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城市求賢,君子擇城: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誰能勝出?

一直以來,一線城市良好的就業機會成為各類人才爭相進入的地區,而二線城市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產業升級及承接產業轉移后,城市競爭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未來,一線城市仍將以保持吸引力為自身的發展策略,其人才吸引格局也從面向全國擴大為面向全世界,二線城市將重點提高城市吸引力,其人才吸引格局從面向全省擴大為面向全省、全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期,一部分處於快速成長型的二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保持、提升城市競爭力,出台了一系列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包括租房補貼、落戶政策、項目資助、人才公寓、一次性獎勵等。在這樣的政策框架下,流動帶來的成本或代價越來越小,而代價越小,則流動性越強。

橄欖枝已經拋出,哪些二線城市的全國人才爭奪戰更容易勝出呢?我們將從政策本身的力度、城市本身與人才淵源、產業發展實力、城市形象氣質等方面進行分析,站在個體的角度考慮城市的選擇問題。

圖:不同階段不同層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格局

吸引力

二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全國層面累積形成了「人才池」。2016年,高校博士、碩士在校生達到198萬人,該年度畢業的博士、碩士為56萬人。此外,據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留學回國人員(以下簡稱「海歸」)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這是增量,存量來看,自高校擴招以來,帶來了高學歷人才畢業生數量的明顯增加,在全國層面累積形成了「人才池」。

圖:2016年國內專科以上在校生數及海外歸國人員數

數據來源: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

圖:全國曆年高校畢業生人數 (萬人)

數據來源:統計局

人才與二線城市處於「曖昧期「。這些人才有一部分集中在一線城市,當中的部分群體並未取得戶籍。這是處於彷徨的一個存量群體。增量來看,未來進入一線城市的人才將受到人口管控的影響,從目前的政策來看,一線城市普遍面臨人口承載的邊界問題,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由於其承載力無法同步跟上,人口增長速度已開始趨緩。因此,隨著一二線城市收入差距的縮小,二線城市性價比的提高,無論是對新增的人才群體還是存量的人才群體都具有明顯的吸引力,我們且稱之為人才與第二梯隊城市的「曖昧期「。根據相關機構發布的《2017年高校畢業生招聘報告》,2017年畢業生簡歷投遞量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廣州、成都、北京、重慶、深圳、鄭州、上海、長沙、杭州、貴陽。除一線城市外,成都、重慶、鄭州均超過上海成為畢業生青睞的城市,人才流向的格局正在改變!

政策

格局漸變,二線城市開始了人才爭奪

近期,二線城市開始密集出台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目前,我們梳理了天津、重慶、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無錫、鄭州、瀋陽、濟南、西安、南昌、廈門、新疆16個省市出台了相應的政策。可以看出,中西部城市對「爭搶」人才更為重視,長沙、西安、成都、重慶等多個城市專門出台相應的政策或計劃引進人才。長沙、西安、新疆更是制定了引進人才的目標,表明引進人才的決心,而從總體實施政策來看,長沙、西安兩市在人才落戶、住房、生活補貼和工作保障等方面也均有相應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而東部城市在近期這一輪政策表現相對力度較少,多數僅調整了戶籍遷移政策,放寬或部分放寬落戶限制。

表:重點城市出台人才引進政策

數據來源:指數研究院綜合整理

綜合評判此次多個二線城市出台的人才引進相關政策來看,我們認為,此輪政策有以下幾個重點:

從戶籍政策來看,長沙、鄭州、成都、天津、無錫等地放開落戶限制,均實現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放鬆力度較大;而武漢、濟南、南京、杭州等地儘管政策也有一定放鬆,但大學部落戶仍需穩定居所、一年社保等條件。

從住房保障來看,為解決引進人才前期住房和生活問題,多數城市採取發放購房、租房和生活等補貼,或提供人才公寓。租房及生活補貼方面,長沙、南京租房補貼力度相對較大,將大學部也納入補貼範疇,其它城市多針對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購房方面,限購城市基本放開碩士及以上人才購房社保限制,同時給予購房補貼,瀋陽則給予高校在校及新畢業生購房更多優惠;人才公寓方面,多個城市提出保障人才公寓用地,其中成都提出符合《成都市急需緊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錄》標準的人才可申請租住由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租住滿5年後可申請按入住時的市場價格購買,在保障人才居住的同時使其享受更多的房產增值紅利。

