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初學佛者,該如何學習佛經?

1、讀原典

讀經就應該讀原典,不能讀翻譯后的白話文。今天的翻譯者少有能徹悟佛陀心髓,所以常以世俗義去揣度翻譯佛法。讀這樣的東西,如同嚼別人吃過的甘蔗渣,只能以盲導盲。讀者未能直接體會釋迦精神,接受的往往是翻譯者的想法和觀念。

而古代的大師們則不然,他們不僅精通華梵,而且本身就是佛法的傳持者,只有深得其中精義,才敢下筆為文。如著名的譯經師鳩摩羅什、玄奘法師等無不如此。而且他們的譯著已經過了千百年歷史的檢驗,完全可以放心地去閱讀。

2、不懂文言文怎麼辦?

讀原典是好,可是會遇到文言文難懂的問題。這時可以讀慢一點,每天讀懂一小段就行。先把文字的表面意思搞清楚,至於更深的含義,大多不是一下就能透徹的。

有人讀了一輩子經,也未必就能搞懂經的真實含義。要搞清楚字面的意思,可以查古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等,也可以看看前輩的註解。但要記住,這些只是個參考,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完全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每天讀一小段,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自然也就讀完了。這些是基本功,不要怕慢。

3、深入其中,為我所用

讀經必須句句理解並為自己所用,不能經是經,你是你。如果分離為二,縱然你白首窮經,讀盡三藏十二部,也與佛法無絲毫交涉。要知道,你讀經時,就是在與釋迦及前賢對話。世尊雖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舍利弗說,對須菩提說,對大慧菩薩說,現在你在讀經,其實世尊就是在對你說、對你開示。

現代人總是貪多求快,把佛法比同世間知識,知道的越多越好,似乎這才能證明自己有學問一樣。須知佛法不是世間知識,知道多了也不一定就有用。古人拙撲,老師說一句,就能扎紮實實地去踐行。

據說世尊出家求道時,問他的老師:「世間萬法的本質究竟是怎麼回事?」老師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有這一句就夠了,世尊便去樹下靜坐,遍觀一切處一切法,是否一一如此。如果沒有一一化歸自己,一一觀察的功夫,只是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一旦其它的說法出現,難免狐疑猶豫而墮於邪見。

4、讀佛經的步驟

無論是《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還是《維摩詰經》、《金剛經》、《心經》、《華嚴經》等,無不是佛陀心髓。這些偉大的經典,讀一遍常常是不夠的。隨著學佛日久,修持境界的提高,每讀一遍你都會有新奇的發現。

初讀經典管它懂不懂,不妨先通讀一遍,懂多少算多少,對經典有個初步的了解。

第二次讀不妨慢一些,只在疑難的字詞文句之間下功夫,務必準確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至少是表面直接的意思,保證對文字句意的理解沒有障礙。

第三遍讀,只在真實義上下功夫,看看自己能理解多少,疑惑處有多少。凡疑惑處都記錄下來,廣泛參閱前輩們對這個義理的各種註釋文字。看看你是否同意他們的說法,他們彼此間有沒有不吻合之處。如果你對他們的註釋都不滿意,沒關係,就把這個疑惑留給自己,留在心中。有空沒空,勇敢地試著去摸索一下,暫時得不出滿意的答案,也沒關係,且緩緩!

當然,不必一遍讀完緊接著就來第二遍,你完全可以放下一段時間,以後有空再開始第二、第三遍的功課。

5、讀出疑惑

讀經,最怕沒有疑問,那樣是俗話說的「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讀了如同沒讀。讀經產生的疑問,往往不是知識性質的,而是直接關乎人生本質實相的疑問,這樣的疑問其實很深刻也很本質!

洞山大師年輕時讀《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突然摸著自己的鼻子說:「明明有鼻,為什麼經上說無?」老師不能答。為徹此疑,洞山遍訪名師,行腳諸方,最終發明大義而成為曹洞宗的開山大師。

玄奘法師在中土時,覺得諸方說法互異,不知何為真實,竟促使其發心苦行,西去天竺,求取真經,成唯識宗中土的開山大師。

這些都是讀經引生的疑問,這些疑問都非常寶貴難得。若能破徹此疑惑,則自然證入般若波羅蜜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