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或China是怎麼來的?

我:

嚴實:我做的一個各語言對「中國」/「漢語」的稱呼。按詞源標的顏色。如果兩詞明顯同源就只標「中國」一詞。歡迎指正、補充

蘇三: 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總結? 其他人?

石旭昊:

以色列那裡你標註了Khina?

舊約寫成Sin, 公元初也寫成Sin,

嚴實博士:

這個是我錯了,我寫成 Yiddish 語的了。希伯來語確實是 Sin

舊約裡面就有「中國」這個詞了?

規律主要是看文化圈。以文化傳播和語音發展規律來說,China 系我覺得最早是在印度-伊朗語,很早就有 Kina 和 Cina 兩系,Cina 是梵文的,波斯文也是這個。泰國應該是繼承自巴利文。阿拉伯文的 ṣ 原本讀 /ts/,可能也是波斯或梵文的來源,但後來成了 /sˁ/ 的音。然後拉丁文的 Sina 和希伯來文的 Sin 可能是借音自阿拉伯文。然後歐洲早期應該都是 /kina/ 一系的,到晚期拉丁文 ki 變成了 /tʃ/ 音,西歐都是這樣,但東歐都還是 /k/ /x/ 一系的。

「契丹」應該是蒙古到突厥到俄羅斯,俄羅斯周邊的都是受俄國影響了。

像英語和德語雖然拼法一樣的都是 China,但從發音的感覺上,英語的來自古法語來自晚期拉丁語的 ki > /tʃ/,而德語來自東歐的 /k/ > /x/ > /ç/

拉丁語的 china 從拼寫來看比較像希臘借詞。

但現代希臘語不是 Χινη 而是 Κίνα,也許是後來又被北邊的來源洗過。總歸這種國名的詞不會像基礎詞那麼穩定。

蘇三(我):

我把他們分為兩大類,契丹與非契丹

很明顯,從時空角度分析:契丹晚,china早(而在非契丹里,china也晚其實)。

契丹,是蒙古草原自大遼開始到蒙古國帶來的影響。而CHINA體系則更古老,並且與南部沿海的國際商貿 絲綢之路 可能有關,並且參與者複雜,但與印歐人關係密切(可以聯想我的邏輯之下的希伯來人 腓尼基人等西亞商業民族)。

是一群以西亞為核心的國際商隊,將CHINA這一稱呼傳播到東西兩個世界。

這個China起源 也可以分為幾個緣由,比如瓷器,比如西奈,比如迦南,比如秦

嚴實博士:

瓷器太晚了,而且在各種語言的稱呼也很不統一,英語只能是瓷器來源於中國,而不是反過來。

我:

這四個裡面應該有一個為真。但目前不好判斷。瓷器作為商業確實晚,我甚至覺得秦也不夠早。那麼只剩餘俺的推測了: 《舊約》里的西奈Sinai與迦南Cana了,他們可能與其中的希那是異地同源命名。猜想。

嚴實博士:

迦南的音對不上啊

我:

China- Cana 。

其實這個音才更接近

實際上迦南與西奈是一體的。

嚴實博士:

西奈是 سيناء syna',迦南是 كنعان kn`an ,中國是 صين ṣyn ,輔音兩兩不同。一來閃語極重視輔音,二來如果是中國是從西奈來的,是閃語原生詞,相同的詞只能是相同根字母,不同根字母只能說明要麼不同源,要麼至少其中之一是外來的。

我:

你的推理裡面有些邏輯與我肯定不同。但這不表明我一定是正確的

你太拘謹了。歷史不是如此拘謹的。比如徐字,在淮河流域某些地區念 Qu,但教科書里不會說x與q通,甚至與 j 通

但是從實踐里我們知道,這三個音非常近,並且還有s,這才是他們真正可能互換的原因所在

嚴實博士:

這個還是要看。徐中古音是 /z/,北方全濁輔音 /z/ 清化時直接清化時就是 /s/,顎化就是漢語拼音 x。/z/ 作爲濁擦音常會變成 /dz/,清化時送氣變成 /tsʰ/,再顎化就是漢語拼音 q。但爲什麼 許 h 、虛 h 、需 s 這些字就變不成 q 的聲母?因爲不是濁擦音,沒有塞擦化條件。

我:

無論如何,其實在的稱呼里,剩下的就是q、s、ts、tʃ、k等

裡面從q到k,一點困難沒有

嚴實博士:

有音變鏈的,音變只有在特定的語言閒轉移或語言發展中纔會發生,而不會亂跳的。比如閃語裡面 /k/ 能變成 /x/(漢語拼音 h),但變不成 s 或 ṣ。/ki/ 到 /tʃi/ 雖然是常見音變,但閃語裏沒有,原始印度-伊朗語有一次,晚期拉丁語有過一次。

我:

倒是可以用你這樣的嚴格的可以試錯出一條『時空通道"

通道窄了 反而好辦了

另外,china 本身確實也有可能是一種後來的諧音附會

我現在憑空猜想:在元之後,由於瓷器生意大興,才有China出現。也就是西歐一帶的China就是瓷器

嚴實博士:

語言學上判斷借詞途徑經常就是看音變規律發生範圍的。同一個來源的詞,傳播路徑不同,音變後的結果也經常不同。

我:

正是

嚴實博士:

比如「尲尬」,因爲如果北京話正常音變是 jiān jiè,但讀 gān gà,說明是從南方沒有發生見組二等開口字顎化的地方傳入的。癌 按正常演變是 yán,現在讀 ái,很可能是從吳語 /ŋɛ/ 傳入的,因爲後面的鼻音脫落了。

我:

china盛行地區在歐洲,說明了CHINA是晚期附會的可能性加大。但也只是推理。

而古代傳統稱呼的地區則依然保留他們的古音,並且這也可能分不同的時空,如義大利與西亞的不同,就可能不僅是地域語言的不同,也有時間的不同

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27/08/11325398_420218449.shtml 《有關」「的來歷》 挺好玩。夏為「之人」,譴責商 簡狄。說明自夏後期偃師即為,佔據人 夏,或許並非土著東亞人,而是一批統治者,比如姜、羌相關者。而商已經兵臨城下,從東北而下中原。最後周之所以回到陝西而沒有佔據偃師,說明是對於夏(二里頭)的一種禮遇?這個論證恐怕要查核古地理才清楚真正的緣由,比如關中的開發與中原的開發,在那2000年中,需要一本嚴謹的專業地理氣候著作.....

起碼到春秋戰國,「夏人」一直都存在,估計他們有特殊的服飾與人種特徵。

http://name.388g.com/mzqs/752.html CHINA的由來,缺了我一說嘛 :西奈或迦南

其中 這個我們沒有提過 :【說法三:源於梵文】

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也作脂那、至那,其實三千年前就出現了。那時候還是夏朝,所以秦朝和瓷器還都未出現。隋代慧苑法師《華嚴經音義》云:「支那,翻為思維。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故以為名。二十世紀之初,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我華夏。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

事實上這個提法越久遠,我越高興,哈哈,因為我一直認為希伯來人進入的主要通道之一就是印度半島。

(群內隨便閑聊,拋磚引玉,歡迎留言指導)

歡迎贊助《文明學綱領》專題片製作,大額請直接私信我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