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想讓孩子有學習動力,家長至少可以做這些

您對學習是怎樣的感覺?

你心中對學習是怎樣的態度和感覺?

它是否在影響你對待孩子的學習?

我發現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而對學習有很強的抵觸情緒。他們厭惡學習,認為上學都是痛苦的回憶,學校教育一無是處,家庭作業是對孩子的酷刑,考試完全是為折磨孩子而發明的,好學生都是書獃子,教材都是最無聊的讀物……有些家長似乎一提到學習、成績,心裡就莫名地冒出一股憤怒情緒。

如果有這些想法,那麼您很容易無意間把它傳遞給孩子。

其實現在的學校各科學習,和我們小時候所經歷的有很大不同。現在難度更大、標準更高,教材水平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手段也更現代了。我個人感覺,國小數學教材是各科裡面最好的。英語和語文教材內容有些單調、單薄,但是,對此可以作為彌補的是,現在課外的中英文讀物非常豐富。

研究表明,兒童學習的共性大於個性,這決定了學校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它需要不斷改變和多元化。學校的作業沒用嗎?當然有用!當天學的東西,放學后,隔了幾個小時複習一下,這種間隔學習是最有效的鞏固知識的做法。考試當然也有用,任何一個教育體系都要包括考核,以給老師和學生以反饋,然後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教學。死記硬背,就是機械式記憶,這是學習中不可避免的,思考和創新,都依賴事實性知識的積累。要想提高效率,可以利用各種記憶技巧……

所以,建議家長們先理清自己內心對學習的感覺。我們要把這幾樣分清:我自己經歷而得來的經驗、教育體制中的問題、學習本身。不要讓前兩者左右了我們對學習的全部態度。我們自己先要相信,學習是好事,學習中有樂趣!我們要盡量把真正的學習呈現給孩子。

  • 你可以做什麼?

  • 留意你對學校和學習的談論——是正面語言多,還是充滿了負面語言?談論時是怎樣的情緒?是積極進取、充滿希望、樂觀、嚮往的,還是焦慮的、疲憊的、沮喪的、悲觀的、抱怨的?

  • 當你對學習的想法,和學校的某些安排不一致時,你有哪些選擇——找出學校的要求和安排中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想出能調和的辦法,並對孩子如實解釋;建設性地與老師溝通;改變學習環境。

愛學習,也是一種傳承

我和女兒去上鋼琴課,去早了,我在樓上看書等著,孩子在樓下和那裡的老師打板球玩。當老師說讓媽媽下來時,我女兒說,別叫她了,她在看書呢。老師上來感慨說,你閨女將來錯不了啊!肯定愛學習啊!

我們搬到新家沒有買電視,班級群里的家長誇獎說:真是好辦法。但是我們不買完全不是因為怕孩子看,我覺得有些節目很好,應該偶爾看看。不買,只是對於我們倆來說,電視提供不了什麼,無論是信息還是娛樂。晚飯後,我們各自看看書、做做家務,孩子如果完成學習任務,就看點自己喜歡的書、畫畫、做手工、玩小白兔,或者和爸爸玩桌游。有時時間充裕,她會要求在爸爸大屏幕的電腦上看個電影。

我覺得自己算是個還好的終身學習者。上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出國留學和工作期間自然要大量學習,回國后仍然隨時在學。我過去做過教育和影視兩個領域的工作,現在好像也時刻都在輕微地跨界,所以更需要學。我看的書範圍很廣。搞兒童教育,只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那太狹窄也太無聊了。我什麼書都喜歡看,商業思想、人物傳記、小說、藝術史、科技創新、傳統經典——你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每本書里都會給你關於教育和成長的新啟發!

追溯上去,發現我爸媽都是特別重視學習的人。

我小時候,爸爸是中文系老師,回家常常講同事孩子出國留學或者考上哪個大學、讀研究所、讀博士了。後來有一次老媽告訴我,在我上託兒所時,她每天騎腳踏車接送我,路上聊天,除了問當天的事情,再就是給我勵志——長大出國留學!我現在聽起來覺得特別詫異:那是七十年代,周圍還沒幾個人出國,我媽媽自己是剛從小城市移民到省會城市,真不知道她那時哪來的這個想法!後來大學期間我真的特別想出國學習,我一直認為這是我自己決定的目標。現在中年之時,聽到老媽這麼說,有些恍惚——或許我自以為原創的目標,其實只是她多年前念叨所種下的種子,在若干年後發芽了!父母的影響常是如此深遠,深遠得你都沒有覺察到!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來,我奶奶也應該是特別重視學習的。那個時候我爺爺奶奶很窮,家裡沒有地,是僱農。但我奶奶居然能不惜代價讓我爸上私塾。她的這種做法導致了我爸能成為山溝里考出來的大學生……

