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二十二》:歷史課本之外,還有些我們不該忘的

我們讀歷史課本時,經常會讀到這樣的段落:某年某月某日,某戰爭勝利,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比如剛剛過去的8月15日,1945年的這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然後呢?然後就開啟下一章了,這場戰爭徹底告一段落了。

這並不是課本的問題,實際上,各國的教科書都是這樣結論式的寫法,戰爭的勝利就是最終的結果。當然我們都知道,時間的流逝不是這樣一刀切的,戰爭之後,往往人性的悲劇才剛剛開始。正在上映的紀錄片《二十二》,講的就是歷史課本里的Happy ending之後,一系列讓人痛徹心扉的故事。

一、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8」,慰安婦問題始終沒有得到人真正的重視

《二十二》從上映前的「零宣傳」,到成為《戰狼2》后影院另一爆款,排片比從1%到10%只用了兩三天時間,其口碑的傳播效應可謂炸裂。這部講述慰安婦的紀錄片,很可能將打破一系列影史上有關紀錄片的票房紀錄。

而關於本片,有兩個很大的爭議:1. 這電影拍的好嗎? 2. 這片子為什麼要拿出來賣錢?前一個爭議可能還有辯論的餘地,而後一個爭議,則體現了國人一直以來的對慰安婦問題的漠視和思想上的守舊、無知。

為什麼說「《二十二》拍的好嗎?」是個可辯論的問題?人家在豆瓣上已經高達9.1分,遠遠拋開絕大多數影視作品了,單日票房已經逼近《戰狼2》,並且上座率遙遙領先,還能不是好電影?

因為這個片子的幕後團隊實在有點「草台」,成片的精良程度也稍微差點意思。本片導演郭柯是個80后,沒學過導演,是演員出身。而且也不是中戲、北電這種特別科班的出身,而是語焉不詳的四川省藝校表演系和香港「巨采」藝員培訓班畢業。過去十幾年來基本是以劇組工作人員、電視劇副導演等身份出現。除了慰安婦題材紀錄片外,唯一的導演經歷是在2008年拍過一部基本沒人看過的短片。

從成片的精良度來說,《二十二》也略顯單薄了點,全片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鏡頭對著老人,靜靜地聽老人說話。與我們熟悉的一些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如《舌尖上的》相比,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更像訪談集。從技術上看,《二十二》的製作水準真的只能說,是比較一般的。

導演和韋紹蘭老人交流

是的,就像你猜到的,我該說但是了。

但是,這真的是一部扎心的電影,相信每個看過影片的人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心靈震撼。而拍攝上的那些不足之處,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為之,因為缺錢。

從2012年左右,郭柯及其團隊就在拍攝慰安婦題材。據統計,在抗日戰爭時期被脅迫從事慰安的女性一共有20萬名,2012年還健在的抗日時期慰安婦一共有32位,所以他在2013年完成的紀錄短片定名為《三十二》。但其實,這個名字有點標題黨了,因為全片只出現了一個人,來自廣西的慰安婦韋紹蘭。全片都是她一個人的講述,以及她的日常生活。懂行的一看就知道,這種拍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省錢。就找一個人,就一台機器,對著老太太拍,她說啥就記錄啥,她買菜洗衣做飯,她隨口聊天,都記錄下來,回去再剪。成本低的情況下,這種不出屋的拍法是最省錢的。

《三十二》這部紀錄片2012年拍攝,2013年製作完成,國內外得了一圈獎,但沒法在國內院線上映。後來在2014年,本片在美國小範圍上映了。再然後,導演郭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盜自己的版,親自把片子上傳到B站。

《三十二》的豆瓣主頁,上映地點一欄,有些尷尬:美國

再之後,他又自籌+眾籌資金,拍了一部記錄長片,就是如今我們看到的《二十二》。顧名思義,他拍這部長片時,還健在的抗日時期慰安婦還剩下22位。片子的待遇跟前作《三十二》差不多,也是拍完了得獎,然後上映不了。從2015年在釜山電影節亮相,到2017年8月14日在國內上映,又過去了兩年。此時,那22位健在的慰安婦,只剩下了8個。

本來應該剩9個的。本片上映之前兩天,8月12日,來自海南的黃有良老人去世,她也是2001年參與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中,最後一位健在的。她去世后,參與那次起訴的所有24位慰安婦原告,已經全部去世了。

《二十二》的豆瓣主頁,可見本片2015年即完成,兩年後才上映,導致「22」變成了「8」

現在回到本部分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有關「這片子要不要拿出來賣錢」的爭論,是守舊和無知的?因為必須要賣錢,不僅要賣,還要大賣而特賣,把票房所得分給這些慰安婦老人(這也是導演郭柯的想法),這樣才對得起這段歷史和這些人。一些人還殘存著慰安婦「丟人」、「臟」、「不要臉」的意識,覺得這樣的片子不該在公眾平台放映,也不該賣票收費,這種落後思想無異於給這些老人又一次的傷害。

其實,這種傷害自從1945年抗戰結束,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停歇。不然,怎麼直到這些老人都快全部去世了,還是只有一個「草台班子」,拿著自己籌來的可憐的經費,來記錄這些影像呢?

