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果真有天堂,那一定是書店的模樣

人類建築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兩端:一端是監獄、賭場和妓院,而遠遠的另一端,是書店。

人類歷史的分界,大致也可以分為兩段:書店出現之前是野蠻愚昧,書店誕生之後是文明風雅。

書店堪稱人類最精彩的文明成就。最早的書店,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漢武帝在首都長安創辦了太學之後,辦學規模不斷擴張,到後來已經有幾千名太學生。讀書人一多,自然產生出互通有無的消費需求來。

長安城的東南有一片槐樹林,很快變成了最早的圖書交易市場,半月一開。東漢末年的《三輔黃圖》記載:「諸生塑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

但一開始,槐市就不是一個只交易二手教材的地方。除了書之外,還可以買到四川的火鍋、山東的海鮮或是組樂隊用的笙簫。更重要的是,槐市除了市場之外,還是知識精英們社交往來和新聞八卦的交流中心,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後代。

當時蔡倫還沒出生,雖然已有以縑帛造紙的技術,但成本跟房價比也低不了多少。當時的竹子除了拿來喂熊貓滾滾之外,就是拿來造竹簡在上面寫字。所以槐市裡除了槐花香之外,就是竹子的清香了。

西漢末年王莽之亂,長安打得血流成河,槐市也就此煙消雲散,但書店卻從此開始慢慢成型。後來指稱書店的「書肆」一詞,最早就見於漢代成都才子揚雄的《法言》,「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

當時書肆出售的書籍,都是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上的手抄本。等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降低原材料成本之後,書籍的價格也隨之降低。那時已經出現了因為小時候在少年宮練過書法字寫得漂亮、長大后以抄書為職業技能的人,稱為「傭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傭書搖身一變,改稱「經生」。

職業制書者的誕生,給書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六朝時書肆已遍及洛陽、長安、成都、江陵等大城市。到了唐朝,書肆不但賣書,還經營書畫這樣的藝術品。只是此時書籍依然以手抄為主,例如在敦煌發現的唐抄經卷,那字寫得真是敬業啊。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衰落了,雕版印刷術卻時興起來,很快出現了刻書出售的書肆。當時的長安和成都,是全國的雕版印刷中心。此時的書肆,書籍種類已經相當豐富:有日曆,也有佛經;有詩集,也有醫書;有《如何養豬》,也有《算命不求人》。

五代時的「書林」「書堂」「書鋪」「書棚」「書籍鋪」,都是書店的網名。要是看店鋪的店招是「富文堂」、「養正齋」、「鴻運樓」、「崇文閣」,經常逛街的人都知道這是書香盈室的書店,不是油煙撲鼻的餐館酒樓。

宋朝時,以上的場所統統稱為「書坊」,進門的多是識文斷字的吳用,不是五大三粗的李逵。在類似《清明上河圖》的繪畫中,便可以看到當時書店的模樣。

當時幾乎已經沒有手抄本,全是批量印刷的雕版書。而且有些書店老闆自己就是學者和藏書家,一發現限量版的善本孤本,早就優先珍藏了。所以一筆一筆寫出來的書籍,此時已經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也是在宋朝,成規模的圖書貿易開始發展起來。到了明朝的時候,書坊主要刊刻和售賣專門針對讀書人科舉考試的教材教輔,比如《兩年四書,三年五經》、《八股寶典》;要不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的話本和小說,例如金瓶梅什麼的……

越往後,書坊就越成熟。到了清朝乾隆皇阿瑪的年代,「書店」一詞終於正式出現,北京的琉璃廠也成了書店一條街;近代以降,「書局」也用來指稱書店;上世紀中葉之後,幾億人逛書店有了新去處:新華書店

西方的書店,出現時間跟我們也差不多。「耶穌誕生」前一百年,書店就已經出現在古羅馬廣場的繁華街道上。

當時的羅馬市民從斗獸場里看完角鬥士、或是從公共澡堂洗完桑拿出來,就會在書店門口的柱子上看到裡面正在賣的書名。到了中世紀,書店是大學的附屬物,大學又是教會的附屬物,說到底書店賣什麼不賣什麼,統統歸教皇說了算。

十八世紀之後,歐洲的書店才迅速發展起來,倫敦的書店數量在歐洲領先。後來電影《諾丁山》裡面,大明星茱莉亞羅伯茨,就是在患有臉盲症的男主開設的倫敦西區小書店裡,第一次撩出火花的。

只是不要被電影騙了。如今倫敦街道上的好多小書店,幾乎都擠迫狹窄得令人難以想象,書從腳下一直簡單粗暴地堆到天花板。別說是人,狗在裡面想要調個頭都很為難。

現在世界上最雅緻的書店、最美的書店和體驗最好的書店,幾乎都在亞洲。比如歷史超過百年的東京岩波書店、上海的鐘書閣、南京的先鋒書店,還有成都的言幾又。

前幾年網路電商開始崛起,改革開放后興起的實體書店一度陷入低谷,好多都成為網上書店的免費試看展廳。面對挑戰,如今的實體書店也在主動求變,變得更加漂亮、更加舒適、更加多元、更加令人親近。

除了看書買書,你可以悠閑地坐下來品一杯綠茶或咖啡,把玩一下精緻酒具製作得有多走心;你也可以從茶藝的學習台換到陶藝,或是去試衣間的鏡子前看看身上的新衣;你可以加入心儀作家的現場講座、吃完雞蛋再看看下蛋的母雞,也可以帶走一支一見鍾情的筆。

但書店的核心,仍然是令人愛不釋手的圖書。手捧著閱讀白紙黑字的快感,手機和電子書根本無法相比。

書店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它可以是一間知識的工廠,探索答案尋根問底,充分滿足好奇心;它可以是一處心靈的避風港,完全讓作者將你和現實世界分離;它也可以是一個神秘的寶藏樂園,消磨一整天的時光,只為尋求發現一本意想不到好書時的驚喜。

如今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地標,是書店。

7月8—9日,首屆「十座城·十座文化地標」2017亞洲書店論壇在成都舉行,亞洲十家知名書店的文化名流聚首成都。首屆亞洲書店論壇之所以選擇在成都舉行,是因為成都新、雅、樂、善的獨特文化氣質和成都濃厚的書香氛圍。

在深厚悠久的天府文化中,成都人始終保持著獨特的精神追求,積澱成獨特的文化氛圍與文化底蘊,讓這座城市顯得高雅而厚重。如今的成都有大大小小書店700餘家,成都曾被評為「十大閱讀城市」第一名, 81%的成都受訪者每天閱讀至少半小時。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書店在哪裡,書香就在哪裡;書店裡的人越多,這個城市的居民素質就越高。判斷一個人的品位,就看他閑下來是去樓下茶鋪斗一天地主,還是到書店裡去期待一段精神上的滌凈,或是一次突然發生的相遇。在成都人的眼裡,「書香成都」深度契合成都人優雅時尚、創新求進的精神氣質。

因為生活不應該只是眼前的苟且,而踏進書店,就等於奔向廣闊的遠方。所以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另一個世界,所以實體書店在今天仍然不可或缺,所以如果真有天堂,那一定也就是書店的模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