所以,常想提醒大家,不要忽視傳承的力量。我們不能每天在孩子耳邊嘮叨:「你要努力學習啊!抓緊時間啊!」不要當這麼無聊的家長。要想讓孩子動腦筋,我們自己總得先動些腦筋。我們有很多更高明有效的方式可以影響孩子。比如,下次家庭聚會,可以和親戚一起聊聊祖輩和親戚的經歷,強調其中那些優秀的品質。聊這些時,千萬別教訓孩子「所以你也要好好學習啊」,倒是可以順便說說孩子最近的一個小事,也體現了類似的品質。這種家族間的認同感可以深深地影響孩子,讓他覺得自己是屬於一個更龐大的整體。這種歸屬感將在很長的時期里給孩子力量。重溫祖輩的經歷,也是我們對祖輩表達傳承和紀念的方式。

為什麼總說:「爸媽學習不好,結果現在這樣,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啊!」這種話效果不好?或許,這是很多家長的真心話,但是,它對孩子的成長益處不大。孩子能得到一點壓力(但願他能把這些壓力變成動力),但他沒有得到一個比較積極的樣本讓他可以去認同。孩子在潛意識裡常常在尋找父母的可認同之處,他們的內心渴望和爸媽一致。另外,如果家長總這樣念叨,以後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也許會想:「我爸媽也是這樣的,大概是遺傳吧,所以我也註定如此,努力會有什麼用呢?」

不是學霸,您也一樣可以愛學習

家長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你的故事孩子會永遠記住。

不是每個家長都是學霸,但是我們總能找出自己在生活中某個領域的學習故事來分享,這可能是您學開車、學廚藝、學編織……任何一種成功學習的體會都可以。

  • 關於學習,家長和孩子分享的最好模式可以是這樣的:

你喜歡這一學科,因為哪些具體的原因;講講你對這個學科或者學習內容的真實的、細節的感受。我喜歡數學,因為它很確定,五加五就等於十。我喜歡物理,因為它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可以給自己修理電器……

你努力學習的「弧線故事」——最初不喜歡或者學的不好,具體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後來經過哪些努力和外界幫助,採取了怎樣的做法,最後終於有了怎樣的改變。不論是關於學習的分享,還是講述家族故事,這種「弧線版本」都是最能給孩子力量的。它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力,讓他明白別人也會遇到問題、有失敗,誰都不例外,沒有人天生就成功,最關鍵的是中間堅持和努力的這部分。

我曾經對女兒說過,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把握的,是不可控因素。在所有的事情中,學習是個少有的例外——這是一件你能決定的程度特別大的事情。你努力了、不斷改進方法了,你就會進步。這事我們自己可以說了算!

不只是分享您學習的結果,還可以分享各種學習的重要組成元素的體驗——好奇心、求知慾、探索嘗試、自控、練習、思考、對現象的歸納總結、發散思維、創造力等等。比如您要學做西餐,您是怎樣查找資料、買食材、嘗試、失敗或者做得不完美、再嘗試、不斷改進。讓孩子隨時看到您這個學習過程,看到其中的努力、挫敗、欣喜與收穫。

  • 請記得,您的分享一定是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元素:

  • 付出、努力、挫敗、堅持;

  • 樂趣、滿足、成就感、收穫。學習不是全苦或全樂,而是為了自己渴望的目標、飽含信心與激情,而奮力向前的過程。

幼兒期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影響——學習上的「印刻效應」

孩子來到世界上,爸媽是如何讓他最初接觸到某個學科或者某種知識、技能的?孩子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怎樣的?第一次接觸是在什麼情境下、情緒里,得到怎樣的結果和別人的反饋?這也是一種「印刻效應」。

