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億中國式「孤兒」的自白(父母必看)

在,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有父親,也有母親,可活得卻像個孤兒。本應喜笑顏開、天真爛漫,現實的遭遇卻讓他們無處傾訴、煢煢孑立。

在最渴望愛的時候,卻發現沒有陪伴;在最渴望交流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傾聽。他們成了一群被父母無意中忽視掉的「式孤兒」。

「式孤兒」

在知乎上看到網友分享的這樣一個故事:

三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外出工作,把他留給爺爺奶奶。到過年的時候,父母回家,看到門口有個小孩,不認識,問爺爺奶奶:「這是誰家的小孩?」

國小三年級,學校組織給留守兒童送溫暖,一人一塊小蛋糕,班導說:「是留守兒童的站起來一下。」

他沒站,不站班導也知道他是留守兒童,放學后給了他一塊蛋糕,他沒吃,直接扔掉了。

父母有一輛機車,每次騎著回家,他可以根據引擎的聲音,就知道是不是爸媽回來了,哪怕聲音還老遠。每次聽到都特別激動,衝出門口,大喊:「爸爸!媽媽!」

沒喊錯過一次,爸媽誇他耳朵很厲害,不過是特別上心罷了。

父母總是趁他上學的時候離家,等他放學回家,發現門口曬了很多東西:衣服、被子、枕頭什麼的,他覺得曬這麼多東西,媽媽肯定還在家。然後忐忑地去各個房間找,廚房、卧室、院子、甚至是廁所,找著找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有位留守兒童說:「最羨慕的是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最害怕聽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

一位留守兒童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喜歡過年,過年爸爸媽媽就能回來,我也不喜歡過年,過了年她們就走了。」

據婦聯的統計,的留守兒童至少有6102.55萬人,超過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數字高的驚人。

2015年6月9日,貴州畢節,4名留守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最大的哥哥13歲,最小的妹妹5歲。幾年前,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遠走他鄉打工,留了電話,卻從未打通過。

自殺前,哥哥留了一份遺書:「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好,但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我甚至不敢揣測,他的內心到底經歷了多深的痛苦和絕望,才萌生出「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這一可怕的念頭,他們本應是無憂無慮、不識離愁的。

很多父母遠遠沒有意識到,留守會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那些缺愛的過往,絕望的童年,就像烙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傷痕,一輩子都無法痊癒。哪怕是微笑的臉上都隱藏著一種害怕遺棄的憂傷與恐懼。

心理學者鄭立峰說:0—7歲期間,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那麼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傷。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性格內向、情感脆弱、內心封閉、長大后難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關係,哪怕是親密的伴侶。

愛不在身邊,就是孤兒。

喪偶式育兒

一位年輕的爸爸,陪妻子一同送孩子上早教,被老師們誇成是模範父親。妻子當即制止,這是爸爸的本分。老師表示,很少有爸爸來,哪怕是周末。

妻子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又不是寡婦,他為什麼不來?」

整個早教中心的人臉都綠了。也難怪有人感嘆:國內喪偶式育兒簡直令人髮指,尤其是父親角色的缺失。

成龍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有一次妻子有事,讓他去學校里接房祖名,成龍來到學校,等了很久,都沒看到孩子的身影,原來孩子已經上了中學,他卻跑去國小,接得到才是怪事。聽眾一笑了之。

這已不算是粗心,而是赤裸裸的失職。等到房祖名因吸食大麻被抓,才後悔「我不是一個好爸爸」,這個時候也未免太遲了。

一部《人民的名義》,讓達康書記和他的GDP火了,很多姑娘說「嫁人就嫁李達康」,可達康書記的婚姻和育兒觀卻不免讓人深思。

李達康初入仕途,曾在好幾個縣任職;他的妻子歐陽菁無怨無悔,獨自帶著女兒追隨丈夫、任勞任怨,女兒的國小六年在三個學校完成。

除了上交工資卡外,達康書記罕有陪伴妻子和女兒,在家裡,丈夫和爸爸的氣息是稀薄的,女兒的大事小事全部由歐陽菁一人包攬。

可撐久了,總會累,女人又不是聖母。最後的結果是婚姻破裂,女兒與他的關係也不好。

劉墉說:「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里,沒有手。為什麼?因為在孩子記憶里,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2015年,上海社科院做過一個調查:孩子教育主要由父親負責的比例,十年間,從30%下降到20%。

那麼,爸爸去哪兒了呢?加班?應酬?玩手機?是否真的擠不出時間陪孩子,還是壓根就沒意識到擠出時間陪孩子是件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呢?

父親,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父親角色的缺失對孩子影響大嗎?非常大,心理學家稱之為「缺乏父愛綜合症」,最典型的現象是,滿大街的少女都在幻想著「成熟大叔」,以及曾經火極一時的「右先生」——那個無限包容、無限守護自己的好男人。

她們找的不是丈夫,是曾經缺失的「父愛」。

沒有陪伴,再好的環境也依然是個孤兒。

單向式交流

不知從何時開始,家裡就出現了這樣一群父母:

孩子無聊尋找玩伴的時候,父母在幹什麼?低頭玩手機;孩子睡覺要講故事的時候,父母在幹什麼?低頭玩手機;孩子問父母自己是從哪裡來時,父母在幹什麼?還是玩手機。

於是就有了那篇火遍網路的日記: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在今天,我要感謝媽媽每天的辛苦勞動,為她做點事。首先,我給媽媽講故事,不過媽媽好像不喜歡我講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機。這讓我的心情大打折扣。我想,也許我的祝福更讓媽媽喜歡。於是,我對媽媽說了祝福,可媽媽依然看著手機,我更加傷心了。我想,這個辦法也不行,我來給她捶背吧。我賣力地給媽媽捶背,可媽媽還是看著手機,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我更傷心了……」

