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創造更多生態福祉 成都高新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市民在高新區桂溪生態公園內享受藍天綠水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這不僅是因為克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繞不過的一道坎;更因為隨著人民群眾總體上溫飽無虞、邁向小康,對幸福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和追求,對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越來越關切,期盼更多的藍天白雲、碧水青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成都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綠色發展理念和重要部署,建設美麗典範城市,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重要目標,以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綠「三治一增」為重點工作和重要抓手,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增強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藍天福利

讓百姓望得見山

晨跑浣花溪公園,夜跑人民南路,30歲的成都妹子杜卉明通常每個月要長跑七八次。「不出來跑簡直對不起這麼好的天氣」是經常出現在她朋友圈中的運動感想。不過,前幾個月,運動軟體記錄卻顯示她的跑步頻次出現了一個「V」形變化過程: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每月跑步次數明顯減少;從今年3月至今,又恢復了每月跑步7-8次。那是因為,去年12月到今年2月,成都反覆出現持續性霾天氣。

這個成都妹子的跑步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城市空氣質量與市民生活的關係。

要想空氣好,控源少不了。在源頭治理上,成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全面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按照「成都治霾十條」的部署要求,截至7月底,全市已關閉取締了「散亂污」企業9773家。

分類治理上,實施城市揚塵綜合治理,推行綠色施工。2016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共有房屋、市政和軌道交通工地2600餘個。對於這些遍布全市的污染源,成都不僅對渣土運輸車輛做進出場沖淋、對長期不用的裸土進行綠化,還用霧炮機、塔吊噴淋、工地揚塵在線監控平台等等「新利器」進行全方面控塵,甚至連每個砂漿罐都要打圍封閉。有十餘年從業經驗的建築工地項目經理王洋不禁感嘆,「我們藍領都變白領了。」

成都正按計劃於今年內全面淘汰黃標車。來自市公安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初全市黃標車存量為2.3萬輛,5月減至1.8萬輛,上月月底還剩1.4萬輛。

得益於綜合施策,今年上半年,成都在年初遭遇嚴重霾天氣的不利影響下,仍然搶回了「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16天,同比增加5天;PM10、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5.6%、1.5%」的成績。2016年與開始執行空氣質量新標準的2013年相比,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132天增加至214天,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30%、35%。這背後,是成都市民、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

高樓林立的城市還在晨霧中安睡,周邊環繞的群山上雲朵已經被朝陽照紅了臉頰……日前,一張城市與其周邊9座高山同框的全景圖在網上爆紅。這是攝影師丘寒凌晨五六點守在郫都區一小區32層的樓頂拍攝所得。海拔7000多米、到成都直線距離240餘公里的貢嘎山入畫,讓成都新增一張名片:全球唯一能在城區觀看7000米以上級雪山的特大中心城市。

如今,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帶來的幸福感,越來越高頻地投射到普通成都市民的朋友圈中,曬藍天、曬白雲、曬晚霞、曬雪山,已成為悄然興起的新時尚。

清水福利

讓百姓宜居水岸

水是生命之源,成都更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然而,因為環境保護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在過去的較長一段時間裡,成都的水環境遭到破壞。

從2015年起,成都打響了一場「碧水保衛戰」,城市建成區共排查出44條53段黑臭水體。2016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將黑臭水體治理納入為民辦實事民生工程目標任務,並向各責任區(市)縣分解下達整治工作專項目標。如今,這場戰役已經進入決勝階段。截至7月底,成都已按照治理方案完成53段黑臭水體719個污染排口截污治理措施,11月底前將全部接受第三方的治理效果評估,12月底前向市民公示監測評估結果。

按照「成都治水十條」的部署,郊區243段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已經啟動,各責任區(市)縣正抓緊排查污染源,2017年底前完成治理方案編製,啟動工程措施建設。到2019年完成治理,2020年開展「回頭看」、水質監測、公眾評議調查等,查漏補缺,鞏固提升,確保治理成果。計劃到2021年,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在整治黑臭水體的基礎上,成都正在進一步提升濱水空間生態環境。去年9月,成都啟動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工程,按三年分期整治現狀水域的主河道、支流河渠,通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手段,構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濕地」的水網體系,打造「兩江抱城、宜居水岸」的美麗成都。

首期啟動的市級示範項目西郊河綜合改造示範工程,浣花溪青華路段和西郊河實業街段兩個樣板段,已於今年6月正式開放,接受公眾意見和建議。開放當天,市民孫博豎沿著浣花溪青華路樣板段走了一圈,「以前天熱走這裡過,能聞到一陣陣惡臭,現在不一樣了。」他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49歲的黃雲是成都河長中的一員,負責羊叉河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青白江區祥福鎮康家渡人,黃雲習慣把釣魚客的多少視為體現河水水質好壞的標誌。近一兩年,他欣喜地發現,河水又開始重回清澈了,來兩岸垂釣的人也重新多了起來。

如今,成都的每條河流都有了自己的河長,全市10932名各級河長根據分工,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此外,成都還搭建了河長輔助體系,配備河道總警長、警長214名,為全市水環境治理保駕護航。

綠地福利

讓百姓享受生活

城市園林綠化帶來隨處可見、可親可近的綠意,它在改善城市生態、美化城市環境的同時,也帶給市民越來越多的綠色福利。

成都按照「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遵循自然、生態、開放法則,加快開放式生態景觀工程規劃建設,形成公園綠化、濱水綠化、道路綠化、小區綠化景觀體系。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586個。到2022年,全市還將新增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等形式的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400個,形成布局均衡、級配合理、功能比較完善、特色鮮明的公園綠地體系。

綠意從市中心不斷向外延展。在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上,成都通過上百平方公里的環城生態區,築起一道綠色屏障。隨著白鷺灣濕地、錦城湖濕地等「六庫八區」生態湖泊水系建設項目的陸續亮相,環城生態區彷彿一條「翡翠項鏈」般,戴在了成都的脖子上。據不完全統計,在環城生態區,每年有上千萬人次的遊客,來此感受生態福利。

被市民譽為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的桂溪生態公園,就是環城生態區的一部分。家住附近的李婆婆是這裡的常客。雖然前一晚剛下過大雨,很多綠葉花卉上還留著雨水水珠,她依然早晨七八點就來到這裡晨練。「聽說這個公園是按照海綿城市理念設計的,雨水都滲透到地下去了,我們老年人來鍛煉就跟著這個綠道走,也不怕滑倒。雨過天晴的天氣最安逸了,又涼快,又清新。」

全域增綠,將讓成都人享受到更多綠色福利。7月上旬,成都宣布將對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按照「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努力推動城市由單極發展向「雙城」時代邁進、由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邁進、由同質化競爭向錯位發展邁進,城市布局將由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龍泉山由原來的生態屏障轉變為城市綠心。

作為成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龍泉山脈承擔著鞏固市域生態格局、改善城市宜居環境的重要使命。今年3月28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正式啟動建設。根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概念規劃》,確定規劃範圍面積1068平方公里。生態提升、強化旅遊度假功能、承載高端服務業等三大規劃舉措,將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讓市民充分享受綠色產品。

強化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理念,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實施最嚴格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隨著成都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隨著人居環境建設的全面加強,如今,一幅讓成都市民身在大都市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