其實在孩子幼兒期,我們在這方面和其他方面一樣,有特別大的影響力。幼兒天然依戀父母,爸爸媽媽教他學的東西、帶他做的事情,在孩子感受起來,那是一種立體的記憶:那裡有爸爸媽媽的表情、體溫、語調在裡面。這就如同我們喂孩子食物,孩子會把這一切融合在一起來接受:我喜歡這種食物,因為是媽媽喂我的;我喜歡媽媽,因為她給我好吃的;食物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食物引起我胃裡的消化酶反應,會塑造我的胃口,讓我多年以後在異國他鄉想念它……

所以,在孩子幼兒時,家長用積極、愉快的態度,帶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各學科最基本的內容,孩子會把對爸媽的依戀、喜愛,與這些內容聯繫在一起:我愛寫字,因為媽媽和我一起玩寫字的遊戲;我喜歡數學,因為數學遊戲中有爸爸的味道,有爸爸欣賞和鼓勵的眼神;我愛聽英語歌曲,因為我邊聽邊和媽媽一起跳舞;我喜歡探索大自然,因為一起爬山時有爸爸有力的大手拉著我……

了解各學科最基本的意義

學寫字、學英語、數學、鋼琴、書法、畫畫……都是為什麼。對一個學科的最初認識和印象很重要。

在孩子最初接觸每個學科時,家長要給他介紹這個學科的最基本的意義。比如,孩子在上學前,對寫字有興趣時,讓他知道,人們可以通過這種符號紀錄、交流。給他講講倉頡造字的故事,看看有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圖示的書,這樣,會幫他增強學寫字的興趣。在家裡準備個白板,和家人在上面寫字留言。有些家長對孩子說:「都快上學了,還不好好寫字,以後上國小都不會寫,跟不上看你怎麼辦!」這就沒有給孩子一個純正的學習動機,這樣講話也不會讓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

接觸數學,我們就帶他看到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學,它可以幫我們做什麼。而不是早早就把家長自己對數學的焦慮恐懼傳遞給孩子。學英語,可以聽英文兒童歌曲、看英文動畫片、講英文繪本,獲得樂趣的同時,也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說著這樣一種語言,就像我們說中文。我們學會了,以後可以和他們交流、也可以有更豐富、有趣的內容可以享用。

在孩子上國小的初期,家長仍然要堅持以這個思路去做。學校教育往往更重視基本的寫字運算能力的訓練,我們要對學校教育做補充,多幫孩子了解到各學科與現實世界的聯繫。

介紹未來的學習之路、開拓眼界

我女兒剛上國小時,曾經問我,「以後上中學,我都學會所有的生字了,那時語文課還學什麼啊?」是啊,剛剛走入校門的國小生,他們對於未來的學習路徑所知甚少,我們有必要給他們介紹一下。當我們責怪孩子不自覺寫作業,或者不愛學習時,要想到,對於他們來說,如果他們不知道未來的學習之路將怎樣展開,那麼眼下這些需要消耗自控力的練習活動,就只是沒有意義的苦差事,他們怎麼會努力去做呢。

所以我們要照亮未來的路途,展示出眼下的台階究竟通向何處。現在的點滴練習,都好比是一顆顆珠子,它們連接起來就會變成美麗的珠鏈。這些介紹,會給現在每天的學習賦予意義,讓孩子們珍惜、加倍努力。

平時還有很多其他機會,讓孩子了解未來的學習都有哪些可能性。我女兒喜歡《哈利波特》,自然很喜歡演赫敏的演員。我給她介紹過,這位演員儘管拍戲這麼多年,但是學校的學習一直沒耽誤,高中畢業各科成績都很好,考上了很好的布朗大學。她還喜歡讀書、練瑜伽。孩子聽了印象很深。

我有時在媒體上看到什麼有關的內容,也會給她分享。比如一次看到一篇文章,介紹哈佛藝術博物館的斯特勞斯保護技術研究中心,裡面保存了各種天然顏料,文章講了顏料發展的歷史。她喜歡畫畫,所以對這個內容也挺有興趣。我也第一次了解到還有這樣一個研究中心。還有一次我去清華大學講課,也順便帶她去了。她參觀后很喜歡清華的美術學院。

