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給人類和平的發展一百萬年,人類有可能統治銀河系嗎?

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看起來都像是魔法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

1.卡爾達肖夫等級

20世紀50年代,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構想出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以此作為「基地(Foundation)」系列故事上演的舞台。這個文明出現於距今數千年以後,囊括了整個銀河系所有恆星。他的這個設定非常成功,不只是描寫第一帝國衰亡的最初三部曲很受歡迎,阿西莫夫還乘勝追擊,又寫了三部長篇小說記述了銀河系第二帝國的崛起,並對最初那些小說的背景進行了解構。阿西莫夫死後,還有其他人續寫了多部基地系列小說(運營商的智慧)。他的世界體系也影響了一大批後輩科幻作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星際迷航》系列電視劇、小說、漫畫、電影,以及《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和小說。拿破崙時代的政治陰謀,加上超空間緯度神出鬼沒的星際戰艦,似乎擁有無法抵擋的魅力。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星際旅行似乎如同白日做夢,但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人類的技術社會還僅僅處在幼年期,但技術的進步已經開始呈爆炸式增長的勢頭。也許,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人類最終還是能建立某種銀河帝國(至少是某種泛銀河系文明)。

1964年,在一篇論述尋找先進外星生命的論文中,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holasKardashev)提出了一份高級生命的等級標準:

Ⅰ級文明:有能力控制它們整個行星資源的文明;

Ⅱ級文明:能夠控制行星所環繞的恆星全部能量的文明;

Ⅲ級文明:能夠控制所在星系全部能量的文明。

事實上,自最初的論文中,Ⅰ級文明被描述成我們現代社會的樣子,而並沒有提到必須控制整個行星的所有資源。但是,自從論文發表后,就變成了上面所列舉的面貌。

2.我們現在的0.7級文明

我們在升級的路上

W。與這個數字對應的,是全人類每一天的每一秒鐘使用的平均能耗數量。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佔全球能耗的25%,儘管在未來的半個世紀,和印度很有可能超過美國的份額。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dward Sagan)從卡爾達肖夫最初籠統的描述出發,編寫了一個數學公式來計算每種文明所屬的等級:

式中,K就是卡爾達肖夫等級評分,評分的數值直觀反映了文明所屬的等級。

表示求取文明體系能耗規模以10為底數的對數值。使用對數的方法可以降低數字規模,例如

=1,

=2。由於取完對數的結果還要除以10,所以,一個生命體系的耗能規模需要提高100億倍,才能在薩根-卡爾達謝夫評級公式中上升一個等級。將我們地球目前的能源使用率

W代入后,得出的結果是

=13,(13-6)/10=7/10=0.7。所以,目前的地球文明,在卡爾達謝夫分級體系中的位置是0.7級。

我想設想一下,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文明等級評分升高到Ⅰ類文明。但首先,還是從同樣的標準回顧一下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工業革命前後的最大區別,就是能源的使用規模。工業革命之前,人類能使用的只有自身肌體的力量(加上少數幾種牲畜的力量),每人的「功率」大約僅有250W。在一個假設有1000萬居民的文明體系中,總功率就將是2.5× W。由此很容易求出它的卡爾達謝夫等級為0.34。這應該能讓大家對於評分的差距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儘管工業革命前後的世界面貌差別巨大,但是在薩根-卡爾達謝夫評級體系中的評分差距卻很小。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計算給定K值對應的能耗功率:

P= W

Ⅰ類文明的能耗規模將是

W,也就是

W,或者說,比目前的人類生命能耗高1000倍。

如果我們猜想,人類世界的能耗規模每年增加3%,那麼能耗總量就將每隔23年左右翻一倍。如果我們取一個數字翻倍,然後再把結果翻倍,這樣重複10次之後,就可以得到大約1000倍(準確的數字是1024)於最初數字的結果。那麼,10個能耗翻倍的周期就是23×10=230年,到時候我們就成了Ⅰ類文明。這個有點兒道理,因為根據前面的計算,我們距離Ⅰ類文明的差距,跟工業化革命之前的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差距差不多。工業革命后也是花了大約250年的時間才發展出我們現在的社會,那麼我們可以想象,可能還要花同樣的時間才能升入下一級。

3.第Ⅰ級文明

Ⅰ類文明的定義,現在已經變成了完全控制本星球的能源和資源。資源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可能涵蓋很多不同類型的事物。例如,Ⅰ類文明是否要有能力控制本星球的天氣呢?不過,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能耗角度上,事情就會簡單得多。

