使用壽命,改變假體骨界面間的應力。」

佛山市中醫院關節專科主任周觀明(左)演示3D列印的「人工髖臼杯植入導向器」

劉效仿的想法,恰恰是來自矽谷的DrGekLim博士正在研究的產品所能解決的問題。DrGekLim博士主攻數字影像學,在美國從事骨科儀器開發和研究,之前是貝爾實驗室的博士后。她常年背著一個黑色的大背包,拎著黑色的箱子,箱子里裝的是髖關節的模型和髖臼導向器,這個看起來有點像馬蹄形的磁鐵石的東西,最終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困擾劉效仿、周觀明等骨科專家的問題。讓全髖關節置換術中關鍵的一步———髖臼假體能夠按照理想的角度植入,最大程度減少因此可能發生的磨損脫落,延長假體使用壽命。

雛形被否「太閉門造車」

每一項新的應用和研究幾乎都是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的執著推廣下而誕生。這個導向板也如此。DrGekLim說起髖臼植入導向器的誕生,一再感謝劉效仿這位「伯樂」。

2015年,DrGekLim開始開發3D數字重建軟體,對這個軟體,作為骨科頂級專家的劉效仿給了很多意見和建議,這也恰恰是後來3D列印髖臼植入導向器能夠發揮作用的基礎。常年在全球各地奔波的DrGekLim對於全球的骨科手術工具、儀器等也了如指掌。「之前國外有人曾經研製出兩個導向器,分別用在打磨髖臼和植入假體中,但是兩個是分開的,醫生需要使用兩次,使用不方便;有些導向器的設計需要改造手術設備,難以推廣。」DrGekLim吸取這些經驗后,2016年3月份形成了設想和方案,開始申請專利。「但是畢竟這個只是技術層面的,要用到臨床去,就要給臨床的醫生看是否使用。」DrGekLim想到了劉效仿帶領的佛山市中醫院。

2016年5月份的一天,她拿著設計的相片,找到劉效仿。「當時他說,這個設計很好,讓我們可以先做出來。」然而,設計研究到成功應用,需要經歷不斷改進的過程。

時間進展到2016年6月份,劉效仿的一個電話,加快了3D列印髖臼假體植入導向器應用的歷程。「劉院打電話給我說,讓我先做一套導向器,想要在手術中使用,如果成功的話,就在8月份的骨科國際會議上作為案例講解。」DrGekLim接電話后猶如打了雞血,收到從中醫院傳過去的在醫院做過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影像資料,包括CT掃描和X光片后,立刻開始著手運用3D數字化建模。

「建模后,要先按照1:1的比例列印出髖關節模型,然後根據模型,設計合適的導向器,再通過3D印表機列印。」每個髖關節的模型都是個性化的,不同的形狀,設計的導向器也是唯一的。這個長約10厘米的類似馬蹄形磁鐵的條狀物和另外類似半圓形的條狀物,就是導向器。「看著簡單,設計還是挺難的,豎著的導板不能太長,又不能太短,太長放不進去,太短了又會被肌肉阻擋。」橫著的導板要和患者的髖關節無縫對接,且要在同一水平面,不能前凸也不能凹,力度要剛剛好。「橫導板的長度不能超過髖臼杯的一半,例如髖臼假體直徑4cm,橫導板就不能超過2cm,太長會阻擋醫生的手術。」

主攻技術產品的DrGekLim並沒有太多的骨科實踐經歷,第一次的製作,被劉效仿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弊端。「第一次的橫導板,我們設計的是圓形的,劉院一看到就說,這個不能用到臨床上,設計人員太閉門造車了。」劉效仿建議導板要短一點,不能妨礙醫生手術,但是也不能太短,被肌肉阻隔放不進去

DrGekLim根據劉效仿的建議,對導向器長度等進行了改進,第二套的導向器獲得了劉效仿的認可,劉又提出了進一步的修改建議。

48小時 定製出個性化「導向器」

經過兩次的磨合后,2016年7月份的一例手術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實踐檢驗機會。劉效仿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應用導向器來做。「周觀明主任給我的時間很緊。因為手術多,我必須在48小時之內做出一套個性化的導向器,送到醫院消毒。」DrGekLim拿到醫院給的患者影像圖后,在48小時內完成建模、導向器的設計,3D列印導向器和模型,然後送到佛山市中醫院消毒。

最終,劉效仿和周觀明使用3D列印個性化人工髖臼杯植入導向器實施了第一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很順利也很成功。8月份,劉效仿在全國的骨科國際會議上分享了這項新的技術。11月份,周觀明在COA國際會議上也分享了這項新技術。截至目前,佛山市中醫院共成功通過導向杯實施了4例「全髖關節置換術」,都達到高精準度。

24歲李小米是這個新技術的4個受益者之一,此前她因雙側髖關節疼痛,影響到了正常的走路,去年底在佛山市中醫院接受了「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如今已可棄拐正常行走。手術后結果顯示,植入她體內的人工髖臼外展角右髖為41 ,左髖為39 .8 ,均與術前規劃的40 相差小於2 ,實現了高度精準植入。「通過這個導向器植入,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因植入精度不準而可能造成的髖臼假體脫落或者磨損,減少翻修的幾率。」周觀明說。

而對於DrGekLim,導向器的成功不僅是事業上的成功,在她看來能夠運用高科技對醫生看病手術進行幫助,非常有意義。「接來下我們計劃開展100例臨床實驗,並且收集數據,做成資料庫,看看能有什麼發現。」DrGekLim目前在佛山註冊了一家公司,主要負責3D列印髖臼假體植入導向器的業務。

而對於佛山市中醫院來說,3D列印導向器的成功也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啟發和思路,劉效仿以及他的團隊正在考慮如何將這項高科技應用到骨科的其他手術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