這些過程中,我從來沒有說過「以後你也要上這樣的大學啊」,只是讓孩子了解更多,開闊眼界。未來的學習之路究竟是怎樣的,那隻能留給未來的她去決定。

關於學習的自我認知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愛學習、會學習的家長,那麼,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孩子愛學習、會學習的特質——我們看對方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投射。每當您看到孩子愛學習、會學習的具體表現時,就會識別出來、說出來。因為這是由具體事件而來的客觀評價,不是刻意誇獎和貼標籤,所以孩子自然很認同,他也會覺得自己是這樣的小孩。這種關於學習的自我認知特別重要,他決定了孩子上學期間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在學習方面的自我評價。

在女兒五、六歲時,我看過一本很棒的書《學習之道》(順便說,如果您搜這個書名,有兩個,不同作者,兩本書都推薦),作者講述了自己學下棋和學太極拳的經歷。他把兩樣技藝都學到了最高水準。他總結自己:最擅長的不是國際象棋或太極拳,而是學習這件事本身。我當時和孩子分享了書中的一些內容。她只是聽著。

後來,過了一些天,有一次她玩滑板之後突然說:「媽媽,我發現我最擅長的不是畫畫或者學滑板,而是學習本身!」我聽了其實一愣——她雖然學滑板挺快,但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擅長啊,另外我沒搞清楚她是不是記得這是書里的句式。但即使心裡有這些異議,在那個當下也不好說什麼,只是應和了一句「哦,看來真是啊!」

再後來,從她三年級寫的作文里看出,她始終認為自己是擅長學習的學生。

日常生活的熏染、影響

研究發現,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很自然,比如,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和孩子談話的語言就更複雜、辭彙量更大,談論的內容也更廣博深刻,那麼,孩子的語言和思維的發育就會從小受到積極的促進。我想,我們不論具體受教育程度怎樣,都可以在家庭生活里營造一種重視知識和學習,鼓勵好奇、創新與探索的氛圍。

比如,您單位招聘,您可以在飯桌上無意談論單位招聘的事情,隨意地評價一下某個年輕人哪方面表現出很好的品質或能力,或者,這個崗位需要這個人員有怎樣的品質與能力,如果這些年輕人能在過去上學期間如何去做,就會具備。我們這樣談論,讓孩子旁聽到,或者參與討論,讓他理解現在的學習與未來工作間有哪些聯繫。

再如,你觀察身邊的某個成功的或有魅力的人士,是否能發現他們的才能和品質是如何鍛鍊出來的?是年輕時怎樣的經歷的結果?我們對身邊人的成功如何去歸因,對孩子影響也很大。

我讀過很多名人傳記,發現有太多的成功人士,他們在長大過程中,全程目睹了他們的母親或者父親,堅持幾十年地學習,在中老年終於拿到追求已久的學業文憑!歐巴馬的母親畢生都在努力求學,最終取得博士學位。導演斯皮爾伯格在五十多歲重返校園去上學,他說自己的目的,是要給幾個孩子做個榜樣。他們不是那種「我這輩子算完了,全看你了」家長,他們是身體力行地在做!當孩子每天晚上,看到自己的爸媽也在努力學習,他們將獲得巨大的力量!孩子們日復一日地得到這樣的信息:「我能!只要我堅持!」、「我願意持續努力,因為爸媽也在同路!」我自己的兒時記憶里,就有媽媽為評主治醫師、主任醫師資格而在檯燈下複習、備考的情景。現在想,或許這也曾是我努力學習的動力之一!

小結

想讓孩子愛學習、有很強的學習動力,還有很多其他方法,以後繼續分享。這篇所寫,是每個家長都可以參考的,是我們在每天生活中都可以做的。現在有些家長或因為學校課業負擔重,或因為自己成長中「學傷了」,而不願和孩子談學習的話題,怕孩子反感。還有些家長每天都在孩子耳邊嘮叨學習,嘮叨得單調無趣粗暴,語氣也是哀兵敗將般,充滿了抱怨責怪羞辱,自然沒有效果。

與孩子不談學習,他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視。如果談的方式不當、無趣,那是在敗壞孩子對學習的胃口。國小生,只要親子關係好,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必然受父母的影響較大。如果他們重視學習,認真對待,那通常他們的努力也會得到回報。所以此時積極正面的引導,可以幫孩子啟動良性循環。當然,家長不要急躁,要了解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熟度,逐漸來。

有了這個基礎,日後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目標所在,他會迸發出更強烈的內在動力!那時您不用再說更多,給他必要的資源、支持,然後在路邊默默鼓掌,就好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