在電影《Geostorm》中,人類已經可以控制全球氣候,天災不復存在

地球上最彌足珍貴的資源就是陽光。你不信嗎?沒有陽光,農業就不可能存在;沒有陽光,所有人都會死;事實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沒有陽光都只能滅亡,因為它們的存續都依賴於陽光提供的能量。地球並不是一個封閉系統,沒有陽光提供的能量,生活就無法繼續。所以,從原則上講,Ⅰ類文明要控制整個行星上的資源,首要任務就是要控制(或集取、使用)投射到地球上的全部陽光。

地球在海平面上的平均光照強度是250W /

,而陽光照射地球的總功率就是這個數字乘以地球表面積1.3×

,所以來自太陽的光照總功率是:250W /

×1.3×

W =3.2×

W,這個多多少少就是用薩根-卡爾達謝夫能耗方程算出來的Ⅰ類文明的能耗規模。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自問:人類文明能否達到如此高的能耗級別?如果能夠,這麼做又是否明智?首先,有很多原因導致我們或許不能收集太陽送給我們的全部能量。明顯的局限之一,是地球表面積的70%是海洋。儘管有人說:有信念者,萬事皆可成。我個人還是很難想象,我們的後代會在海面上空鋪滿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也不是很高,目前最高水平也不過能把光能得20%轉化為電能。還有另外需要擔心的一件事是:哪怕僅有10%的陸地面積被太陽能電池板覆蓋,也會給地球生態環境造成災難性後果。上述三方面因素都將降低收集太陽能的效率,使其比前面列出的最大數字低大約兩個數量級。這樣一來,就只相當於目前全球能耗水平的十倍左右了。這不是個很糟糕的結果,但離我們想象中「神一樣的存在」還有較大差距。

當然,我們還有其他的能量來源。目前,唯一聽起來可靠的能源是人工控制的核熱反應。原則上,全球重氫資源能給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的能源,足夠讓人發家致富。但是,發那麼多電還是有風險的,歸根結底,維護我們這個文明體系運作的所有能源最終都會轉化為熱能。要是我們的電力來自陽光還好辦,因為陽光本來就是要給地球加熱的。但如果利用核能大量發電的話,地球溫度就可能因此而上升一截。具體多少呢?嗯,僅靠陽光地球就已經維持了 3 0 0 K左右的平均溫度;如果我們選用另一種發電方式,獲得與陽光同樣規模的能源,那麼地球變暖程度就將擴大 2 . 2 5 倍左右,意味著地球平均溫度將上升為 3 6 0 K(86.5℃),熱到讓生物無法生存。這還是在忽視了發電過程可能造成的所有其他污染的情況下。太陽能本身,基本上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太陽能本來就是要轉化為熱量的,不管你要不要先把它轉化為電力。(「基本上」在這裡含義是:如果太多的太陽能電池板改變了地球的反照率,那麼地球溫度的確會發生變化)。

極致高溫下被蒸發的城市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那麼多能源,也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最終Ⅰ級文明需要一個完全可控的生態系統。它將會要求整個生物圈經歷一場劇變,以至絕大多數動物(包括人類)都需要做出改變才能生存。像很多科幻小說中的其他創意一樣,這個概念東也來自奧拉夫·斯塔普爾頓(Olaf Stapledon)的小說《最後的人和最初的人》以及《造星主》。在《造星主》一書中,銀河系各大文明用基因方法改變了他們居民的生物形態,變成了能效極高的超級智能昆蟲,以便在時間的盡頭用最高效率使用恆星放射出的能量。