從就業保障來看,多個城市提出為引進人才在科研資助、創業扶持、工作經費、投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長沙、西安等地更有專門政策獎勵引才薦才。總體來看長沙在這方面力度最大, 除高層次人才外,長沙還創造就業崗位吸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建設200家左右就業見習基地滿足高校畢業生見習需求並給予見習補貼。

從其它配套方面來看,長沙、成都、重慶、新疆等地更積極解決高層次人才的後顧之憂,優化人才配偶就業、子女入學、就醫等服務。

基本面

城市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

政策激勵畢竟是短期的,無法作為城市吸引人才的「長效機制」,那麼,除了短期的政策激勵之外,人才會在什麼樣的長效機制下最有可能與部分二線城市從「曖昧期「走向」穩定期「呢?

第一,感情因素:看歷史淵源。高學歷人才與城市的歷史關係主要體現為畢業於所在城市或省份,或出生於所在城市或省份。這兩者需要結合起來看。例如,吉林省雖然有大量的學生畢業,但本省的聯考生數卻較低,這表明大部分的畢業生均為外地戶籍,如果自身經濟缺乏吸引力,後期仍存在流出的可能。而有些省份,例如江蘇,雖然自身聯考生數屬於中等水平,但每年畢業於江蘇的學生數卻屬於上游水平,再加上本省經濟具備吸引力,後期對外省學生的吸力較強。

從統計結果來看,已出台人才政策的城市中,重慶、成都、杭州、南京、長沙、無錫、南昌等城市在本省(或直轄市)參加聯考學生數、畢業大學生數兩個方面均表現突出,後期在人力資源的儲備上也將更加具有優勢。此外,個別城市,如青島、濟南、鄭州,雖然本省畢業大學生數較少,但參加聯考的學生數卻排名靠前,這些城市在引入本省籍貫人才方面仍有較大的優勢。

表:感情因素與城市-人才歷史關聯性

資料來源:指數研究院綜合整理

表:已出台政策城市與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歷史關聯性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鑒

畢業於該城市或相應省份

高校多的二線城市所在的省份,不管是留人還是引「校友「回來都相對容易。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北京、上海兩座城市高學歷人才數量較多之外,其餘省份如江蘇、湖北、陝西、四川、廣東、山東、湖南、浙江等省均有較龐大的高學歷人才向省內外輸送。因此,從歷史淵源的角度來看,後期在吸引本省流出的人才方面也將更具有優勢。

圖:2015年各省市畢業生數(大學部+碩士+博士,萬人)

數據來源: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

出生於該市或相應省

一般認為,如果不是留在學校所在城市就業,畢業生更傾向於選擇回家鄉所在的大城市就業。因此,我們需要對比下不同省市每年參考聯考的人數,以此來衡量未來畢業生整體迴流的潛力。從統計結果來看,河南、廣東、山東、四川、安徽等省份歷年聯考人數較多,雖然各省市考生被錄取的比例差異較大,但基數是基本的保證(此處的分析我們暫且不考慮錄取率的問題)。我們認為,這些聯考生數較多的省份,後期在就業選擇時選擇家鄉所在省大城市或周邊大城市的數量也較多。

第一梯隊:河南、廣東、山東、四川、安徽。這五個省份每年參加聯考的考生均在50萬人以上。大量的聯考生後期將成為人才的存量,而河南的鄭州等二線城市、廣東的二線城市、山東的濟南及青島等地、四川的成都、安徽的合肥等二線城市都將成為這部分人才存量傾向於選擇的就業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鄭州、成都、合肥三座城市均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內部的其他城市發展相對滯后,這為其集聚人才提供了基礎性條件。

第二梯隊:河北、湖南、貴州。這三個省份每年參加聯考的考生均在40-50萬之間,由於河北受北京影響較大,在當前條件下,河北出去的畢業生選擇北京就業更為有利。湖南的長沙、貴州的貴陽在省域內部均作為中心城市存在,且省域內部其他城市發展相對滯后,畢業生回鄉就業就更容易集中到這些地區。

