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為精神家園的哲學

解放日報/2007年/11月/18日/第008版

葉秀山

哲學因何而來?

哲學好像什麼用也沒有,既不管吃又不管穿。但是,為什麼從古到今有這麼多人願意費腦子去研究這門學問呢?

古希臘人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想法,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是你不僅要過這個生活,而且要理解、要懂得這個生活。不可理解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古希臘人覺得,眼前的這些生活,當然都得應付。人總得去謀生吧,比如蘇格拉底就是敲石頭、鑿石像的。但是,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此。只有理解了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那麼,對於你看到的、你感覺出來的這個世界,你天天過的這個生活,怎麼去理解呢?古希臘人的回答是:你得證明它!

那麼,什麼是證明?證明就是推理,源於當年在希臘最流行的歐幾里得幾何。譬如說,「兩條平行直線永不相交」。這一眼就看得出,但即使是這樣簡單的道理,或者是日常見慣了的現象,也需要證明。不證明就沒有意義。哲學所提出的這個問題給我們的啟示是:你感覺到了的東西未必是真理,真理需要證明。在古希臘哲學里,最嚴格的思想就是推論。這個推論是一種必然性,它是一定的,不是隨隨便便想出來的。

所以在古希臘,感覺的世界跟理性的世界是劃分開來的。古希臘人有句名言:「不可見的世界要高於可見的世界。」就是說,理性的世界高於感性的世界。我們必須得生活,但是我們感覺到的世界必須用理性來證明。感覺世界、大千世界,說得嚴重點都是過眼雲煙,只有理性才是永恆的。人的生活要有意義,只有在理性的世界里得到證明了,才能夠真正安身立命、心安理得。這個思路一直貫穿到現在。我講的哲學作為精神家園,也就是這個意思。

古希臘人還有個非常明確的思想,在別的民族不那麼明確,就是人都是要死的。人死了就什麼也感覺不到了,有意義的只能是那個理性的、推論的世界。因而,你只有把精神寄托在那裡才能得到安逸,才覺得可靠。哲學就是靠這個思路發展起來的。

哲學研究什麼?

哲學研究什麼?研究絕對,研究無限。好多年前有位科學家批評我們搞哲學的研究無限,說那是想象出來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從1、2、3……一直想到沒頭,就叫無限。其實,很多學問都離不開想象,沒有想像力就沒有科學的發展。但是哲學中研究的「無限」,恰恰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論證出來的,它不可能光靠想象。

從古希臘以來,一直有這樣一個思路:一切有意義的生活都是要證明的。能夠證明的唯一的工具就是邏輯(logic)。邏輯在理性裡頭是唯一且最純粹的推理式,不摻任何的想象和感覺,是純粹的形式。如果沒有這個邏輯,生活不會規律,也就沒有了意義。也因此,古希臘人製造了「感覺的」和「邏輯的、理性的」這兩個世界。

古希臘人堅持做這個論證工作,中古的人也在論證,當然,他們論證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無限的。基督教本身是一種宗教,希伯來宗教文化中原本不需要理論、概念的推論和證明,它是一種信仰。但是後來希伯來文化要佔領歐洲,就得跟希臘文化磨合,也接受了古希臘的這套思路,覺得要使我這上帝有意義、對人的生活起作用,只有把他證明了,推出來必須要有這麼個上帝的存在,才算踏實了。因此,中古時期的大哲學家像奧古斯丁、阿奎那,幾代人的聰明才智,都在論證上帝的存在。

一直到近代,斯賓諾莎還在做這項工作。他的《倫理學》,寫得跟幾何課本一樣,第一條是公理,然後一步步推論,推到最後是證畢。斯賓諾莎還給人一個啟示:可以證明的東西未必是可以明證。什麼叫明證?就是證據(evidence)。比如說昨天出了車禍,有目擊者(witness)作為證人,這是明證。但是上帝不能這麼明證,《聖經》里說上帝在那個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那還不行,別人沒看見,你也拿不出上帝來。經過眾多哲學家們的思考,到斯賓諾莎就跟我們講,神、上帝是可以證明的,但是不能證實。這個很厲害啊!

但是,哲學絕不可能光研究形式的東西,而置感覺的、生活的世界於不顧,否則哲學就變成一種空洞的工具、技術。古希臘人立了規矩,必須使這個感覺世界理性化,使我們的生活合理化,但是並沒有把感覺世界全都拋除。不能說生活的合理性都在那個邏輯了,我們不還有感性的一面嗎?康德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

科學如何可靠?

