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正確認識寵愛的價值和意義

在有關家庭教育的討論中,「寵愛」一詞多被貼上貶義、負面的標籤,其實這種認識有失偏頗。早先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訓,近有「千萬不要把小孩子寵壞了」的告誡。只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小孩子生來就是讓人寵愛的!永遠不要怕寵孩子,關鍵在於家長是不是真的會寵孩子。所以,怕把孩子寵壞了,主要是家長錯把「寵愛」等同於「溺愛」了。

如果家長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學會寵孩子。只要「寵愛有道」,就不必擔心把孩子「寵壞」。我們總是儘力地寵愛自己,甚至寵愛動物,為什麼不能寵愛弱小、純凈、天真、可愛的孩子呢?小孩子就如一張可畫可改的白紙,家長只要認真地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會聽家長的。

如果家長一直深深地寵愛著孩子,自己也會被孩子深深喜愛和信賴。得到孩子喜愛和信賴的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孩子更會言聽計從。這就需要家長儘可能地呵護、疼愛、撫慰孩子;儘可能地滿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儘可能地少批評或者不批評孩子,即使必須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緊跟著表揚幾句;儘可能避免打罵孩子,對於那些「氣急」「盛怒」之下的行為,事後要向孩子道歉和解釋。

寵愛孩子的關鍵在於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走進孩子心靈,真正地理解孩子。許多家長總是俯視孩子,習慣以成人的視角看待孩子的問題,以成人的標準評價孩子的行為,使愛和教育嚴重錯位。

只有當家長蹲下來,將自己的心置換到孩子的內心時,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對孩子做出的「荒誕」行為自然不會大驚小怪,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自然也就能夠寬容理解了,寵愛也便自然產生了。由此不難發現,對孩子的寵愛教育,不是一種過於感性的簡單溺愛教育,而是基於理解以後的理性選擇。

每個孩子,甚至每個成人,骨子裡都是渴望被「愛」和「關注」的。特別是在眾人面前,孩子更渴望成為「關注」的中心。實際中,孩子求得關注的願望,常常被當作「無理取鬧」和「惹是生非」而受到批評。其實,希望得到關注的孩子,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強,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工作崗位上,更會成為不斷進取的人,因為他們總想以此保證自己處於時刻被關注的位置。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一個孩子是否成為關注的中心,而在於家長和社會如何對待這個中心,在於如何將孩子求得關注的慾望加以正確引導。

作為家長不僅要理解孩子渴望成為被寵愛的「中心」,更應該理解孩子缺少「標準」。

家長積累了多年的成長經驗,「度」的概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做到什麼分寸。比如同孩子開玩笑時,知道怎樣做才不會過火,不會傷害孩子。但是年幼的孩子還沒有生活經驗,還未形成「度」的概念。所以,孩子的許多玩笑行為,往往被家長視之為「胡鬧」。如果家長不是理解孩子頭腦中缺乏「度」的概念這個問題,而是將孩子的玩笑當成惡作劇,甚至當成「破壞」來批評和懲罰,就會傷害孩子的情感。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創新精神的原動力。家長只有「寵愛」孩子,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進而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小孩子總喜歡舞弄棍棒、搞破壞性實驗,由此經常惹怒家長。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對陌生世界的一種探索與嘗試,只不過他們頭腦中尚沒有輕重、距離這些微妙的概念而已,所以,損壞物品並不是他們的本意,一切皆源於好奇。

當然,孩子「損壞物品」的行為是不當的,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用「寵愛」的胸懷,平心靜氣地跟他們講道理。但孩子總歸是孩子,並不是家長跟他把道理講一次就能夠不再「舊錯重犯」,而是在家長講了道理之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候需要家長理解,同樣的道理可以講兩遍、三遍、四遍……大人有時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又怎能苛求孩子一次改好呢?

有人也許會反對說:這不是要把孩子寵慣壞了嗎?對於習慣於強制管束方式的家長來說,「寵愛」孩子可能就是慣壞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從自幼培養民主精神、平等意識、樂觀態度的角度看,這恰恰是孩子所急需的。

用孩子的話講:你可以和我平等地講道理,但不可以居高臨下地命令和強迫我。這也是對孩子進行寵愛教育的核心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看,寵愛就是一種欣賞,一種鼓勵。而在欣賞與鼓勵下長大的孩子,會是自信、不斷追求上進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