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構建知識圖譜,讓自己更值錢

現在這個時代,信息極大豐富,知識浩如煙海,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被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轟炸著,如何有效的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如何構建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並讓它為自己創造價值,變得越來越重要。

泛泛地講,知識就是財富,信息就是財富,具體到個體身上,只有知識經過了你的選擇和應用,內化為自己的隱性經驗,納入到你的知識體系中,才能真正地為你創造財富。

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構建個人知識系統的一般要經歷下面這些過程:

  • 選擇方向,設定目標

  • 學習、實踐、輸出、內化

  • 同主題擴散

  • 運用工具整理記錄知識圖譜

  • 迭代與更新

一個一個來趴一趴。

有目標,才有知識體系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方向,你希望在什麼方向上做到出類拔萃?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會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方向。方向非常重要,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你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學習知識,更不可能建立起來有價值的知識體系。

所以,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就是定位

個人的定位,取決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想在哪個方向上建立優勢地位。

比如你想成為像Linux內核創建者Linus Torvalds那樣的人,在Linux操作系統方面做出卓越的貢獻,那你就能迅速定位你的知識系統的大方向——Linux操作系統開發。

比如你想成為像秋葉大叔(秋葉PPT)那樣的人……

比如你想成為像黃曉明那樣的實力偶像派演員……

比如你想成為像馬雲那樣的企業家……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將來有所期待,也只有你對自己的將來有所期待,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你才能建立人生的願景,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才能圍繞自身定位來發現能夠支撐你定位的知識,構建出符合你定位的知識體系。

定位決定了你知識體系的方向,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先靜下心來,思索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考慮自己的將來,找到前進的方向。

這個過程可能很慢,需要幾個月或者幾年,也可能很快,只要一個瞬間。無論長短,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想象力,願意成為自己這艘即將遠航的旗艦的舵手。

對於web前端的學習有不懂的,或者不知道學習路線,不知道學習方法,不知道該如何紮實能找到工作的朋友,我還是要推薦下我自己建的前端學習群:477149581,首先你要是前端黨,其次不管你是小白還是大牛,我都挺歡迎,小白嘛,主動點多問問題也就學好了,群里每天分享乾貨,包括我自己最近花了一星期整理的一份適合2017年自學的最新web前端資料,送給大家,歡迎初學和進階中的小夥伴。

推薦幾本書,有助於你的自我探索:

  • 發現你的天賦

  • 持續的幸福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知識的內化

一個人的能力分三個層次:

  • 資源,比如知識、技能、經驗、時間、精力、金錢、人脈等

  • 應用流程,即使用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做事的方法、流程、策略等,它是你整合應用資源創造價值的能力。

  • 價值取向,即你覺得什麼事情重要,什麼事情不重要。

我們在前面講目標決定知識體系的方向,而目標實際上是由你的價值取向決定。價值取向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最高層次的能力,它決定你一生的走向。

你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你的定位,定位決定了你願意學習的知識。而知識是一種資源,是固化的,是死的,必須經過你的應用流程,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幫助你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為你創造價值。

只有知識,不懂應用,那是書獃子。

像神仙姐姐王語嫣,牢記每一種武林秘籍,但是一招也打不出來,與人對戰只有被秒殺的份兒。

像《圍城》里的方鴻漸,也學習了很多亂七八糟的知識,但趙辛楣評價他說:「你是個好人,但一無是處」,這也是因為他涉獵很多都不能落地應用創造價值。

我也見過一些軟體開發者,說起編程語言里的某個知識點,哪哪兒都清楚,但讓他寫程序,就是一團麻亂,根本想不起來要用什麼,要到處問,List怎麼用,StringBuilder怎麼用,ListView該怎麼用,問半天也還是不會用……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顯性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隱性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

遵循下面的過程,有助於完成知識的內化:

  • 學習

  • 實踐

  • 輸出

很多知識都經由前人的總結顯性化了,固化在書本、網路、視頻等載體上,我們就從這些載體上開始學習。這是第一步,它讓我們知道有這樣一個知識、這個知識是什麼、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不要停,你到了這一步千萬不要停,要接著去琢磨:

  • 這個知識對我有什麼用?

  • 我過往的工作與生活中,哪些經歷、經驗可以和這個知識關聯起來?

  • 在將來,這個知識能怎樣幫助我改善自己的工作?

