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馬士革-烏茲剛刀-傳記!

嘉比亞烏茲短刀公元1191年,兩位傳奇英雄——英格蘭國王、被稱為「獅心王」的理查德與穆斯林君王薩拉丁在阿爾蘇夫戰場上刀戈相見。薩拉丁,這位伊斯蘭世界富有傳奇色彩的君王,在陣前以一個氣勢磅礴的動作讓英勇的英格蘭十字軍為之膽寒:只見薩拉丁策馬上陣,掏出一襲紗巾拋向空中,然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向紗巾一劍揮去,竟然將縹緲的輕紗一分為二。這個示威之舉讓平生見過無數名刀利刃的理查德和隨行的騎士們大為震驚。從此,關於烏茲刀劍(又稱大馬士革刀劍)的傳說開始在歐洲大地廣為流傳。人們都相信,在古老的東方有一種神秘的金屬材料,用它鍛造出來的刀劍鋒利至極。烏茲鋼的冶鍊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里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但限於當時冶鍊鐵礦的條件,尚不能建設巨型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圓爐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鍊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層層疊加置入爐里,點火後用皮囊鼓風持續加熱。由於爐溫最高只有1000℃左右,鐵礦石只能被冶鍊成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這是第一道工序,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將熟鐵冶鍊成為鋼材。舍施爾彎刀根據西方冶金學家在印度海得拉巴(傳說最好的烏茲鋼產地)、薩利姆等地的考察日記記載,工匠們主要有兩種方法冶鍊鑄造型烏茲鋼,分別以兩地名稱命名。海得拉巴法坩堝用花崗岩質的耐火粘土製造,並混以稻殼,使坩堝內壁含有10%的碳質材料。坩堝內不裝其他輔助添加物。將其放在圓形的木炭爐內加熱,設置在爐頂的4隻鼓風器向下吹送空氣,加熱持續24小時,其溫度能保持在1300℃左右,根據這種坩堝的實物分析,某些部位溫度甚至高達1470℃,已經接近純鐵的熔化溫度。煉成的鋼內部仍為熟鐵,含碳量0.5%以下,而表面含碳量則可達到0.8%。薩利姆法把熟鐵和一定量的木炭、竹炭粉、竹木屑、石灰和含磷的動物骨灰等放入坩堝,然後封閉,把它放在敞爐中強制通風加熱4小時以上,直到熔化后凝成鋼錠。這種鋼的含碳量平均為1%~1.6%,具有均勻的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坩鍋冷卻之後,將其打碎即可得到圓餅形的烏茲鋼錠,每塊烏茲鋼圓餅大約重650~700g。根據周緯先生之著作《亞洲古兵器圖說》中記載,烏茲鋼的含碳量可達0.5%~1.677%(烏茲鋼塊含碳量並不均勻,有高有低),含硅量0.01%~0.5%,含錳量0.05%~0.4%,含磷量可高達0.04%~0.2%,含硫量極低。冶鍊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覆摺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這些冶鍊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鍊。塔瓦彎刀烏茲鋼刀劍的鍛造技術鍛造烏茲鋼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較好的木炭由松木燒制而成。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冶鍊時不會影響鋼鐵的成分,但缺點是燃燒溫度較低。烏茲鋼圓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需要一塊或半塊圓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圓餅。鍛造時將圓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然後用大鐵鎚奮力鍛打,使其中的雜質隨著碳組分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鋼鐵冷卻后,再加熱、鍛打,大約需要數十次的錘鍊,直到圓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最後是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有資料顯示,1825年間,駐敘利亞北部地區總領事巴克先生在《兵器製造、研磨及武器出售手記》中曾記述了大馬士革地區的刀劍的淬火和研磨技術。