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4小時便利店遍布上海街頭,為啥到北京就消失了?

摘要: 很多有過北京和上海生活體驗的人都能感受到,上海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北京大街上卻沒了蹤影。同為一線城市,差別怎就這麼大?在一次帝都深夜覓食失敗后,「數據俠」馬振凱爬取了兩座城市所有便利店的位置和類型信息,用數據來探一探這背後的「門道」。

文 / 數據俠 馬振凱

北京面積是上海2倍,便利店卻僅有上海一半多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上海的娃,這個冬天,出差在帝都的我又一次回憶起在魔都,被24小時便利店環繞的幸福。

每當我來北京時,最先想念起上海的就是那些乾淨、快捷的24小時便利店。餓了有熱騰騰的便當和好吃的飯糰壽司、渴了有各色冷暖飲料。凌晨的街角有24小時的燈光可以買點煙和夜宵孤獨到天明。可這些在上海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到了北京就好像都藏起來了一樣。同作為兩個超級大城市,北京與上海的便利店分佈上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為了解開疑問,我爬取了兩座城市所有的便利店分佈數據,通過數據來一探究竟。

我將北京和上海的行政區域地圖劃分為若干方塊,然後通過訪問百度地圖的API介面,反覆爬取,通過Arcgis找出了區域內的POI點(地理信息系統中的興趣點),這樣就獲得了帝都和魔都總體上各種零售業商店的數量和空間分佈。如下表所示:

從地理面積上看,北京市雖然比兩個上海市加起來都要大,然而在零售業業態上,上海卻是完勝北京的。上海比北京人口只多11.28%,但是便利店、購物中心和集市的數量都比北京多了50%多、甚至1倍以上;只有超市和商鋪的數量與兩座城市的人口數量相對匹配。這樣看起來,貌似北京群眾更鐘情於社區旁邊的小超市或者商鋪,而不是大商場或便利店。

「東北富西南貧」的北京和 「沙漏型」的上海

出差在北京的時候,由於離火車站較近,我常住在北京的西南邊,結果就是方圓幾里都找不到一個24小時便利店。但當我去三里屯等地方時,711等明亮的店面又隨處可見。這讓我有些疑惑,是不是北京便利店的分佈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係呢?

我接下來將爬取的數據放到了百度地圖上,畫出了帝都和魔都的便利店分佈密度圖。

在北京,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工體附近,以這裡為中心,全城便利店的分佈在東北部尤為集中;而西南部的便利店密度明顯稀疏很多。這也許與北京本身的城市功能區劃分情況有關。北京的東三環地區集中了三里屯、工體等地標性大型商業、文娛區,是北京最繁華、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相對而言,西部和南部則多是居民生活區,還有交通、建材等市場,經濟熱度不如北京東北部那麼高。

另一方面,上海便利店分佈則呈沙漏型,而且有多中心的發展趨勢。魔都便利店分佈最密集的是南北兩個區域。南邊大致在斜土路附近,涵蓋大量的居民區;北邊在人民廣場、上海市政府一帶,是上海傳統的市中心。而南北兩個密集區的東側,可能是由於黃浦江的區隔,形成了一個沙漏狀(呈凹字型)。沙漏間的小蠻腰右邊對應著黃浦江的陸家嘴地區。雖然陸家嘴在經濟和金融業方面已經顯而易見是上海中心了,但便利店密度上還是稍遜浦西一籌。

上海的便利店密度圖還顯示,在城郊結合區,還有一些小的次中心,這些地區通常都是一些廣泛的居民區。這說明,在上海,便利店已經充分滲透到了居民生活中。而在北京,便利店可能還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大型商業區周邊。

北京西南片區便利店少,和人口密度稍低有一定關係

如果上海可以把便利店開進居民區,那北京為什麼就不行?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北京地區的便利店分佈相對於上海顯得較為失衡,有很多居民區周邊幾乎沒有便利店的分佈。一般來說,一家幾十平米的便利店大約可以覆蓋方圓500米的範圍,服務3000左右人口的需求。也就是說,便利店的生存和經營,很大程度上和附近的人口數量、人口密度有關。

