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那些暴躁的父母,會撫養出怎樣的孩子

朋友轉發一個視頻給我,就是前陣子流傳甚廣的,一位母親在杭州蕭山街頭腳踩親生女兒的事。

平生最看不得孩子和小動物受虐,看了心好難受,和朋友說,「像這樣的情況,在外國肯定會被剝奪撫養權了。」

朋友替這位媽媽辯解,「她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給孩子買烤腸,她還是愛女兒的啊,你相信嗎?」

「我相信。」

「你知道她打了自己的孩子,其實心裡比誰都難受嗎?」

「我知道。」

「你明白一個單親媽媽撫養一個小孩有多難嗎,情緒崩潰也是在所難免的,大家都不是聖人。」

「我明白。」

真的,我相信,我懂。

看完後續的報道,我已經知道這是一個幾乎將路走絕的女人。

離婚了,黃某前夫每個月給孩子600元的撫養費,倔強的她又和父親吵翻了,帶著孩子背井離鄉,孤立無援。

她懷揣最後十幾塊錢,到蕭山勞務市場找工作,她能吃苦,可帶著孩子沒人願意錄用她。女兒餓得直叫,她從最後的一點錢里拿出2元錢給女兒買了根烤香腸,女兒咬了一口不知道太燙還是不好吃,一下子吐出來了。

她情緒突然崩潰了,這一路的千辛萬苦都湧上心頭,她大聲罵起女兒來,把女兒推倒在地,女兒哭起來,路人來安慰,她更火了,推開路人,一腳踩向自己的女兒……

世人只看了這殘酷的一面,卻不知道那是一根琴弦在崩斷後的凄愴迴音。

而在沒斷之間,它也曾經彈奏出最溫柔最動人的母愛之音——在兩個人最餓的時候,她會把僅有的半個饅頭給了女兒,自己肚子里灌滿白開水。

我絕對相信這位媽媽是愛自己女兒的,如果在大難來臨之際,我毫不懷疑她會撲上去,替自己的孩子擋子彈,或者以命相博,換女兒活下去。

但,也是這樣的媽媽,好多這樣的媽媽,卻難以抵得住和平時代似水流年中的瑣碎,無法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生活所帶來的無處宣洩的怒火和不滿都要發泄在弱小的孩子頭上。

黃某說,每次打完孩子都會後悔,後悔得恨不能把自己的手都剁掉。悔是真的,不能自控也是真的,這與男人家暴后,自己扇自己嘴巴子,下跪求饒沒什麼不同。

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人,就像心頭長燃著一團小火苗,他們崩潰點可能來自於方方面面,經濟問題、家庭矛盾、生活困難,一切不如意累積下來,都能引發無理性的失控。

很多父母因為生活艱難,撫養孩子不容易,所以總是遷怒於孩子,「要不是為了你云云」常年掛在嘴上。

他們喜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講道理多麻煩,溫柔更是沒心情,還是呵斥、責備、打罵最簡單,更有效。

但越是這樣的父母,越容易養出很麻煩的小孩。

他們的小孩,可以簡單分成兩類,一類是特別暴躁,一類是特別蠢笨。

暴躁的,看起來會和父母一個模子中刻出來的一樣,脾氣擰,什麼都是反著來,到了睡覺的時間不睡覺,偏要喝奶,拿了奶來,又說要玩遊戲。整天大吼大叫,沒耐心,關注力不集中。走出家門,也是踢小狗,打小朋友,鬼憎神厭,稍微沒注意,就會闖禍。

蠢笨的,完全沒有自信,懦弱內向,做事畏首畏尾,父母一聲咳嗽,嚇得渾身直哆嗦。壞毛病多,怎麼罵都改不掉,好似完全沒有自尊,臉皮厚得像城牆。不會察言觀色,不懂人情世故,完全被管傻了,做什麼事都要父母安排,父母不管,就不知道怎麼辦都好。

所以,養了這種小孩的父母就會變得越發的辛苦和委屈,就像黃某,她的小女兒看起來已經是十分倔強的樣子。如果當媽的不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快她就會發現,打罵對孩子也不再有效了。女兒會學會頂嘴、反抗、質疑,最後,極端的還會離家出走,投奔她覺得能給她提供溫暖的地方去。

最後,做媽媽的那些犧牲和付出,全都是浪費了。

人的家庭觀念里,有一種非常喜歡和稀泥的習慣,孩子長期遭受父母打罵,他們卻說,「你看你媽對你多好,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帶大,打你兩下罵你兩句怎麼了,不能記仇,否則就是不孝。」

好似只要動機是好的,一切就應該被原諒,被理解,甚至被感激。

但孩子並不關心動機,他們也無法理解動機,只能直觀的感受到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父母的傷害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不過對於尚不夠成熟的孩子來說,兩者沒有不同。

打就是疼痛,罵就是羞辱,愛就是溫柔,保護就是安全。

你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孩子比土地還要誠實。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不同的人?

在源頭上來講,是我們生命早期父母對我們不同的態度,決定了我們不同的情感經歷,進而又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徵,最後指導我們走向不同的人生路程。

有時候,童年的經歷很容易被遺忘,但成年後,很多人才明白,我們終其一生所做的,不過就是一次次在彌補自己所失去的,一次次在為童年遭受的傷害而付出代價。

未曾被善待過的灰暗與壓抑,最終都在生命里安營紮寨,開花結果,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將它們消滅和驅逐。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所有以不良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都在不自覺地對自己做惡。」

是的,耐心不足,溫柔短缺的父母,會締造出生命中多荊棘和灰暗的孩子。他們在教養方式上的失誤,透過孩子的生命傳遞過來,最終還是對自己施惡。

美國心理學家內森·塞恩伯格和一組心理學家,歷經30年的研究,從大量成年人的生活經歷中採取回溯性和預測性的方法,最後得出一套十分具有實效的心理學成果——

父母的哪些表現可以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1. 父母的鎮定、善於反省、專註——把孩子當人看待;

2. 父母兩情相悅,感情深厚甚於彼此愛慕;

3. 母親溫柔、慈愛。熱情並富有同情心——或者說她能夠感受孩子的感受;

4. 父母為孩子積極的能力感到驕傲;

5. 父母為孩子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感到愉悅;

6. 父母強調紀律而非懲罰,父母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們會追隨父母生活的腳步;

7. 至少在最早的幾年,父母應該密切關注並且參與孩子的生活。

要想讓孩子保持心理健康,變成自己所渴望的「別人家孩子」,每個做父母的先要檢討自己給出的是什麼——

只有熱情才能喚醒熱情,溫柔才能共振溫柔,拋棄壓抑、質疑、強迫、批判、羞辱、打罵,給出鼓勵、熱情、幫助、愉悅、共情、分享、關注。

— end —

我 在 蘇 州 看 電 視

每 天 都 好 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