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每一個愛咬指甲的孩子,都是善良的小天使

寶寶愛吮吸自己的小手、小腳,等牙齒長出來后,可不得了,咬起自己的指甲來了。瞧著寶寶光禿禿的手指頭,真是欲哭無淚。爸媽可知,這是小小的寶寶在釋放自己的焦慮,訓斥、阻止絕對不是第一選擇!愛和理解才是。

咬指甲的來頭

咬指甲,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指反覆出現的自主/不自主啃咬手指甲的行為(如果咬得到,腳趾甲也算)。3~6歲的寶寶最常見,隨著長大,該行為大多會自行消失,只有少數會持續到成人。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咬指甲是孩子口欲期的一種延續。口欲期,即指孩子1.5歲前的這段時期,此時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通過吮吸、撕咬,孩子能夠獲得快樂,以及探索自己眼前的世界。如果爸媽嫌臟,過分限制口欲期的探索,可能會造成緩滯發展,長大后更容易出現吃手、咬指甲的情況。

回想身邊,是不是有那麼一兩個至今都愛啃啃指甲的人,即使他的指甲已經短到了讓你看著都感到心裡發毛的程度,但他好像不以為然,工作思考時,和人交流感到尷尬時,他都樂意通過啃啃自己殘存的指甲釋放壓力。實際上,這種原始的動機,也正是孩子愛咬指甲的真正原因。

咬指甲=釋放焦慮

咬指甲,是孩子內在焦慮的一種呈現方式。大人緊張的時候,也會有拉扯衣角、抖腿等等不經意的小動作。孩子通常還沒有學會釋放焦慮,他不會用更恰當的方式把焦慮表現出來,因此很可能無意識地去咬自己的指甲。這可以稱得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

孩子執著於啃咬自己的指甲,不是說他不明白這樣做不好,也不是這樣做一點也不疼,而是他咬的過程中,釋放了焦慮,獲得的舒服遠遠超過疼痛。

所以,單純的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從長遠看,甚至是有害的。儘管在表面上阻止了咬指甲的行為,但孩子內心深處的焦慮並沒有消除,長期累積還容易「大爆發」。

給爸媽支個招

1.生活建議

咬指甲這一行為,在精神疾病領域可以被歸類為「強迫及相關障礙」。父母要明確這是一種病症,採取打罵或懲罰只會適得其反。

父母應積極尋找孩子緊張和焦慮的原因,設法避免。同時改善孩子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要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表皮損傷。

2.心理治療

行為限制:對於較年幼的寶寶,當他開始咬指甲了,爸媽要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拿出來,並微笑或善意地誇獎,也可以拿一件寶寶喜歡的玩具,來分散他的注意力。

正面引導: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則要認真講道理給他聽。告訴他咬指甲也許是因為他有些焦慮,以及指甲被咬掉后對健康產生的危害,同時告訴他,只要積極糾正,肯定可以克服。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或培養一項運動愛好,發揮自己的潛能。

延伸閱讀

事物均有兩面性,孩子咬指甲的問題,對爸媽來說,也許代表著一些好的發現

它提醒爸媽:我的孩子也許遇到一些問題了,這些問題我沒有注意到,現在我得抓緊時間多了解他,幫他度過困難了。也許是在學校遇到了不公的待遇,也許是爸媽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傷害,也許是孩子太過內向壓抑……

通常,一個願意用咬指甲來釋放焦慮的孩子,都是善良、寬厚、又堅忍的。他不願意大呼小叫,不願意動手打人(當然,排除一動手就會被嚴厲制止的情況),可他內心又天生很敏感,他所承受的壓力看起來比其他孩子的要多。

同時,爸媽不妨教教孩子,怎樣表達自己,怎樣合理釋放情緒。這樣做的前提就是,爸媽要學會傾聽孩子的不同意見,真正進入孩子的視角,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此外,爸媽對於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掌控,然後示範合理的宣洩方式:與孩子認真溝通,或者生氣極了跺跺腳、大哭一場。讓孩子學會表達,一生受益。

瞥了一眼指甲的小編

陪老媽看電視,有一個心理節目的專家說:經常咬指甲是一種心理疾病。老媽作為啰嗦界的鼻祖,立馬開始了:「你快好好看看,沒事就咬你的指甲,怎麼回事啊,臟不臟啊blablabla……」

接著專家就說:「這是一種缺少母愛的表現!」

然後……老媽終於不啰嗦了!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