知識離不開感覺,科學研究的也都是可感的世界。感覺都是習慣,都是主體的。那麼,從感覺經驗得來的東西如何成其為科學?科學如何可靠?在康德以前,英國人休謨說,你每天看見太陽出來,很合規律,但是你不能保證太陽明天一定出來。有什麼理由推論它一定出來?康德就說,這樣一來科學不就完了?科學就成了習慣了。水到100℃准開,現在開了,下回開不開,還得等著瞧。科學就沒有可靠性了。所以,康德想出一套辦法來論證科學是必然的、是有意義的。

他怎麼論證呢?以前我們講得很簡單,感性的材料拿理性的形式一綜合,就出來科學知識了。康德則說,科學是理性的,而這個理性,就是科學在原則上不受感性干擾,它自己立法。理性好比一個王國(kingdom),有諸多的法律條文,感性的分子要進來我這個理性的王國,必須遵從我的法律,否則你就不是我的臣民,你進不來,我也管不了你。所以,科學是管能夠移民到我的科學王國來的那一批感覺材料的,進得了時間、空間,就好比進得了海關、移民局。

過去我們的知識論以感覺為基礎,我這個人就好像是一塊白板,感覺來了,印在上面。然後,理性就來料加工,整理整理弄出一些條理來。培根就說,科學家好像蜜蜂采蜜、釀蜜,從感覺材料里採集,然後通過腦子思考,想出一套科學規律來。但是,後來大家都覺得這不解決問題。我的腦袋是白板,感覺材料進來以後怎麼就有規則了,就必然了?

康德就說,過去的哲學都是主體圍著客體轉,客體是中心,主體得跟客體符合才是真理,而我的理論就好像哥白尼的革命似的,以理性為核心,這些自由的材料、自然的感覺都得圍著我這個主體轉,要符合我的規則。我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只根據我的情況來制定移民法,不考慮你有什麼特殊的情況。任何移民都得符合我的法律。是人民圍著法律轉,不是法律圍著人民轉。這就把理性的能動、規範作用突出來了。

就是說在科學世界里,我們都得科學地生活,不能亂來。科學是經過論證的,是可以論證的,而且是我們可以掌握的。這麼一來,大家放心了,科學還是可信的。這是康德對古希臘思想的一個很大的推進。

自由的道德世界

康德另外還有個大功勞,就是指出除了這個科學以外,我們還有另外的世界。這個世界的意義,跟科學的王國不一樣,科學管不了這個地方。

我們可以這麼想,譬如說你要移民,移民局只是看你有沒有條件移民過來,至於你到底是個什麼人,他們不問。同樣,凡是願意遵守我的規則的感覺材料,你都可以變成理性、科學王國的一分子,至於你本身到底什麼樣,我並不問你。也就是說,科學就認識到現象為止。那麼,後邊的本身、本質誰來管?還有另外的領域,譬如自由。在科學世界無法涵蓋的社會生活的另一些方面,自由開闢了一個道德的世界。科學之外,我們還有道德。

為什麼會有道德呢?如果說我們都在科學世界,沒有道德問題,就沒有道德的約束力。在科學王國里,房子塌下來就得跑!但是道德上,你可以面不改色,那是你的自由。道德律就是這樣一條絕對命令。這一條保證了道德世界的必然性。康德就此開出一條路,他講,德行可不是知識範圍里的事。社會生活太複雜了,有好心辦壞事的,有壞心辦好事的。德行只看動機,但這個動機又不是可以用科學的辦法推知的。

這種情形下,康德的這個德行就成了科學以外的另一領域。在這一領域裡,動機和結果不能互相推論,不能證明。科學的因果律不適用於道德領域。於是,德行跟幸福之間,也就不可互推:有德行的人未必很幸福,缺德的人未必就不幸福。儘管現實往往如此,但是,有人會說,如果德行跟幸福之間不能互推,這世界不就荒謬了嗎?不就沒有意義了嗎?的確就是這樣。

我們不是把哲學作為精神家園嗎?大家在科學領域搞得挺和諧的,好像是在家裡。怎麼一出門到了道德世界,到這個社會上來,這個世界就變得荒誕、不合理了呢?很多事情推不出來,就成為偶然或者不可知的對象。所以現代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從克勒凱郭爾到薩特,這些人就說人在這個世界漂泊,真是無家可歸的(homeless),哲學沒有家園了。這個根子其實早在康德那兒種下了。

康德也感覺出來了,這麼一來這個世界就變成荒誕了。怎麼讓它合理起來,讓它有意義,讓人有家可歸呢?他從這裡引出了宗教,引出一個無限,引出神、靈魂不滅。這些東西都不是迷信,而是推論出來必須得有的,康德稱之為「實踐理性的必定的懸設」。「懸設」,就是說我一定要有這個前提,否則生活就沒有意義,大家都無家可歸了。但在一個地方,你看到一個有德行的人,你一定可以邏輯地、必然地推斷他一定幸福,你看到有個很幸福的人,你也同樣可以邏輯地推斷他一定德行很好,而且分毫不差。這個地方就是天國。