二、對戰爭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歐洲可能比我們更過分

在短片《三十二》中,韋紹蘭老人講了她和兒子羅善學的故事。她1944年11月被日本兵抓去了慰安所,經過了三個月暗無天日的生活后逃了出來。1945年農曆7月13日,兒子降生,取名羅善學。一算日子,肯定不是老羅家的仔。從此,這個姓羅的孩子一輩子生活在「日本仔」、「鬼子仔」的陰影之中。父親對他也是冷眼相待,小時候生了眼疾,家裡也沒出錢醫治,造成了終生的殘疾。

筆者好奇查了一下,1945年農曆7月13日,是陽曆的8月20日,抗戰勝利不到一個星期,正是舉國歡慶的日子。所有歷史課本里,抗日戰爭這一章都結束於此,但是這幕人間慘劇,才剛剛上映。在那個全民嫌棄慰安婦,仇視日本人的環境里,他們是怎麼熬過這幾十年的,可想而知。

有關他們母子的故事,騰訊新聞做過跟蹤報道,感興趣可以點擊下邊的視頻觀看

對戰爭中受傷害的女人,在戰後進行二次傷害,這不是人的特例,歐洲人也干過,而且比我們還要過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都有過戰後拿女人撒氣的醜惡歷史。

眾所周知,法國在二戰中被德國人欺負得不輕,國土長時間被德國佔領著,自然,也有一些法國女人或主動或被動,成為了德國士兵的女人。戰後,德國人戰敗撤軍,恢復了元氣的法國男人們,開始拿女人出氣,用他們的話說,是懲治那些「跟德國人睡覺的『法奸』」。

他們給「法奸」們剃光頭——

遊街示眾——

特意讓他們抱著跟德國人生的「德國仔」遊街——

臉上塗上油漆遊街——

之所以選擇給女人們剃光頭,也是「學習」德國。在二戰時,德國男人也把那些與猶太人「通姦」的德國女人剃了光頭。在他們看來,他們也是獲得了與猶太人鬥爭的偉大勝利,用剃頭來表達勝利的喜悅。

戰時,男人被打得東奔西走,女人用身體委曲求全;戰後,男人和「乾淨女人」一起以身體之名羞辱「臟女人」,宣洩戰時淤積的憤懣。這可能是古今中外都難逃的一個人倫悲劇。

三、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這種叫好叫座的反思之作,我們還太少

面對這樣的人倫悲劇,歐美人稍微好一點的地方在於,他們會時不時地反思一下,而且會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法去反思。

提起義大利影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恐怕絕大多數人第一個想起的都是她——莫尼卡·貝魯奇。這名至今仍活躍於世界影壇的女演員,是少有的舉世公認的性感女神。無論男女,喜不喜歡她,都會承認她真是一個罕見的尤物。《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導演有意展現了她的美貌與風情,尺度頗大,以至於我們敬愛的百度搜索,至今一搜這部影片,出現的相關搜索都是這樣的——

圖片顯示不清晰,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下

然而,我必須要說,披著香艷外衣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戰!片!

拋卻串場人物「我」,從女主角瑪蓮娜的視角梳理一下本片的情節,就能很明顯感受到其反戰的意涵:

影片一開始,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戰,瑪蓮娜出現在小鎮上,衣著光鮮,風情萬種。立刻,她吸引了所有男人的注意。

隨後,消息傳來,她老公戰死了,她成了寡婦。

於是,所有男人都向她來獻殷勤,儘管她不理睬,但有關她的謠言依然惹怒了鎮上所有女人。

她在小鎮漸漸混不下去,所有女人都敵視她,他找不到工作,最後只能幹起皮肉生意。

戰爭結束,鎮上的女人們以正義的名義,瘋狂虐待瑪蓮娜,男人們都看著,沒人敢阻攔。

瑪蓮娜離開了小鎮,之後,她「死去」的丈夫回到了小鎮,在「我」的幫助下尋回了妻子。瑪蓮娜回來了,老態盡顯,衣著樸素。小鎮的男男女女重新接納了她,她也與大家冰釋前嫌,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一部完美展示戰後人性慘劇的影片,被很巧妙地包裹在了一個俗的外套下,有點《紅樓夢》的意思: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二戰,流言家看見風流秘事。

電影畢竟是要在影院里賣票的,總要有個把人吸引進來的幌子,有個讓大多數人感興趣的「面子」,在此基礎上,有沒有能在思想上藝術上文化價值上立得住的「裡子」,那就是編導的本事了。按照《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標準,我們的影片大多處在要麼有面子沒裡子,要麼有裡子沒面子,要麼裡子面子全糊成一團的階段。

結語:

《二十二》在上映后,票房連連攀升,口碑節節叫好,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一段歷史,這是件大好事,我們也很願意鼓勵大家去看這部電影。只是這樣叫好又叫座的題材,怎麼之前這麼多年一直沒人願意碰?一部2015年就拍好的電影,為什麼放了兩年,等當事人都去世一多半的時候才得以上映?在慣常的勝利史學之外,還有哪些我們忽視的人間悲劇?這都是我們需要多想想的問題。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此新聞來源於騰訊新聞app要聞頻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