北京不同區域的人口分布和便利店的數量又呈現怎樣的關係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接下來找到上海和北京的所有便利店,然後又計算出上海和北京各個縣區的人口密度,在同比例尺下對比了一下,跑了一個回歸。

簡單來說,便利店覆蓋率(每千人的便利店數)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的千人口數)基本是線性關係。在兩城的回歸方程中,R²基本都在0.55以上。看來北京人口密度較低是造成便利店業態不容易出現的一個顯著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區的點分佈不是較為分散地分佈在回歸線上的,而是呈現出集群化的特點。在北京,東西城區的便利店覆蓋率與人口密度都拉開了它們與其他區的差距,呈現出兩個梯隊。而在上海,便利店的分佈出現了三個梯隊:靜安、虹口與黃浦區這三個中心區為第一梯隊;閘北、徐匯、長寧區等組成第二梯隊;其他區是第三梯隊。(DT君註:上海市的閘北和靜安兩區現已合併,此處使用的是2015年的行政區域劃分和人口數據。)

這些梯隊中,上海的第二梯隊的人口密度與便利店覆蓋率基本與北京的第一梯隊相當。這也反映出便利店業態在城市分佈的兩個階段:當一個區域的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萬人時,便利店業態可能出現第一波增長,當人口密度超過3萬人時,便利店業態可能出現第二波增長。

根據上海的經驗,在北京目前的人口密度下,便利店依舊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且在中心城區,便利店生意很可能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迎來第二波發展的機遇。

北京便利店「正規軍」不多,但遍布便民小店「游擊隊」

上面的發現讓我很興奮。另外我還發現,北京很多居民區雖然少有知名的大型連鎖便利店(所謂的「正規軍」),但卻遍布著很多帶著社區色彩的「游擊隊」。在我的住處附近,其實有不少只在日間營業的「便民超市」。它們常常沒有什麼品牌,裝修也比較簡陋,但是貨物齊全,從食品到雜物都會涉及,有些甚至還會售賣雞蛋灌餅等便民熟食。

於是,我寫了一個店名、品牌識別函數,看看不同類型的便利店在北京、上海的分佈特點。經過分析,我大致將所有便利店的類型分為以下6種:

  • 加油站、捷運連鎖便利店。這種沒啥好說的,加油站和捷運在哪,便利店開在哪。比如易捷便利店就是中石化自身的零售連鎖便利店品牌,基本上所有的易捷便利店都和加油站綁定。

  • 外資連鎖便利店。主要品牌有711、全家、羅森等。服務質量一般較高,營業員較為年輕。管理水平較高,經營的商品有不少為跨國品牌。基本有固定配送的生鮮食品,24小時經營,有冷凍即時加熱的食品提供。

  • 國營連鎖便利店。主要品牌有好德、良友、可的等。背後主要多是大型的國企零售巨頭,如農工商超市集團、華聯超市集團等。也包含一些大型單位的商品店,例如朝陽公園商品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小賣部等。

  • 私營連鎖便利店。例如好鄰居、迪亞天天等。本土的公司經營,一般在部分城市、一定區域內分佈。

  • 非連鎖的無品牌夫妻店。這種一般就叫日用品百貨商店、便民便利店、小賣部等。有不少是外地夫妻務工來開的,一般就是夫妻店或者煙酒店,很少完全24小時經營,但有的也會開到很晚。

  • 難以識別品牌的其他便利店。這些基本也是夫妻店或者個體戶自己經營的便利店,一般規模不大,也沒有連鎖品牌,而且品牌繁多,難以全部挨個識別。

我把前四種姑且稱為便利店的「正規軍」,最後兩種則是「游擊隊」。

首先來看北京的情況。

北京的6846家便利店中有4254家沒有識別出來,再加上142家雖然可以識別、但是全城連鎖不超過10家的小品牌,北京大概有2/3的便利店都屬於「游擊隊」類型。

從整體上看,北京便利店市場還處於連鎖集中化程度比較低的狀態。在全城的便利店中,數量最多的是直接叫做「日用百貨雜貨商店」的小店,這基本上是一些沒有品牌的街邊小賣部,沒有規模化的連鎖經營。全城第二多的是易捷這種加油站便利店,而7-11作為北京規模最大的外資便利店在北京僅僅為第五名,略次於北京的本土私營便利店品牌「好鄰居」。