人形小強

就像很多其他作者提出過的,這樣的環境可能還會有很多其他的結果,例如大部分人類將自身「下載」到電腦系統中,然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實體世界,而不需要擔心後果。電腦可能會想要把我們消滅(或試圖這樣做),就像《終結者》電影里展示的那樣。然後由它們取代我們(小說《海伯里安》探討了這種可能性,小說講述28世紀,地球已被黑洞吞噬,人類在銀河系中建立了霸主政權,但一顆偏遠星球上的某個傳說,卻將帶給人類滅頂之災。在這顆被稱作海伯利安的星球上,據說潛伏著一種名為伯勞的嗜血怪物,朝聖者們可以組隊去向它許願,一人能夠夢想成真,而餘下諸人都將失去性命。在人類末日前夜,最後一支由7人組成的朝聖隊伍出發了,他們每個人都有極度渴望之事,也有著隱藏心底的秘密,而其中一人正掌握著全人類的命運)。我們也可能在無意中促成了某種進步,因而晉陞為Ⅰ級文明(這差不多就是格雷格·貝爾GregBear名作《血音樂》中的故事,故事講述基因工程專家弗吉爾違反公司規定,利用實驗室設備研製微小智能生命體。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公司發現了他的不當行為,將他掃地出門,並勒令他銷毀研究成果。但弗吉爾隱隱感到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突破,於是陽奉陰違,偷偷保留了樣本,並將其注入自己的血液,帶出了實驗室。在他看來,自己是智能生命體的「母親」,有義務保護它們。但他不知道,這群毫不起眼的小傢伙將徹底改變人類和整個世界,甚至顛覆宇宙的法則……),或者出現雜合上述多重變化的局面。

天網消滅人類,可憐的金門大橋,被變種人蹂躪、被人猿蹂躪、被怪獸蹂躪,被天網蹂躪……

4.繼續升級

合乎邏輯的下一步,就是在宇宙空間或者其他行星建立人類殖民地。儘管在達到Ⅰ級文明水平之前,人們也可以試著興建外星殖民地,SPACEX已經在火星殖民的研究上有所進展。但是,的確有一種後續步驟是現代人做不到的:對其他行星進行地球化改造。計劃的內容是找到一顆沒有生命居住(只是有可能這樣)的行星,比如火星,然後把他變成地球人能夠居住的環境。「能夠居住」具體是怎麼個意思,定義有那麼一些模糊。但籠統地說,是人類能夠在該星球的露天環境下生存。當然,人們可以想象用基因改造的方法改變人類自身,製造某種賽博格之類的複合體,以便能夠在外星球現有條件下生存,而不是改造整個星球。或者採取某種雙管齊下的做法,我們一邊改造行星,一邊改變人類自己,或許能最終收效。

少佐:賽博格的代表

很難想象這樣大幅度的改變會意味著什麼,或者到時候人類文明能否控制他們。目前,我們人類也在進行一場無法取消的長期實驗,正在用改變大氣成分的方式增加太陽熱量的留存比率,而這已經給地球生態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保羅•克魯岑和尤金•斯圖默造出了一個新詞「人類紀」,來描述我們當前的時代,因為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就開始影響地球生態和氣候系統。有人甚至把這個時代向前追溯至20000 年前的農業開始時期。

現在看來很清楚的是,一種文明消耗的能源越多,對周圍環境的改變幅度就大,也就越可能造成各種不可預知結果。全球天氣系統就是一個經典的混純系統案例——能夠影響氣候的很小事件,將來都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這一點,從 1963 年以來就已經廣為人知。當時,愛德華•洛倫茲EdwardLorenz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地球大氣環流模型。洛倫茲說:「當我們把結果……代入大氣系統中……其結果表明,遠期天氣預報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能的。」這有時被稱作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扇動翅膀,就可能導致席捲得克薩斯的一場颶風。地球生態系統是另外一個難解的混沌系統,只是它的反應周期很漫長:多數針對有限範圍內的地球生態系統編製的數學模型(比如捕食者-獵物模型),其中都包含強相關性的非線性微分方程,而它們正是混亂的標誌。更糟糕的是,生態系統過於複雜,目前根本就無法判斷這些模型能不能反映生物世界的原貌。

火星移民

5.Ⅱ級文明

在卡爾達肖夫的分級體系中,第Ⅱ級文明能夠控制整個恆星系統的能量,或者使用前面給出的算式計算,他們可以掌控

W的能量。與太陽這樣「普通」的恆星輸出功率相當。從Ⅰ級到Ⅱ級文明的進化可能會是一個問題。我想不起來曾經讀過任何科幻作品正面處理過這個過程。主要的問題在這裡:要想獲得整個恆星的能量,就需要拆掉一些行星。目的是用它們做成一道屏障,以便截留恆星發出的光。

環形世界其實就是戴森球

拉里•尼文Larry Niven的小說《環形世界》,是這種方法的有趣案例。環形世界的動力結構,它是一個巨大的圓環,在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上圍繞一顆行星轉動。它的自轉速度極快,而其巨大的規模也足以證明,只有Ⅱ級(或以上 ) 文明才能把它建成。環形世界的居民能夠控制他們所在恆星的能量。他們擁有一套「投影塊」系統,不只可以用來製造晝夜交替的效果,還幫助人類操控日餌應對外部威脅。尼文的小說,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證明了我們前文提到過的結論:人類為了在高度人工化的環境下生存,其本身可能會經歷一些出乎意料的變化。在環形世界,文明的墮落導致人類社會發展成了彼此孤立的生態系統區,包括食屍族,一個吞食屍體的人類族群,他們扮演了地球上土狼的角色。