這個天國就是實踐理性,是康德的道德哲學里必定要假設的、推出來的一個地方。康德認為,沒有這個地方,人無家可歸。咱們都嘆苦經,我幹了好事也沒人知道,領導不欣賞,群眾也不買賬,多慘啊!但你放心,只要你真的做好事,哪怕所有的人都不承認,有一個人肯定承認你,這就必定要推出個神、上帝,來做這個道德評判的終極根據,你因此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安身立命了。當然人總是要死的,但是理性一定要設定靈魂是不朽的。如果沒有這條假設,天國就沒有了,人也不會做好事了。我當然是盡量為我的利益服務,大家都謀最大限度的幸福,那不打起來?假定靈魂是不朽的,就有了理路上的根據。所以,人在這一生中要做好事,在綿綿不斷的積德修善里達到天國的要求,這是一個無限的修養、修善。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道德說教,其實這是哲學在化解宗教。

黑格爾同樣堅持這個道理。黑格爾強調,哲學就是一個把大千世界都囊括在內的歷程,我們帶著自由的精神出發去征服世界,經過千辛萬苦,又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哲學里回歸自己,這就功德圓滿了。因此說哲學是我們精神的家園。精神本來是從家裡出去,浩浩蕩蕩地去闖天下,又浩浩蕩蕩地回來了,但已不是當年出去時那個只是一個形式的自由了,而是帶著充分的內容回來了。在黑格爾那裡,康德的那個天國,回到了我們的現實世界。

意志在永恆輪迴中創造價值

從康德到黑格爾,除了這套思路以外,還有沒有另外的路?有。康德不還認為有天國嗎?雖然是理論上推出來的,畢竟討論的是宗教問題,而我們這是哲學,不是宗教。黑格爾呢,整個就是一大宗教,是理性的創世說,征服世界變成創造世界。人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者用理性創造出了這個意義的世界。這跟上帝創造世界一樣。所以,黑格爾被批判為是「精神創世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基督教。這引起了一個怪才的強烈反對,就是尼采。尼采是一個具有現代精神的大哲學家。

從叔本華到尼采不是意志主義嗎?尼采這個意志很有意思的。他首先對康德的「自由」進行了批判。他說,意志本來是自由的,誰也管不了我。康德也說了,不受任何經驗世界的控制,是完全自主的。那憑什麼要弄出一個比我還厲害的道德律,天命也好、神也好,來控制我,讓我成為奴隸?我本來的生命是鮮活的,憑什麼要被束縛?憑什麼說我是不完善的,是有原罪的,我必須贖我的罪才能進入天國,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誰見過天國啊?尼採的一套思想不是一種義憤,他有非常深的理路。他對康德、黑格爾的思想也是掌握的。

尼采認為,意志不是科學、經驗領域的那種自然性的需要。它既不像康德那樣的純理性形式,也不是因「缺」而生的慾望,而是一種向外發生的、涌溢出來的「滿」,就像水在鍋里開了又溢出來了。在這種意志理論的支配下,尼采就不要天國了。他說,意志是我自己評判我的一切,我是可能的、全能的,我就是上帝。所謂「滿」出來的東西,我也不一定要問你需不需要,我也不管這個客觀、感性的世界需要什麼,我就是給予,我想給什麼就給什麼。在這個意義上,尼採的哲學是非常徹底的,專門跟理性唱對台戲的。

反對理性主義的,往往容易停留於經驗的、想象的一種反駁,譬如費爾巴哈反對黑格爾,他就強調物質、強調感覺。哲學其實還不能這樣,你說理性,我就來強調感性,那沒有用。而應當是,我說感覺,就要把你那理性也包括進去。尼采就把黑格爾那套東西全部容納在他那個所謂快樂主義中。所以尼采不是虛無主義,他恰恰認為自古希臘以來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包括康德、黑格爾在內的這些哲學家,全是否定了現在的生活意義的意義的虛無主義者,理性主義傳統全是虛無主義的傳統。尼采說,你看你們永遠對現實採取否定的態度,你們才是虛無主義,我就實實在在地肯定這個現實。我不幻想另外一個世界,就這個世界,永恆輪迴。尼採的永恆輪迴,不是希臘人那種輪迴觀,也不是佛教的輪迴觀,而是說你就在這個世界里,輪迴來輪迴去都在這裡頭,你就得肯定這個世界,肯定這個世界並沒有一個超越的道德,也沒有超越的目的。而機遇也是永恆輪迴的。你一直是自由的,抓住這個機遇,就能創造你的價值,就能通過這個時機征服世界。意志就是創造價值,意義就在創造當中。但是,這裡我沒有一個預定的目的,也沒有命運、天國讓我去修鍊。我只要抓住這時機。

