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錢都砸給明星,綜藝還能好嗎?

【聚光燈】

關於明星「天價」電視劇片酬的討論尚未結束,與之相似的綜藝明星「天價」片酬再度引發爭議。從價碼上來看,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實際上,大熱IP和一線明星並不能決定一檔節目必然成功。將太多資源精力投注於明星爭奪和版權爭奪泥潭,行業本身將陷入惡性競爭的怪誕局面。

綜藝高價邀請明星也難逃同質化

這兩年堅持看綜藝節目的觀眾,很可能出現的狀況是:記不起是哪一檔節目,倒是對幾個蹦蹦跳跳的明星很熟悉;然而儘管對活躍在各類綜藝節目的明星們特熟悉,卻始終想不起來他們演繹過什麼作品。

很難想象,在過去短短兩年之內,電視熒屏上的綜藝節目數量竟然已經從215檔井噴至600多檔。但比大量同質化節目更令人尷尬的是,大規模的綜藝明星同質化,以及與之并行不悖的綜藝明星片酬激增。

關於明星「天價」電視劇片酬的討論尚未結束,與之相似的綜藝明星「天價」片酬再度引發爭議。從價碼上來看,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超一線明星拍一季綜藝的價格就是一部電視劇的價格。

而相比於電視劇的幾個月的拍攝周期來說,一季綜藝節目的拍攝不會超過三十天,這恐怕足以解釋很多綜藝明星雖然未曾見有什麼影視作品,但各大綜藝節目卻頻頻現身的原因了。

可想而知,一檔綜藝節目的成本絕大多數都砸給了明星(還有一大部分支出是海外版權購買),留給節目製作的預算連零頭都算不上。

遺憾的是,大規模砸錢帶來的並非是百分之百成功,得明星者得收視率也並不奏效。比如,范冰冰天價加盟《挑戰者聯盟》連續兩季收視率都不算好。同樣命運的還有芒果台重金請了32位大小明星的《全員加速中》,似乎連名字都不是很熟。不勝枚舉的例子反覆印證的道理是:一檔綜藝節目請來的明星的咖位大小並不和節目收視率成正比,用來忽悠投資方和上級的收視率數據主要靠買。

然而,製作方似乎也很絕望。節目類型同質化背景下,搶佔明星最終成為唯一的戰場,在各大節目組廝殺之下,綜藝明星的片酬水漲船高也符合價格規律,這和同樣備受批評的國產影視業如出一轍,而且二者相互推動片酬上漲。

簡單來說,粗製濫造影視劇中的同一撥人,很可能脫了戲服后在綜藝節目里開一個同電視劇差不多的片酬,展開雙向營銷,不斷推高價碼,循環往複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給節目組算一筆賬,明星拿走總成本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與此同時,決定著節目策劃、拍攝、剪輯、後期等一系列製作層面的預算被一再擠壓。而即使是明星拿走大頭后所剩無幾的投資,還要由外包的節目製作公司和電視台再分。

綜藝的核心競爭力不是IP、明星的堆砌

作為綜藝節目的重要元素,明星的參與本無可厚非,但有了大熱的IP並不能決定一檔節目必然成功,一線明星也無法保證收視率的節節攀升。將太多資源精力投注於明星爭奪和版權爭奪泥潭,行業本身將陷入惡性競爭的怪誕局面。

不同於製造業,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在於——生產的是「意義」。在今天的綜藝舞台上,缺乏有機整合,僅僅靠IP、明星、場面的堆砌顯然無法實現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年,繼《詩詞大會》以來,文化類綜藝逆勢獲得成功也證明了,一檔綜藝節目的火爆一定與其對意義生產層面的把控能力息息相關。同理,剛剛開播的《明星大偵探》和始終人氣頗高的《奇葩說》等節目,也因為其在內容上「不只是令人發笑」且頗具思辨性而獲得成功。

娛樂業經濟大熱背景之下,資本潮流蜂擁入場,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然而,資本逐利性最終給行業帶來的卻是飲鴆止渴式的廝殺。儘管現在看來娛樂業經濟熱錢涌動,卻始終鮮見令人難忘的文化產品。

從去年一直熱炒的「內容創業」到今年流行起來的「頭部創新」,不差錢也不差人的娛樂產業中,最缺乏的恰恰是對於文化產業中意義生產的思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