巴克在當地買到了兩把烏茲鋼刀劍,但是由於刀身上有些地方已經鏽蝕,所以巴克雇來當地刀匠對刀劍重新研磨。借這一機會,西方人有幸目睹了烏茲鋼刀劍的淬火和研磨全過程:根據刀匠的要求,淬火工作在太陽升起前開始,以避免陽光影響對刀劍加熱后輻射火色的觀察。刀劍淬火前的加熱全憑刀匠的經驗掌控,等刀劍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般艷紅色時迅速將其抽出,放入一個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近似於現代工業使用的淬火油(烏茲鋼含碳量較高,用水淬火可能會導致斷裂)。刀劍在淬火溶液中冷卻數十秒之後抽出,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餘的油脂,同時刀劍得以回火。接著就是研磨工作,先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身上的油跡,再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地研磨刀劍,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然後用一種弱酸性溶液塗抹刀劍,在弱酸的清洗下,烏茲鋼獨有的花紋清晰地呈現出來,最後將刀劍擦拭乾凈、上油即可。基利長刀烏茲鋼刀劍的分類烏茲鋼刀劍的使用範圍很廣,在地域上包含北非、埃及尼羅河流域、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黑海沿岸、伊朗高原、高加索山脈、中亞沙漠和印度次大陸等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刀劍型制和文化,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伊朗波斯帝國薩非王朝、印度莫卧爾帝國鍛造的烏茲鋼刀劍。烏茲鋼刀劍流傳至今者多是16~19世紀鍛造的產品,種類大致如下:一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長刀——基利(Kilici、Qilidj)、帕拉(Pala)以及亞特坎(Yataghans)。前兩種長刀都為弧曲形狀,長約80~100cm左右,刀身厚0.6~1cm,質量在1.5~2.5kg上下。帕拉長刀較基利長刀短、輕,刀身近刀尖處加寬,刀背上一般有反刃,刀身上開血槽,護手為十字形,刀柄柄頭多下彎,可以防止在砍劈中脫手;亞特坎長刀全刀相對較短,只有60~70cm左右,刀身寬3~5cm,重量較輕,刀形向刀刃方向弧曲,砍劈時重心靠前,斬切力極大,攜帶時多收在刀鞘中橫插在腰間。二是伊朗波斯帝國薩非王朝的長刀——舍施爾(shamshir,阿拉伯語獅子尾巴之意)。此種長刀久負盛名,大多長1m左右,刀形如彎弓或新月,刀面寬大約3~4cm,大多無血槽,刀柄頭部不大也不做圓球形,只是下彎成直角,護手為十字形。三是印度莫卧爾帝國的長刀及長劍——塔瓦(talwar)以及帕塔(pata)。前者為印度特有的刀,刀身與舍施爾類似;帕塔長劍,也是印度獨有的長劍型制,多帶圓筒形長護手。四是坎查(kanjar或kantchar),此類短劍近似古羅馬短劍,長度大多不超過50cm。亞特坎長刀烏茲鋼刀劍的性能關於烏茲鋼刀劍的實際性能,古代文獻中記載較少,而且大多是一些虛幻的傳說。18世紀后,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發生了多次戰爭,西方人對烏茲鋼刀劍這種武器開始有了直接的接觸。特別是拿破崙在1798年對埃及的遠征,其中關於烏茲鋼刀劍在戰鬥中性能的記載十分詳盡,當時法軍著名的騎兵指揮官考伯特將軍曾經和埃及馬穆留克騎兵有過激烈的白刃戰,根據他的記述,佩帶著烏茲鋼彎刀的敵軍騎兵非常剽悍,「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驚人,他們(敵人)只是將刀前伸,靠著戰馬的衝擊和手腕的力量將刀身砍入我們騎兵的身體,或是將刀身橫拉,憑著相對速度造成可怕的傷口」,「戰役之後,我的部下有幾位身首異處,有的身體斷成了兩截,受傷者傷勢也極為嚴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斷,情況十分凄慘」。戰鬥結束后,考伯特將軍用一把繳獲來的戰利品來試驗,「每次都可以將一頭山羊或綿羊輕而易舉地一刀攔腰切斷,似乎毫無阻力,血就順著烏茲鋼彎刀的血槽留過,據說一個奧斯曼帝國的將領曾經一刀將一頭牛砍成兩段」。同時他還記載了如下一段傳聞:「馬穆留克人通常在練兵室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地沿著對角線劈砍,不斷反覆練習這種動作,直到熟練為止。