時間觀念終於進入哲學

這裡就帶出我們哲學里最重要的,也是影響現代哲學的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時間。尼採為什麼重視時間觀念呢?因為時間不能空間化,時間就是時間,永恆的輪迴給你的是機遇的延續,你永遠有機會去做你的事,去開創你的世界。時間是延續性的,不能切斷。所以,把這樣一個連續性的、不可分割的時間割成一段段的,就是不合理的。為了這樣一個覺悟,西方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我覺得,到了尼采算是有一點清楚了。

古希臘有一句話,「時間是擲骰子的兒童」。後邊接一句「兒童是王」。這話好像一個謎語,又好像給時間下個定義。其一,擲骰子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轉轉轉以後出來是什麼結果,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是概率論可以解決的問題,卻總有個必定的結果。這個擲骰子就是個機遇。時間也是這樣,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再重複。而你所能做的,只有重視下一次的那個機會。其二,擲骰子不需要負責。誰說我擲了一二三,就讓我負責?就說我德行不好?「時間是擲骰子的兒童」,說的就是,時間就好比無辜的兒童,我們無法叫他負責,人間的法律都管不上他。所以又說「兒童是王」,他主宰著擲骰子的過程,是時間的創造者。這個思想給他這麼一鬧騰,後來的科學家、哲學家都注意了。愛因斯坦就說,「上帝不擲骰子」。至此,時間觀念由尼采引到了哲學裡頭,而且成了他理論的核心。

而使時間的觀念進一步成為哲學的核心思想的,是我們上個世紀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他把存在論從幾何學的方位觀念變成了時間觀念,所以他的書名叫《存在與時間》。這是在哲學理論上很大的突破,把時間問題又向前推了一大步,成了哲學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時間的問題一進來,空間的同一性、邏輯的同一的問題就突顯出來。從古希臘柏拉圖一直到康德、黑格爾,整個是同一思想的一個系統。黑格爾的精神是從自由回到家園,是自身的同一。但時間是不可逆轉的,你回哪兒去?回不去了,這就成了「不歸之路」。也就是說,一個問題有幾個側面,而多少年來,你只說了其中一面,你說的那個時間實際上是循環的,你是把空間的、幾何學的觀念引到了時間裡,因此是非時間的。西方哲學在十九世紀以前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方法是幾何學的、空間的思想方法。而到了二十世紀,時間的觀念被提出來了。

人能希望什麼?

隨著自由、意志、時間等問題的提出,「人能希望什麼?」這個從康德到黑格爾都被掩蓋著的問題,被正式提出來予以解答。20世紀開始,就有很多人在研究它,並試圖回答「人有什麼權利希望?」、「人有什麼權利說我能回到家園?」、「人有什麼理由說我有希望?」這個問題,在哲學上回答得比較好的,是列維納斯。他對康德的道德學作了很好的分析,在各個自由者之間分出你、我、他,提出了一個「以他人為家」的思路。他在這個意義上解決了「同」和「異」的比較深入的關係:「我」在「異己」當中為家。恰恰是「異己」,不同於「我」的自由的一個自由者,保存了「我」的自由,保存了「我」。譬如,哲學里不講服從,既然自由,必然不能服從,甚至於死也不服從,不自由毋寧死;但是,另一個自由者就可以既讓你服從,又讓你保存你的自由。在我們日常的倫理關係中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比如我們為祖國、家庭,為我們的親人、朋友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於是,這個問題就找到了哲學的根據。而且,在理路上,你既然是自由者,你就逃脫不了這問題。只要是諸自由者在一起結成的社會,就有列維納斯講的這些問題。過去哲學不講感情。這些情感、意志的問題,現在都在這裡找到了哲學的根據。

新書推薦

作為20世紀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令人難以捉摸,其思想複雜而浩瀚。《人, 詩意地棲居:超譯海德格爾》一書是從海德格爾大量著作中精選160餘條語段翻譯整理而來。分為「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務」「語言是存在的家」「人,詩意地棲居」和「技術和人的命運」五個部分,另附三篇重要論文。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輪廓與話題中心,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接近原著,進入海德格爾極富魅力的邈無涯際的精神王國。

【目錄】

001一 存在的真理

023二 思想的任務

067三 語言是存在的家

095四 人,詩意地棲居

141五 技術和人的命運

175六 尼采對藝術的五點論述

185七 世界圖畫的時代

205八 誰是尼採的扎拉圖斯特拉?

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