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愛學習的村裡娃,未來拿什麼去拼?

前段時間網上刷屏的一段話:為什麼學歷不值錢但學區房值錢?講的是清華畢業生買不起北京學區房的事。客觀的說,這絕對是個好話題,把中產焦慮中的「房價」「子女教育」糅合在一起,不火才怪?

清華畢業代表了人才投資的結果,而「天價學區房」是目前的現狀,兩個不同時間維度的東西一起對比,風馬牛不相及。

從供需規律看,之所以會出現學區房價暴漲,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城市中產階級對精英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於此同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寒門難出貴子的事實。北京大學副教授劉雲杉統計了1978-2005近30年北大學生家庭出身發現,農村學籍學子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下滑,從30%比例降至10%左右。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村裡人觀念轉變,知識無用論抬頭?還是教育投入不夠?原因不盡然。我老家位於西北農村,這幾年的明顯感受是隨著經濟發展,大家普遍兜里有了錢。至少小孩從小就可以去縣城讀書了,教育投入是有的,可結果是考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少。拿我們同齡人來說,考取比例大概在30%左右,可如今,一年能考上一兩個大專都已經不錯了,不僅如此,周邊村落基本都是這個情況。

最近看了一個故事,來自薛涌《在美國大學中掙扎的勞工子弟》一文。「1991年,一個大款跑到波士頓邊上劍橋地區最窮的一個國小,對69個二年級的孩子許諾:只要你們努力學習,我就支付你們的大學學費。如今14年過去,當時8歲的孩子現在也已經22歲,到了大學畢業的年齡。但是,這些孩子里,有12位根本沒有上大學,16位從大學輟學,25位還在大學中掙扎,只有4位利用這樣的機會從大學拿到學士學位。

這個案例給了前面思考一個解釋:個人品質是衡量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但品質的培養與家庭的關係息息相關。貧窮帶來的不僅是物質困窘,更多的是認知差異。

而這種差異,在社會發展的很多變數都在發生迅速改變的年代,正進一步被放大。

首先一個變數是信息傳遞的變化。新技術每2年增加1倍,紐約時報一周的內容,相當於18世紀的人一生的資訊量。以前,制約農村家庭教育的是貧窮帶來的信息匱乏,現如今海量信息轉瞬即至,從中如何獲取真實有效的知識,對農村家庭而言,需要的認知負荷不亞於上世紀的信息匱乏年代。而城市知識家庭出於信息爆炸和階層躍遷的焦慮,在新的教育手段上不斷加大投入。

其次是農村家庭收入結構的變化。隨著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劇,物質性貧窮逐年減少,以我們老家為例,基本很難看到特別貧困的家庭了。2000年左右我們讀書考學那會,家庭收入基本以種地養豬為主。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念書走出去,隨便干點啥,只要別靠土地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行。

現如今,現代化的農械使種地所需的精力越來越少,進城打工者隨之增加,家庭收入的多元化使得種地收入佔比越來越少,日子也普遍過的比以前好了。不用上大學似乎也過的不會很辛苦。所以,考學改變自身命運的緊迫感是相對弱化的。

最後一個變數是個體能力差異的擴大。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使超級個體的影響邊界無限擴大。就像段子里說的,現代人和人的差異不亞於現代人與明朝人的差距。而這現象已然來臨。

在過去,如果你羨慕鄰居公司有個一流的銷售員,每個月能拿100W的訂單;不用擔心,你只需要雇傭10個二流銷售員就完了——質量差距可以用數量差距來彌補。而現在,1個一流互聯網營銷文案所創造的價值,1000個二流文案都無法彌補。

再比如商業戰略,一個頂尖戰略專家1天創造出來的價值,可能是一個對戰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輩子都無法創造的。

去年谷歌花了30億人民幣收購了處於理論研究還沒產生任何利潤的初創公司——DeepMind,甚至絕對保密避免競爭對手挖牆腳。為啥,就因為這個公司有10來個人工智慧領域最聰明的大腦,這就是人才的價值。

精英教育時代,不管最終有沒有社會貢獻,有多大社會貢獻,那些聯考名校學生,到底被招了附馬,進了衙門,到了大企業,拿到了上流社會的入場券。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讓高學歷不再奇貨可居;知識的快速迭代,意味著學習的競爭已經滲透到整個職業生涯而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階段。一紙文憑,包括名校文憑,只是進入社會的入場券,而不是進入上流社會的入場券。

未來社會,是終生學習者的戰場。而終生學習是反人性的,因此需要發自內心的驅動,依靠你的好奇、熱情和獨立思辨能力。而這些需要基礎教育的影響力去點燃,無論來自家庭的,學校的。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人生的馬拉松旅程中,終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是比名校關鍵得多的變數。現實中太多人,一畢業知識就已經固化,不再更新;一過40歲,就從觀念意義上徹底死亡,剩下漫長的人生只是思想觀念上的行屍走肉。不帶洞察和思辨的腦子,就成了別人思想和觀念的跑馬場,沒有獨立的判斷和見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知道到底誰才是對的。

《未來簡史》里尤瓦爾描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隨著人工智慧興起,人類製造能力的飛速發展,智能機械會取代目前大部分需要人類參與的工作。這樣就會出現一大批此類窮人:一生什麼都不用做,找個虛幻的遊戲、YY公會之類的場景,一生沉溺其中即可。

就像上個故事裡的,「美國的中高產階級,正在創造一種培養這種素質的文化。他們的孩子,在教育競爭中,不僅有金錢上的優勢,更大的優勢恐怕是他們的父母本身就為他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相比之下,勞工階層的第一代大學生,在家裡找不到學習的榜樣,不明白上大學是怎麼回事。」

與其要求孩子做這做那不如自己先行做到。我們國家的中產階級,也逐步走在此路上。

而所謂弱勢階層,是由經濟環境和文化行為兩方面造成的。農村教育目前極大改善的是經濟環境,而文化行為,現階段還得靠外部教育提升,通過教育知曉自身和變革社會的關係,你是誰,喜歡什麼,最深層的熱愛是什麼?

經濟平權的目標,是為弱勢階層創造相對平等的機會,但文化行為的改造,則要靠階層自身。

為文化平權而持續思考,歡迎關注!

:瘋狂一直挖

公眾號:瘋狂一直挖(madfrog_2017)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