在與孩子交流這件事上,我們的父母都顯得特別的不成熟,有時還自以為聰明。

一位女孩患有抑鬱症,跟父母說,自己上醫院檢查過,是雙相抑鬱症、重度,醫生建議住院治療。父母罵,你沒病找病,抑鬱症又不是病。

以前院子里有個小孩,爬樹時扭到了腰,回去向媽媽哭訴:「我腰痛!」媽媽說:「小孩子又沒腰,哪來的腰痛,睡一覺就好了。」

於是就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睡了一覺,醒來時卻發現起不來了,冰著了腰,雪上加霜,後果十萬嚴重,落下終身殘疾,長大后一直傴僂著背,站在別人面前就像是點頭哈腰,還沒說話,就矮了三分。

劉震雲說:「世界上有一條大河特別波濤洶湧,淹死了許多人。這條河叫聰明。」

很多時候,代溝,不是觀念的問題,而是說話的問題。小時候,父母不願意聽孩子說;長大后,一樣的模式被複制過去,只是掉轉了過來,孩子不願意聽父母說。

先是老子無視小子,后是小子不服老子。可在前頭的,還是老子。

作家於秀寫道:父母不懂得傾聽,孩子往往容易出現內向、沉默寡言、不善表達、遇事容易走極端、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拒絕接納包括對他友善的建議、很少傾聽別人等問題。

有人問孩子:「心理飽受委屈時,如何處理?」

孩子們回答:「放在心理。」

「為什麼不和父母說呢?」

孩子們回答:「跟他們說也沒用啊!」

誰也進不了誰的世界,誰也不願意理解誰的苦心,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明明在你面前,你卻視若無睹,又怎能不孤單?

不懂交流,感情上得不到認同,心靈得不到溫存,哪怕父母近在眼前,孩子依然是個「孤兒」。

控制式養育

有一位表姐,從小成績優異,重點大學,然後公費出國讀研,還找了個外國男友,父母一聽,當即不幹,一哭二鬧三上吊,連勸帶罵把女兒從國外拽了回來。

回來后的表姐在廣州找了份不錯的工作,過段時間,交了個新男友,人還不錯,兩相情願,男方為了結婚,還專門把老家的房子賣了,在表姐上班的附近買了套房子。

父母還是不幹,廣州離家還是太遠,於是想出一計,說父親病的快不行了,讓表姐回家照顧,其實是心血管方面的小毛病。

表姐單純善良,立馬辭職回家。然後,父母軟硬兼施,各種吐苦水、灌迷湯,一輩子就為了你,養你花了這麼多錢,父母也是愛你,都是為你好之類的,硬是讓表姐留在了老家——一個破舊的四線小城市。

廣州的婚事自然又吹了,小城市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父母讓她考公務員,穩定、錢多、面子上又好看,女兒不喜歡,父母罵,你咋這麼沒出息。

最後進了一個當地的銀行,氛圍很差,不看能力,看關係、看家產,還愛背後議論,給人小鞋穿,有人嘲笑她:「你不是很牛逼嗎?怎麼還和我們呆一塊。」簡直把人氣瘋。

最後相親找了個直男癌。

類似的版本在周圍的同事、朋友中不斷上演,各有各的心酸。的父母普遍缺乏一種界限感,和孩子之間不分你我,喜歡以愛之名,闖入孩子的世界,看父母進孩子的卧室習不習慣敲門就可以看出,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共生。

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一位孩子結婚,新婚之夜,母親半夜起來,跑到孩子的卧室,竟為了給孩子蓋被子,夜裡降溫,怕著涼。兒媳夢中驚醒,嚇出一聲冷汗,最後堅決離婚。

哪怕是聰明如龍應台,有時竟也不能免俗。

一次外出玩,龍應台要上廁所,起身時,問孩子:「你要不要去?」安德烈不耐煩:「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

後來,安德烈寫信給龍應台: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14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21歲的成人。

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予」或「施與」,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現在都沒法明白: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段話值得所有的父母和孩子思考,有句話說「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背後大有深意,不是孩子真的長不大,是父母容不得孩子長大,長大意味著翅膀硬了,可以飛了。但是,我不願你飛。

所以,武志紅說:90%的人都是「巨嬰」。因為飛不出父母的手心。

孩子被拽在父母的手心,卻發現世界已離孩子而去。被父母控制、禁錮,甚至是綁架的孩子,是被世界遺棄的孤兒。

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要麼留守在家、缺乏陪伴,在最需要愛的時候卻形單影隻;要麼被視若無睹、謾罵嘲笑,明明近在眼前,可父母的心扉卻冰冷地向他們緊閉;等到想要展翅翱翔的時候,卻發現脖子上還緊緊地束著一根無形的鎖鏈。

明明父母雙全,為何孩子卻活得像個孤兒?

沒有時間嗎?

歐巴馬的妻子米歇爾在一次演講中說,哪怕是總統,歐巴馬每晚都會和女兒共進晚餐,並耐心回答女兒的問題,為孩子出謀劃策。歐巴馬說,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當上了美國總統,而是在長達21個月的選戰中,他沒有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

又有幾個人的事情比美國總統的決策更重要,又有幾個人的時間比美國總統的時間更寶貴呢?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壓根沒有意識到,陪伴孩子是件多麼重要、多麼了不起的大事情。

沒有時間,就是個借口。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是的,你一定會遺憾,正是因為你忽略掉的那一個小時,讓你的孩子成了事實上的「孤兒」。

本文首載自 國館。

教育思想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旗下自媒體

讀者交流QQ群:299487468

一起分享教育的點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