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探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製鞋技藝

「最愛吃的菜是那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摻假,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上世紀90年代末,解曉東一首《娃》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其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歌詞和旋律,則成為80后一代的青春記憶。

歌詞中提到的「媽媽納的千層底」,即手工布鞋,在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是一項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豐富文化藝術價值的民族特色傳統技藝。雖然歷史淵源久遠,但僅僅存在於民間,存在於家庭,遠遠沒有形成產業化。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從事手工布鞋製作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幾乎沒有年輕人從事這種行業的尷尬境地,這一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日前,記者有幸在夏縣裴介鎮石橋庄村發現了這樣一家手工製作布鞋的工廠,倍感親切。

這家布鞋廠的總經理名叫龐永傑,石橋庄村人,今年42歲,跟手工布鞋結緣是在2013年。

龐永傑介紹,2013年之前的五六年,他和愛人一直在打袼禙,給周邊一些鞋廠提供。經常跟鞋廠打交道,也經常在各村跑,他了解到現在的鞋都是機器生產的,手工鞋太缺了,就於2013年4月成立了「山西永傑民間布鞋有限公司」,立志要把民間傳統手工鞋的工藝傳承下來。

步入這家工廠,院子里、車間內,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做著手中的活計,動作麻利瀟洒。除此之外,目之所及,就是或摞成摞,或擺放整齊曬太陽的鞋底、鞋幫子,場面頗為壯觀。

在龐永傑的介紹下,記者近距離參觀了一雙布鞋的生產流程。從打袼禙、裁底子、糊底子,到晾底子、納底子、合幫子,再到一雙布鞋成型,到上楦定型,這一過程,讓人在對媽媽的味道回味無窮時,更驚嘆於現代化設備對手工布鞋的作用。

「打袼禙用的是舊床單、被罩,都是從村子里回收回來的,新床單、被罩容易縮水,必須用舊的,也是舊物利用。」

「製作鞋底子比較麻煩,從裁、糊,到晾、納,需要大約一周的時間。剛糊好的底子不能在太陽下曝晒,曝晒後會變形,必須一摞一摞地摞到一塊,壓一天,使底子上的糨糊和布融合,再攤開陰乾一天,第三天才能拿到室外攤開晾曬。」

「納底子的時候,我們會把鞋底拿到村裡的巧婦家中。她們一天能納一雙鞋底,一雙十幾元。從打袼禙,到一雙鞋成型,需要一周到半個月的時間。這得由天氣來定。」

經過四年的發展,龐永傑的布鞋廠現有十幾名員工,都是村子里的留守婦女,生產的布鞋主要銷往太原、重慶等地。2014年,龐永傑布鞋廠的手工製鞋技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也成為手工製鞋技藝的傳承人。

提起公司以後的發展,龐永傑信心滿滿:「我們將要在創新上做文章,爭取早日把這項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