食屍族或許是這種造型

Ⅱ級與Ⅲ級文明之間的文明體系,在大眾媒體和較早期的科幻作品中極為常見,雖然並沒有明確這樣的稱呼。行星聯盟、銀河帝國,這些作者們鍾愛的稱呼,顧名思義就已經超過了Ⅱ級文明。不信嗎?那我們來看一個小細節,來自《星際迷航:新一代》及其續集,這東西名叫「複製機」。「複製機」可能是瞬間轉移機器的後續產品。由於種種原因,我認為瞬間轉移不可能實現。不過現在,我們就大膽假設它能用。正如星際迷航粉所知道的:皮卡德艦長對他辦公室的一個小盒子說:「茶,格雷爵士,要熱的。」很短時間之後,盒子里就出現了一個小茶杯。(人們禁不住想說:「裡面裝有某種液體,幾乎完全不像是茶,可又多少有那麼一點茶的味道。」 --謝謝你,道格拉斯•亞當斯!)這茶到底是從別處泡好了傳輸過來的,還是憑空製造出來的?

啤酒是怎麼來的?

作品中並沒有明確交代,但很可能是後者,因為光子甲板也像是用這種方式運作的。那麼,一杯茶的質量大約是250g,其能量價值約為2 . 2 5 X

J 。這大約相當於目前全美國 2 . 5 h的能源消耗總量。如果銀河帝國有70億人口,每人叫了這麼一杯茶的話,所需能量就可以達到太陽在半秒鐘時間釋放的規模!當然,我對行銀河帝國的人口規模估計數顯然偏低。無論如何,這個小小的「複製機」就能顯示出•帝國手裡有大把的能源可以揮霍。如果我們假設整個帝國所有的飲食都是這麼製造出來的,其能量需求就已經超過了幾顆恆星的總和。

用這麼浪費的辦法泡一杯茶,的確是相當愚蠢的做法。沒有任何技術能保持100 %的能效,製造一杯茶所釋放出的冗餘熱量,可能足以融化(或汽化)複製機所在的任何容器。在我看來,多數科幻題材的電視和電影節目都不會老老實實處理這類細節。大致基於菲利普• K•迪克Philip K. Dick作品《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就展示了一個 20世紀40年代視角上激臨崩潰的新世界。但就算那個世界里,也有招募星際殖民志願者的廣告,暗示這個世界並不缺少能源。瀕臨崩潰與能源豐富,兩者並不一定不能共存,但很容易由此引發各種衝突。

銀翼殺手中的城市景觀

6.Ⅲ級文明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Lem Stanislaw寫過一篇諷刺性短篇小說,聚焦於已經達到可能世界最高發展階段(HPLD )層次的外星人。他們基本上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沒事就創造個方形行星這樣的奇迹出來玩玩,如此等等。他們向來訪者解釋說:他們什麼都不幹,是因為幹什麼都意味著退步。我也覺得,人們很難寫出第Ⅲ級文明背景下的科幻小說,因為到了那個級別,連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的說法都顯得過於溫柔了。或許應該說:「一切真正先進的技術都像是神跡。」這樣更為準確。在篇文章中,我始終試圖從現有的真正知識出發,按照已知物理規律構想未來的世界。任何一種達到卡爾達肖夫分級第Ⅲ級標準的文明,擁有了駕馭整個星系能力的那一種,其歷史悠久程度肯定遠遠超過了我們人類。如果我們相信光速是終極速度,那麼要擴張到整個星系,勢必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即便我們相信超光速旅行的現實性,可能還是需要這麼漫長的時間。這樣的文明還必須擁有一份遠見和明確無疑的目標,遠遠超過我們現今時代的人類所能達到的程度。這是因為,只有以整個社會的存續作為最高使命,才有可能實現這樣高的社會發展水平。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如果不需要載人,任何形式的太空旅行難度都會降低很多:將人類送往其他星球的代價極為高昂,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而且非常之危險。與此同時,這又是確保人類長期存續唯一可能的辦法。這裡的長期,指的是數百萬年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