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只有乘坐25分鐘電車,你才能理解香港

香港本土藝術家伍韶勁為巴塞爾建造了一座穿梭在光影中的電車,讓流動的時空講述香港的故事,給人靜思的空間。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20年來,香港成長為亞洲乃至全球舉足輕重的金融城市;5年前,隨著Art Basel的登陸,國際頂級畫廊、藝術家、收藏家、拍賣會開始搶灘香港。在這座金融城市,藝術與金融發生了最緊密的聯繫。這裡是秀場,也是戰場。

我們邀請了10位與香港關係緊密的人,他們是頂級藝術家、畫廊主、收藏家,也是法律、酒店和地產行業的從業者,他們來自西方、香港,也來自大陸。YT2017年度故事專題「香港戰場」,3月正式發布。

YT 2017年度故事專題「香港戰場」

伍韶勁

香港藝術家

「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越來越兩極化,

藝術有時會加劇這些對立,但也能創造一個聆聽的空間」

出生於1980年的伍韶勁是一位年輕的香港本土藝術家,他擅長用轉瞬即逝的無形元素,例如光、聲音、空間和時間來創作多媒體的概念性作品。他覺得光不只是一種媒介,也是藝術的一種比喻——用光照亮察覺不到、隱藏或被遺忘的地方。他受本次巴塞爾藝博會的委任創作了《二十五分鐘后》,用香港特色的電車帶觀眾體驗流動中的光影和時空。下面,他和YT分享了這個作品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眼中的香港和香港藝術。

Kingsley Ng—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2016

YT:為什麼這次會選擇做一個關於電車的作品?電車對於你來說代表了什麼個人的回憶?

W:這個作品的緣起是2013年,DETOUR展覽邀請我在電車上做作品。去年,又有機會在大型公共媒體藝術展覽中再次展出這個流動黑盒的構思;然後到了今年的巴塞爾,很榮幸又再次獲得委約,也很高興每一個版本都在深化。

至於電車的個人回憶,小時候,我的祖父會帶我們乘電車,他說:「相比那些投幣的搖搖車,電車車費便宜,但卻更好玩——那是我第一次學到投資回報(ROI:return on investment)這個概念。

Kingsley Ng—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2016

YT:當乘客坐上這輛電車,他們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

W:他們會看到倒轉的城市光影在車廂兩邊流動。很多人以為那是錄像,但那其實是」黑盒「中的自然光學現象。在這個客觀、轉瞬即逝的空間,觀眾會聽到劉以鬯先生的著名中篇小說《對倒》的節選,以及由許敖山作曲、多位優秀音樂家演奏的配樂。多層元素構成既對倒、亦平行的敘述,當中留白處,由觀眾自由演繹。

Kingsley Ng—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2016

YT:為什麼會選擇這部小說,它和《二十五分鐘后》的其他元素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W:構思把電車改裝成黑盒時,很自然就想到《對倒》:平行的故事線、對倒的結構,跟電車沿著路軌在時間中行駛,以及黑盒中影像自然反轉的現象太吻合了。在這個版本的《二十五分鐘后》里,我們進一步走入文本的平行敘述,兩個主角的故事,分別在車廂兩邊,以影像、文字、獨白和音樂鋪展而開。

Kingsley Ng—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2016

YT:你的工作地點是跟隨創作而變的(site-specific),這次你的工作環境有什麼特別之處?

W:這次的工作環境當然就是在電車上。展出時,觀眾大概很難想象那個看似簡單的車廂,背後其實經過了什麼準備。我們特意準備了幕後花絮的記錄,大家到巴塞爾展場外的《二十五分鐘后》的攤位就可以看到。

YT:你的許多作品都介入社會問題,《二十五分鐘》想要討論什麼?

A: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越來越兩極化。藝術有時會加劇這些對立,但也能創造一個聆聽的空間,一道時空中的缺縫,讓人靜思、呼吸和恢復感知。這次的作品意圖創造一個流動而中立的靜思空間,在那裡,批判暫停。不同的觀點也許朝向不同方向,但它們都共存。

Kingsley Ng—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2016

YT:在你看來,Art Basel在過去幾年給香港的藝術家、市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W:每年三月多了一場藝術盛事,也刺激了我們思考,這樣的盛事,可以為藝術工作者和市民造就新的機遇。

YT: 你覺得香港最迷人的地方在哪?

W:很多人認為香港最迷人的地方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燈飾,但我覺得最美的不是海傍大廈上的霓虹光,而是在太平山頂,遊客拍照時,一閃一閃的光。它們每每被五光十色的霓虹蓋過,但靜心觀看時,我覺得那是最迷人的夜色。

Kingsley Ng—Twenty-Five Minutes Older, 2016

YT:在香港生活和創作,對於藝術家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W: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挑戰吧!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怎樣在不同的事物、故事、想法之間,創造一個「中間」的空間(in-between space),例如這次的作品探討兩個視角不同的角色的交錯、藝術收藏和公共藝術之間的共存——在香港的情況下,這些在概念上與實踐上,都是我希望處理的挑戰。

YT:你對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生活有什麼樣的期待?

W:幾年前,我們邀請過百位文化界的朋友分享他們每一天的「藝術」練習,那個計劃叫《給每一天的練習曲》(http://www.etudeseveryday.com/etudes/)。很多練習都回應此時此刻,例如:「用心吃一個橙」、「每天打一通電話」、「給一個朋友唱一首歌」、「練習非暴力溝通」、「每件事物,嘗試反轉它來看看」....... 如果多些人每天都練一練這樣的藝術,也許社會的能量會有所不同。

圖片來自藝術家個人網站

卿小漁@YT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