只有你經過了這樣的有意識的思考,一個顯性的知識才具備了轉化為你自己的隱性知識的可能。

很多人看書、看視頻、聽演講,根本不琢磨,只是被動接收,只是「瀏覽」到有這麼個東西,「哦」一聲就過去了。所以,他們很難有進一步的收穫。

當你經歷了思考過程,就來到下一步:實踐。

實踐對從事某些職業的人來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與信息和知識打交道,用知識創造價值。比如軟體開發工程師,比如金融分析師,比如基金研究員,他們必須把學到的東西應用起來解決實際的問題,自己才有價值。而對於某些職業的人來講,多數知識往往很難應用到實踐中去,比如銷售,比如挖掘機駕駛員,因為看不到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能帶來什麼價值,就容易停留在「瀏覽」然後「哦一聲」這種狀態。

註:工作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操作性的,比如車工、鉗工、園藝;第二類是與信息打交道,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分析、創造來產生價值,比如軟體開發工程師,財務分析師;第三類偏重與人交互,工作的重點在人際互動,比如銷售、市場、保險代理人等。

這再一次說明方向的重要性。如果一位銷售員看《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銷售就是要玩轉情商》這類書,一定能找到應用到實踐中的知識。

當你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創造了價值,這個知識對你來講就有吸引力,你就會去琢磨:

  • 它還能用在什麼情景下?

  • 它還有沒有其他用法?

  • 它還能帶來什麼價值?

當你習慣了使用知識后不斷地這樣思考,你就成了一塊吸鐵石,各種各樣的知識都會飛到你身邊,成為你的。

這就是內化的過程,內化是由「實踐–思考–實踐–思考」這樣的循環造就的。

現在我們很多人過度依賴搜索引擎,比如ListView不會用,Google一下,拷貝粘貼一段代碼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解決之後往往就放下了,不再琢磨這段代碼為什麼能解決問題、我為什麼沒想到、下次我怎樣才能自己來解決問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遇到問題永遠在問搜索引擎,永遠也培養不出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實踐、思考、再實踐、再思考,直到某個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隱性知識和經驗,才算真的學習到了。

如果你能夠把自己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收穫的經驗,再轉化出來,分享給別人,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那你對知識的掌握將更進一步。

這也是CSDN上很多博主的做法:用輸出倒逼輸入。也是我的做法,我的公眾號「程序視界」每周發布三篇原創文章,就是一種倒逼機制,我要逼著自己通過輸出的方式來內化知識。現在形成習慣,基本上沒什麼壓力了。

輸出是內化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當你準備輸出時,會考慮很多很多,比你自己使用知識時考慮的要多很多,比如怎樣講明白、比如怎樣讓結構清晰、比如怎樣設計示例輔助說明、比如這個知識點與哪些關聯、比如哪些關聯的知識點必須講清楚……所有這些,會讓你進一步思考知識,會讓你系統化你的知識,最終會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同主題擴散

很少有知識是孤立的,也很少有哪個方向只需要一種知識就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你做桌面客戶端產品開發,選擇C++語言作為主要開發語言,但C++語言本身絕對完成不了這個任務,你必須在同一個主題內尋找其他的支撐,比如Qt,比如MFC,比如wxWidgets。

這正是我們構建知識體系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在同一主題不斷挖掘相關知識,完善你的知識圖譜

比如我曾畫過一張學習C++的圖譜:

從圖上就可以看出來,C++是知識的中心,圍繞著它有很多相關聯的知識。

那麼,怎麼發現同一主題內還有哪些知識需要學習呢?

多問問下面的問題會有幫助:

  • 為了解決A問題,除了這個知識,還需要哪些知識、工具?

  • 這個知識是由什麼知識發展來的?

  • 這個知識有什麼新的發展?

  • 關於這個知識,有哪些書?

  • 講述這個知識的書中推薦了哪些書?參考了哪些書和資料?

  • 在這個知識領域,有哪些大咖,他們在學什麼?

  • 關於這個知識,還有哪些是我不知道的?

如果你能不斷思考這些問題,就能不斷找到需要進一步學習的知識,就能不斷擴大自己的學習區,最終就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好啦,到現在為止,我們介紹了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三個基本的步驟:

  • 確立方向

  • 內化

  • 同主題擴散

接下來我們介紹讓我們的知識庫持續發展永葆青春的兩個步驟:記錄與迭代。

使用工具固化你的知識庫

大腦容量有限,必須藉助工具將我們的知識系統記錄下來。有非常多的工具可以使用,比如:

  • 筆記類軟體

  • 博客

  • wiki

  • 腦圖

  • 各種知識庫系統,如CSDN知識庫

  • 圖書

  • 電子書

  • ……

在上面這些工具中,其實圖書更多時候是你系統化自己知識的一種產出物,比如我在CSDN博客發布的文章多了,就結集出版了幾本書:《Qt Quick核心編程》、《你好哇,程序員》。電子書也是類似的。

在選擇工具系統時,遵循下面的原則:

  • 易用,多終端同步

  • 便於檢索

  • 能呈現知識系統的結構

每個人都可能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固化自己的知識庫,不必追求與別人一致,只要你選擇的工具滿足你的需要,用著順手,這就行了。

我目前使用有道雲筆記、CSDN博客、CSDN知識庫、腦圖、圖書等工具來記錄知識。

腦圖工具我用的是XMind的社區版,免費,強大。

下面是學習Qt時繪製的:

下面是我2015年繪製的我的知識圖譜:

