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人打開清明節的方式,原來是這樣... | 漲知識

東欄梨花

在二十四節氣里,清明大約是有那麼一種獨特的氣質:傳統的,民間的,雖說是節日,卻不大熱烈,帶著淡淡的哀傷和愁思。

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作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民俗節日,清明節的過法和活動,古今各異。今年的清明節即將過去,我們不妨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度過清明節的。

清明上河盛世去古人怎麼過清明?

作為節日和節氣的清明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到唐朝成為官方節日,宋朝極盛,元朝多從本俗,明朝把清明列為「時享」,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著清明祭掃、懷遠追祖的傳統。

清明一開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古代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祭奠親人掃墓,還有放風箏踏青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1、祭祖掃墓念先人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自古以來,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扶老攜幼來到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親人墓前,然後焚化紙錢進行祭拜,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古時,清明祭祀的參與者不僅有平頭百姓,還有君王大臣,大家都要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于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情景。

而高翥《清明》一詩,對哀思逝者悲痛心情描繪則最為凄惻,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2、踏青郊遊賞春光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雖然清明是一個追思先人的傳統節日,但其民俗文化內涵並非只此一項。隨著時代更替,在宋朝時,清明飲酒開始與郊遊相關。那時,每至清明,人們常常借掃墓之機,攜帶酒食春遊,名曰「踏青」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遊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遊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

據宋代周密《乾淳歲時記》記載,那時「南北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猶多……婦人淡妝素衣,提攜兒女,酒壺餚壘」,在開封城外郊區,更是「四野如市」,人們群聚在樹下或園亭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在美酒佳肴的滋潤下,盡情遊玩,是頗富情趣的。

唐代詩人杜甫《寒食》詩有「田父皆要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之句。不違,即不避,無忌諱;鬧不違,意為無拘無束地嬉戲打鬧。正如詩中所說,這天鄉間父老都要參與這「鬧不違」活動,就連雞犬也樂而忘歸。

3)風箏鞦韆花樣足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古代的足球遊戲,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這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古時候,人們還有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放風箏為民間傳統遊戲。大都在春風和煦的二、三月里,清明正好是春光明媚的時候,在空氣清新的田野上奔跑著放飛風箏,可以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

打鞦韆(盪鞦韆)是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的,它的歷史很古老。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製成,後來逐步發展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唐代打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唐代,人們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和朋友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祭奠先人、踏青掃墓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即將過去,願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代代接力傳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