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南海海底「下雪」了

據新華社2月26日報道,「五丁仗劍決雲霓,直取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宋朝詩人張元這首充滿豪邁想象的《雪》,用來形容「海雪」飛揚的南海海底頗為貼切。

南海的海底在「下雪」

從海面到3770米深的海底,南海一直在「下雪」!這是記者通過「決心」號大洋鑽探船上的水下攝像機,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情景。

「決心」號目前在北緯18度、東經115度的南海北部海域,開展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23日,為了給第二個鑽孔安裝一個「保護套管」,船上將套管裝置系統和水下攝像機一起放到了海里,「現場直播」在海底的安裝情況。

功能強大的水下攝像機,將自己從海面到海底的所見所聞,實時傳輸到船上的電視屏幕上。記者看到,攝像機剛剛下水,深藍色的海水背景下,就出現了無數飛揚的白色「雪花」。

這些「雪花」似乎受到來自同一個方向湍急的海流影響。在屏幕上,一直從右向左傾斜著,快速運動漂移。偶爾還有一些大片的「鵝毛大雪」,在鏡頭前一掠而過。從海面到海底,除了在幾百米處「閃過」幾條小魚身影,就沒有再看見任何大的海洋生物。屏幕上呈現的是一片靜寂的海底世界。

這些「雪花」名叫「海雪」,是深海中的懸浮物。海水中各種生物死亡分解的碎屑、海洋生物排放的糞便團粒、大陸水體帶來的顆粒等,在海水中相互碰撞、相互結合,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形成雪花似的絮狀懸浮物,最終降落到海底。

「決心」號鑽探工人準備「鑽孔保護套管」裝置(2月23日攝)

「決心」號運營負責人史蒂文·邁迪和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IODP367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孫珍教授在研究鑽探工作(2月24日攝)

2015年12月,記者曾見過「決心」號水下攝像機拍攝的西南印度洋中脊700米深的海底景象,那裡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海底世界,但「海雪」並不多。2016年8月,記者在萬米級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上,目睹過南太平洋新不列顛海溝5000米深海底的一場「直播」。那裡的「海雪」大部分時間細密,如空氣中漂浮的無數塵埃,悠然浮過。不似南海的「海雪」這般步履匆匆,令人感覺「風雪交加」。

在南海海底安裝「鑽孔保護套管」

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的目標是鑽取南海的基底岩石,在3770米深的海底,鑽孔需打穿海底800多米的沉積層。為了防止鑽孔在鬆軟的沉積層里坍塌,鑽孔最上面的651米,需要用套管保護起來。

23日到24日,隨著「決心」號鑽探機器發出一陣陣巨大響聲,651米長的保護套管被一點一點「嵌」入海底。這套裝置是總結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的經驗,專門研發的新裝置。

裝置最下方的套管,連接著鑽頭。鑽頭一邊鑽開海底沉積物,一邊將套管「嵌」進海底。裝置最上方是一個長方形的基座,中間放置了「返孔錐」,鑽桿可從「返孔錐」重複進入鑽孔。

24日晚,通過長達20多個小時的安裝,套管保護裝置最上方的基座終於在南海「觸底」。

隨後,船上通過一個非常巧妙的觸動裝置,將鑽桿從「保護套管」里拔了出來。此後,將換一個專門鑽取岩芯的鑽頭,通過「返孔錐」進入保護套管,就可從651米的下方繼續深鑽,直至鑽取基底岩石。

在水下攝像機的「全程直播」中,記者看到,即使是在3770米深的海底,鏡頭前的「海雪」依然紛紛揚揚。

「決心」號水下攝像機拍攝的「鑽孔保護套管」裝置在南海「觸底」景象(2月24日攝)

南海是研究深海過程的「天然實驗室」

深海,是地球表面最晚認識的部分。人類對於深海的了解,不如月球,甚至比不上火星。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從證明「洋底擴張」到發現「深海風暴」,從發現非光合作用的「黑暗生物鏈」到地殼深處的「深部生物圈」,深海里的一系列新發現,為人類認識自己的家園打開了新視野。研究深海過程,成為地球系統科學的突破口。

南海地處低緯區,具有一系列深海研究「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在南海這個「天然實驗室」里,地球動力學家可以研究大陸岩石圈的破裂機制,物理海洋學家可以探索深處環流的驅動力,生物地球化學家可以研究各類化學元素交互作用、生物耦合與非耦合過程,海洋沉積學家可以追蹤顆粒沉積物的路徑。

目睹「海雪」飛揚的南海海底景象,彷彿輕輕掀開了這個「天然實驗室」神秘厚重的窗帘一角。隨著第二個鑽孔準備完畢,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將進入最關鍵階段——鑽取南海的基底岩石。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