第三梯隊:江西、山西、湖北、江蘇、廣西、陝西、浙江。第三梯隊的城市江蘇、浙江兩省內部城市發展相對均衡,例如,浙江省內部杭州、寧波均是畢業生青睞之處,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更是聚集了大量的高學歷人才。而江浙在地理上又同屬於長三角。因此,這兩省後期省域之間、省域內部城市之間的人才爭奪戰會非常激烈。而江西、山西、湖北、廣西、陝西五省,省域內部均只有一座經濟體量較大的城市,其餘城市發展相對滯后。畢業生回鄉就業就更容易集中到這些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的聯考生數要超過許多省份,2017年達到了25萬人,重慶對這部分考生後期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

圖:2017年各省市聯考生數(萬人)

數據來源:根據各省市公布的報考人數及相關排行榜綜合整理

第二,經濟因素:看產業集聚、產業實力(後期將是主流)。畢竟物質基礎才能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人才要有好的工作機會,這就涉及到產業問題。城市新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城市間的角力與比拼,背後依託的是經濟與產業實力的博弈。產業發展對城市價值的影響日益凸顯,目前,東部沿海城市已經進入依靠自主創新發展的階段,而中西部中心城市也開始承接產業轉移,城市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有產業才有收入。

從趨勢上看,東部沿海城市主要面臨產業結構升級問題,人才引進也是更好地服務於結構升級。而東部原有的傳統產業也將進行國內城市間的橫向轉移,這種轉移不僅包括向沿海發達城市也包括向中西部中心城市。由產業升級與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的城市對人才需求的擴大使得城市的產業發展有了堅實的人力資本,進一步夯實了產業基礎,而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後期也將迎來更多的產業轉移機會。

從城市基本面來看,天津、重慶、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七座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均已超過萬億,自身的經濟基礎非常堅實,經濟發展後勁足。長沙、無錫國內生產總值已貼近萬億規模,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將有明顯的放大。其餘城市經濟體量相對較小。

圖:已出台人才引進政策城市的經濟基本面(2016年)

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鑒

第三,文化因素:看城市文化、城市定位。城市文化追求井然有序,注重公共管理,強調品牌文化,善治之城方能使人產生歸屬感。例如,杭州給自己的城市註冊了獨立品牌——生活品質之城。可描述杭州的特徵定位語有很多,人間天堂、絲綢之府、女裝之都、茶都等等。同樣地,「古都」是南京最為大眾化的城市定位。這樣的城市,從歷史的輝煌中走來,也將更有可能在未來的角逐中繼續保持輝煌。

選擇

做出正確的選擇

已經從整體、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進入了結構性流動的新時期,這種流動與早期人口在遷移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人力資本適應經濟發展結構的問題。未來的人口流動模式,仍將基於不同階段經濟的發展進程進行變遷。結構性流動已來,新的形勢需要新的思路去引領。

城市: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城市,像企業吸引人才一樣經營城市人力資本,提高城市人力資本存量。未來,城市經濟體量加大的過程中,就業人口也將持續導入,如何為人口導入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使城市的成長擁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支撐成為城市政府應該思考的問題。

個人:當流動成本被慢慢消融降低之後,剩下的就是個人的選擇問題了。正如《你屬哪座城?》一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流動的社會中,因此我們對於居住在何處有了更多的選擇。然而,越是高度流動的社會,流動帶來的成本或代價就應該越小。可喜的是,我們正在向著這個方向前進,個體在城市之間的流動有了更寬廣的空間。

企業:那些對人才有吸引力的城市,同樣也是資金青睞的所在,要站在人的角度上考慮城市的吸引力問題,才能看得精準。未來第二梯隊城市將進入角逐一線城市的時期,在資源總量有限的前提下,部分城市由於成長能力較強,將在角逐過程中分得更多的人力資源。企業應從中長期的視角來考慮未來的城市布局,把握城市政府的人口導向,站在人的角度上考慮城市的選擇問題。從具體的城市來看,例如,長沙、鄭州、成都、無錫等地放開落戶限制,均實現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放鬆力度較大;長沙、南京租房補貼力度較大;此外,長沙還創造就業崗位吸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這部分城市政策力度大,且自身產業實力較強,在與人才的歷史關聯方面又較為緊密。特別是以長沙為樣本的二線城市其後期的人才吸引潛力非常明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