腦圖的好處是你可以很方便的記錄、分支、補充,也能很好體現知識的關聯。但它不方便的地方在於,你往往只能記錄一些關鍵詞,大量的知識或者系統化的文章不太方便體現。

那後者,其實可以使用CSDN博客與CSDN知識庫的組合來完成。我就在CSDN博客上發表文章,分享我對某方面知識的見解,然後使用CSDN知識庫把這些文章鏈接起來,整合成一個系統。這種方式的好處顯而易見:方便,多終端同步,系統化,利於更新迭代。

迭代與更新

當我們將自己某方便的知識構建成庫、系統化之後,記錄在某個載體上,接下來面臨的就是知識的更新。

每一種知識都可能會不斷發展、更新,都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得過時,所以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你原來在C++方便積累了一些知識,使用的是C++98的標準,但現在C++11在普及,C++17馬上出來,你就需要更新。

比如你原來做廣告,走傳統的電視、廣播、雜誌、報紙等媒體,積累了很多知識和經驗,可是現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映客、花椒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你就要更新針對這些媒體的知識和經驗。

如果我們不能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那我們就會慢慢落後於時代,越來越沒有價值,也會失去很多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學Java的朋友們,當2007年Google發布Android系統時,有多少人抓住機會,把Android開發框架納入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如果你那時開始做Android,就趕上了移動開發的大潮,現在不是大神也是大咖。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滴滴和快的出來時,很多計程車司機不相信他們會給自己派單會給自己補貼,不願意裝相應的APP,結果不但少賺了非常可觀的補貼,也錯失了優化拉客效率的機會。

四象共贏

前面我們講了構建某個領域知識庫的過程,那其實呢,一個人可能會在很多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多元中心的。

一個平衡的人生包含四個象限:事業、家庭、社區、身心與精神。

我們應當在每個象限中都確立一些關鍵目標,為這些關鍵目標配置資源(時間、精力、金錢、人脈等),在每個象限中建立自己的知識圖譜。

比如你是軟體開發工程師,在事業領域,你構建軟體開發相關的知識圖譜,你還有家庭,可能會圍繞夫妻、兩性、婚姻、育兒、情感管理、親密關係等構建出面向家庭的知識體系。

再進一步,不同象限的知識,其實是可以交叉融合的。

我們以軟體開發中的Scrum為例,來說明不同領域的知識體系如何相互融合。

使用Scrum模型來輔助產品開發時,先會抽象出一個Product Backlog(PB,產品需求列表),然後會從PB中挑選一部分需求,納入到一個Sprint(衝刺,一般是為期2~4周的迭代)中來實現,每個Sprint有啟動會議(主要選擇要實現的需求或Story)、每日站會、任務看板、燃盡圖、演示會議、回顧會議等方法來保證Sprint的順利進行。

這裡面的流程簡化下來就是:確定大的目標–>拆分出階段性小目標–>可視化進度,用站會、燃盡圖等反饋促進行動–>回顧總結

這個流程和思想,完全可以用來指導家庭的目標實現。比如夫妻準備生孩子,那生孩子就是大目標,可以拆分出身體調整、備孕、懷孕、生產、坐月子等小目標,然後就可以梳理每個階段的SB(Sprint Backlog),在這個階段集中精力完成SB。比如備孕,可能需要吃葉酸、需要根據排卵期確定同床時間,比如要禁酒禁煙避免勞累,這些事情都可以被管理。夫妻雙方還可以參考站會的做法,每天總結昨天的進展、問題,規劃今天怎麼做。一個階段結束后,通過簡單的家庭會議來回顧上個階段做得怎麼樣,然後再開下個階段的啟動會議,明確重要的目標(Sprint Backlog)……

甚至某一個具體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別的領域。以Scrum的站會為例,就可用於每一天的生活,無論是家庭還是工作。以我為例,每天早上我都會想今天要做什麼事情,每天晚上會想今天完成了什麼、什麼沒完成、遇見了什麼問題、明天做什麼,這種習慣就來自Scrum的站會,能極大提高你每一天的生活質量。

當我們經常思考一個領域的知識怎樣才能應用到另一個領域時,我們就開始了融合、創新的過程,進入了更高境界。

如果你不斷地找到了交叉地帶,融合了各個領域的知識,那最終,你就可能將你所有的知識體系打通,統合出獨屬於你自己的和諧完整的知識圖譜,幫助你實現平衡和諧的人生。

小結

遵循下面的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在某個領域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 定位

  • 學習、實踐、輸出、內化

  • 同主題擴散

  • 運用工具整理記錄知識圖譜

  • 迭代與更新

實際上我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時,還遵循了先深度后寬度的規律。

當我們在事業、家庭、社區、身心與精神這四個象限分別構建了多個知識庫后,如果能多多思考如何融合各個知識系統,就可能實現四象共贏,構建出個人完整的知識圖譜,實現和諧的知識體系與平衡的人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