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觀察 | 看電影看不到「彩蛋」真的都賴影院嗎?

春節檔影片彩蛋被掐暴露影院管理亂象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檔,四部國產電影主力的其中三部,都與印度或西遊有關,扎堆題材彰顯出國內主流商業電影原創力的匱乏。但比內容同質化更有意思的是,這幾部電影都曾以「彩蛋」為賣點。

《大鬧天竺》在劇情結束后,連著放了三四個不同內容的彩蛋,包括黃渤自省、幾位主演模仿九十年代春晚的歌唱以及拍攝花絮等;《西遊伏妖篇》片尾字幕滾動完畢,周星馳和徐克兩位大導演,身著影院清潔工的服裝,開始在大銀幕上「清場」……星爺還舉著大喇叭反覆提示:「不是大片,沒有彩蛋!」這一幕被一些觀眾認為是2017春節檔的最大驚喜。

但在許多影院,則不同程度地遭遇彩蛋被掐的情況,一個「影院如何尊重觀眾的觀影權利」的老話題再度得到討論。

「彩蛋」的呈現並非一成不變

若追溯一下「彩蛋」的歷史,其實電影史先驅埃德溫·波特在《火車大劫案》(1903)的最後一個鏡頭中,已經編排了早期的電影彩蛋雛形,當時這個讓死人活過來對著觀眾開槍的鏡頭更多的是一種驚奇的作用,對早期電影觀眾來說,震撼程度大概和《火車進站》(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沒什麼區別。發展到今天,出完字幕之後的活動影像,更多的是承擔了對整部電影情節的補充或對系列影片後續的暗示,或單純只是借題發揮玩玩。

早期電影通常結尾直接上「the end」字樣,所以無法借題發揮。在《義大利任務》(1969)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一個最終的懸念一直作為背景畫面置於片尾字幕之後,直到最終,觀眾也不知道眾人究竟能不能在懸崖上傾斜裝滿金條的車上活下來。這是一種在今天看來非常反傳統(但其實在當年亦然)的彩蛋結構方式。

在享有盛名的漫威系列超級英雄電影中,通常在結尾字幕出到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時會出彩蛋,內容通常與電影有相當隱晦的關係,暗示著下面的系列電影的劇情。往往觀看這類電影等到最後的觀眾都是對這套文化相當熟稔或是相關亞文化的冬粉。而今天大家約定俗成、或者說最期待的還是所有(或部分)字幕結束後繼續出現的劇情,《大鬧天竺》的做法就是一股腦將一二三四全部推出來——縱然這些彩蛋與正片其實沒有太大關係。鑒於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出直白的鬧劇,作為彩蛋出現的場面真正成為了點綴之上的點綴,換個角度看,這也許也是創作者不放心觀眾能否坐下來看完字幕而導致的結果。

在大多數影院里,當正片故事結束,燈就亮了,大多數人就開始收拾零食、摘下3D眼鏡往外走,彩蛋的意義,似乎只是一種愛看不看的娛樂之娛樂,看與不看並不影響觀影體驗。

不管「彩蛋」效果如何,影院應尊重觀影完整

觀看彩蛋是否是當代觀影或迷影文化的一部分?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但其實效果因人而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影院自身在放映上的觀念問題,以場間時間不夠、影院需要打掃為名提前開燈或甚至掐掉字幕,是對觀眾的不尊重,同樣亦是一套完整觀影活動的違約。理論上說,哪怕是最後的技術合格證兩秒鐘,也是合理的觀影時間,不可以掐掉。

在這個前提下,國內觀眾是否能夠意識到觀看彩蛋的意義呢?自然是取決於觀眾對影片本身定位的判斷。當看電影是情侶約會或消磨時間的附屬品的時候,彩蛋有沒有、精彩不精彩、放映與否,就都不重要了。

目前的電影彩蛋文化似乎依舊停留在對諸如漫威等特定「品牌」的電影的彩蛋觀賞慣性下,具有某種程度的小眾意味,對單純當作約會消遣(這也是為何目下影院觀眾年齡層次如此單一的原因)的觀眾而言,不存在看不看的問題,彩蛋甚至是一個累贅,除了為觀后談話製造話題之外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如何提升院線電影品質,如何積極傳播關於電影本體、電影文化的意識與信息,如何真正塑造一種對藝術欣賞本身的敬重,才是最值得去思考與行踐的事情。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速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