之後兩名副手幫忙拉開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同時鬆手,持刀者向紗巾一刀砍去,刀法熟練的人能凌空將紗巾分成兩片。」在日記里他還提到,繳獲的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刀柄多採用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后以金、銀、銅線縫合(有的刀鞘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每把都是珍貴的藝術品。20世紀以後,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烏茲鋼的秘密也逐步被科學所驗證。1924年,瑞士蘇黎世大學冶金學教授喬克博士將收藏家莫塞先生提供的6把波斯烏茲鋼彎刀進行了化學和物理學試驗,根據這次試驗的結果,傳統工藝打造的烏茲鋼彎刀的機械性能極為優良:抗彎應力可達94kg~361kg/cm2,可以橫向彎曲27~78°而不折斷,每1mm2面積可承受193~463kg的壓力而不受損。同時由於烏茲鋼彎刀的刀身弧度很大,可以有效地分散劈砍時的衝量帶給手腕的衝擊,並且有很好的切割能力。而現代科技也為烏茲鋼刀劍不可思議的鋒利給出了答案,研究顯示,經過顯微鏡金相觀察,可以發現烏茲鋼金屬組織中都有枝晶狀的結晶網路,這是烏茲鋼在緩慢冷卻中金屬滲碳體球狀退火形成的,由於這種組織多是間隔出現,所以刀劍的刃口上就形成了極為細小的軟硬相間的鋸齒狀結構,使得烏茲鋼刀劍有出色的切割軟物的能力。嘉比亞刀身特寫烏茲鋼刀劍與的故事烏茲鋼刀劍傳入,大約是在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公元386年左右),傳入國是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當時烏茲鋼刀劍的波斯語發音是「班奈」,傳入后音譯為「鑌鐵」,至北宋時仍然有大量輸入。而遼國據說就能自產鑌鐵,「遼」的國號在契丹語中就是鑌鐵之意,遼人對外交往也時常以鑌鐵刀作為貴重禮物相贈。蒙古人在西征的過程中擄掠了不少當地的工匠,所以元朝的烏茲鋼刀劍生產能力較強,據《元史》載,元朝政府工部下設有「鑌鐵局」,專門冶鍊鑌鐵,同時「提舉右八作司」也可生產鑌鐵。但是到了明代以後,烏茲鋼的冶鍊慢慢就退化消失了。一切在戰爭中結束公元1797年7月1日,一支艦隊出現在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這支艦隊裝載著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東方遠征軍,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大英帝國與印度殖民地的聯繫。亞歷山大港中的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軍沒怎麼費勁就佔領了亞歷山大港,緊接著開始向開羅進發。7月13日,法軍首先在舒卜拉基與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崙擊退對手,繼續進發。7月21日,法軍抵達開羅城外12公里的尼羅河叉,馬穆留克人已經無路可退了,於是一場激戰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發。開戰之前,拿破崙將手中的5個師21000兵力排成了一個很大的橫陣,每個師都排成一個大方陣,40門火炮安排在師與師之間。馬穆留克騎兵的首領率領8000名精銳騎兵沖向拿破崙的右翼,但是迎向他們的是無數炮彈、燧發槍,大量的馬穆留克騎兵被打倒在地上,但是他們仍不顧一切地沖向法軍,用馬撞,用烏茲鋼刀劍砍,用手槍頂住敵人的臉射擊,受傷跌下馬的就用刀砍法軍士兵的腿。1個多小時的血戰之後,馬穆留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軍趕入尼羅河中,戰鬥結束。就這樣這些騎著阿拉伯駿馬、穿著華麗長袍、用英國手槍和名貴的烏茲鋼刀劍武裝起來,能夠在中世紀戰無不勝的戰士,被證明不是軍事革新后的歐洲軍隊的對手。此戰也宣布了烏茲鋼刀劍的衰敗,數十年之後,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傳統的烏茲鋼製造刀劍,而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被英國人完全佔領。在烏茲鋼刀劍冶鍊和製造技術失傳的同時,就有了上文提到的西方社會對烏茲鋼歷史的研究,也有了今天人們對這種傳奇性刀劍的收藏和喜愛。

對刀劍感興趣的朋友可加鑄劍師傅私人微信:longquandjlsf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