上海便利店方面,共在百度地圖中抓取到12193家,其中6173家無法識別,可由此推算出有一半左右是「游擊隊」便利店。光看這個比例就可以推論上海便利店連鎖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外資便利店品牌「全家」,在上海開設了超過1000家店,成為上海灘開店最多的連鎖便利店品牌。

除全家外,開店數量的第二梯隊是一批超過200家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其中好德、良友、可的、光明這些國資便利店品牌尤為引人注意。應該說,正是全家等連鎖品牌在上海的強勢表現,拉開了與北京的差距。

如果對北京、上海所有可識別店名的便利店做資本類型的劃分,可以更加明顯地看出這種差別。

在上海可識別店名的便利店中,私營的便利店的份額很少,佔市場份額僅僅為2.95%,便利店業務基本被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搶佔,市場被好幾個寡頭瓜分。

而北京的便利店市場則更加「混亂」一些,品牌繁多,入場和競爭壓力不如上海那麼大。北京私有企業的便利店份額雖然最大,但是沒有形成幾個大型的連鎖品牌。

北京近年便利店發展速度已超過上海

分析到現在,如果不是個人資金緊張,我甚至已經按捺不住要進軍便利店行業了。不過,想法歸想法,真要做便利店,要琢磨的不僅是當地的人口密度、市場環境,更要考慮到種種成本,也就是便利店能不能盈利的問題。不然又怎麼解釋:像全家等外資便利店早早大舉進駐上海,卻為何不把局也布在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呢?

除了受到不同便利店企業對各區域市場布局的影響,我還發現,北京上海便利店發展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相關。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大潮中,有大量工人下崗。當時上海市政府頒布了《上海4050再就業工程》計劃,幫助解決再就業問題。據《解放日報》2003年的報道,有近6萬人通過這個工程進行了再就業,其中以便利店為主的小型連鎖加盟項目,佔到了總數的95%。這可能直接帶動了便利店產業在上海的發展。

而北京則相對沒有類似的支持政策。之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的零售市場輝煌不再。北京與上海在便利店產業上的差距也就此拉開。

不過,現在的情況已有所轉變。據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在全國被調查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城市的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在這之中,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達到了23.5%,成為便利店發展的明星區域。而上海市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和飽和度問題,近幾年門店總數沒有較大的增長。

便利店在全國範圍內的擴張,少不了資本方的助推。最近,去哪兒網兩位前高管宣布進軍便利店行業。庄辰超旗下斑馬資本,投資了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張澤則創辦了「貨圈全」,主要針對便利店開展進貨比價業務。連大佬們都紛紛入坑了,作為吃瓜群眾的我真心覺得開個便利店這個事兒,也許有譜。

備註

  • 北京、上海總人口數據和區縣人口數據為2015年數據,來源於CEIC全球經濟資料庫。人口密度是基於各縣區2015年人口、面積數據計算得出。

  • 2016年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數據來源於連鎖經營協會官網。

  • 便利店品牌、數量等數據抓取時間為2017年1月4日。

  • 在爬取數據時,通過百度地圖的API,在一個經緯度方框內最多只能提取400個POI的名稱、數量和經緯度信息。為了儘可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故將城市切分成不同小方格后再反覆爬取數據。

  • 文章中的點密度圖的分析,使用了R語言的baidumap包,ggplot2包等,將散點圖轉化成了密度圖。

  • 文中用到的主要代碼和原始數據已經公開在Github上,需要的同學可以參考下載,並反饋修改。

數據俠門派

本文數據俠馬振凱,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所,會寫一點代碼做數據的非典型文科生。

如何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欄目網羅全球最IN的數據俠客,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各種前瞻演算法,從數據的視角洞察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理性酷炫、活潑有趣的數據分析盛宴。用大數據,闡述事實及其背後的故事和邏輯趨勢。

DT時代超級英雄正在組隊!你也想要成為數據俠嗎?請將你腦洞大開的數據作品,發到數據俠聯盟盟主程一祥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DT財經公眾號「DTcaijing」,或下載DT財經APP「DT·一財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