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島上名士的最後風雅 – 國學網

黃公渚

江南才子,左海三黃,駢文四大家之一……這些讚譽成為黃公渚的人生底色。

黃公渚(1900-1964),原名黃孝紓,號匑廠(匑庵),福建閩縣人,出生於官宦家庭,幼承庭訓,少治經學,精通詩詞,擅長丹青。他的父親黃曾源曾任濟南知府,黃公渚的童年在青州古城度過。「人物一時重雁行,君家聲譽舊無雙。」這是張伯駒為黃公渚所作詞中的一句,道出了黃公渚的家世,他和弟弟黃君坦、黃孝綽都是民國文林的雅士。

辛亥革命后,黃曾源(字石蓀)和一批清朝遺老來到青島,寓居湖南路51號。黃曾源的藏書樓名潛志堂,與劉廷琛的「潛樓」及于式枚的「潛史樓」並稱青島「三潛」藏書樓。辛亥革命波瀾驟起,而青島的海面風平浪靜,這幾位帶著藏書和字畫來青島「潛水」的前清官員,詩詞相酬,書畫自娛。

黃曾源為人耿直,林紓送其出守徽州,有句云:「石孫不因人之曲而曲之,因人之直而直之。且其事人也,不以生死盛衰易其操,阿諛黨順變其言,誠君子也。」辛亥革命后,黃曾源在青島隱居,拒絕袁世凱的禮聘。

黃公渚與父同居「濱海一樓,朝夕相慰」(劉承斡《匑廠文稿·序》)。黃公渚的青少年時代在青島度過。自1946年再度執教山東大學,黃公渚成為青島的一張文化名片。

黃公渚幼年習畫,受林紓影響,擅長山水。後效沈周、文徵明等名家,得黃賓虹指教,技藝猛進。

黃公渚喜愛嶗山,一生不同時期多次登臨。從他以嶗山為主題創作的詩詞、遊記來看,蔡元培、譚延闓、張伯駒、潘素、啟功等名流都曾與黃公渚同游嶗山。

黃公渚的詩大部分題於嶗山山水畫中,其在《勞山紀游百詠》中講:「癸酉(1933年)乙亥(1935年)間,余逭暑嶗山飯店時,偕岳子廡識,遍游山中名勝,道途所經,參諸志乘,詢之父老,每有所得,記以小詩,日積月累,得七絕乙百章,並圖其跡,以當臥遊。」

筆者在讀青島大學教授劉懷榮先生主編的《嶗山集校注》時,特別留意黃公渚與名人同游的經歷,這首詩傳遞出豐富的信息:

下清宮與孑民美蓀瓠廠同游

芒屩輕箯健似猿,道人揖客古風存。極天海與山爭地,向晚風吹月到門。數點峭帆隨雁渺,如潮落葉挾鴉翻。十年游釣重過處,雉竹成林柳半髡。

這首詩寫於20世紀30年代。此時,呂碧城的姐姐呂美蓀寓居青島魚山路7號「寒碧山莊」。呂美蓀在青期間,與黃公渚、張公制交遊。

1934年8月,1935年8月,蔡元培(字孑民)客居青島避暑,曾去嶗山遊覽。黃公渚和蔡元培結伴遊覽嶗山,應在這個時間段。

清季舉人路朝鑾,貴州畢節人,字瓠庵、瓠廠,詩書畫俱佳,雅好崑曲,有《瓠盦先生詩抄》問世。1930年至1937年,路朝鑾任青島市府秘書,與黃公渚意氣相投,常一起結伴遊覽嶗山。

黃公渚時常偕兩個弟弟,與路朝鑾、呂美蓀徜徉在海山之間,嶗山成為他創作的源泉。著有《勞山集》,全集分為三部分:《東海勞歌·詞之部》《勞山紀游集詩之部》《輔唐山房猥稿·文之部》。在詩之部、詞之部的卷首有葉恭綽、張伯駒等許多當時的社會名流題詞,詞之部中每闕詞都附有詩詞名家的點評。

一部《勞山集》,囊括文人墨客。藏書家董康推崇黃公渚的詩:「蕭廖高奇,有千仞攬輝之概。」詞學大師龍元亮(字榆生)題詞稱讚黃公渚先生描寫嶗山的詞作:「讀東海勞歌詠二勞風物之作,如飲醍醐,如入寶山,如對魏晉間人語,如讀二謝詩,如觀荊關董巨畫,令人目眩神移者久之,並世詞流,允推獨步矣。……以唐宋歌兒傳唱之雜曲,寫萬壑千岩之勝境,千年來無若茲集之富艷精工者,名山馨業,傳后無疑。」

黃公渚在古文獻學、版本目錄學、古典文學、金石學及文物鑒定等領域也有相當高的造詣,受到當時學界的推崇。他的著作很多,有《匑廠文稿》(陳三立題籤)《匑廠詞乙稿》《勞山集》。一代國學大家,致力於傳承傳統文化,重視普及古典詩文,三十年間編選校注了《周禮》《周秦金石文選評註》《兩漢金石文選評註》《天問達詁》《玉台新詠》《歐陽永叔文》等多部詩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除了出版有大量的古典文學選本,黃公渚的名字還與20世紀30年代的兩本雜誌緊密聯繫在一起。

1932年11月15日,《青鶴》創刊於上海,每月出版二期(半月刊)。1937年7月30日,因七七事變爆發而停刊,共出版114期。陳贛一擔任《青鶴》的總編纂,《青鶴》之名,出自《拾遺記》:「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鳴之禽名青鶴。」這本雜誌以「青鶴之善鳴」自喻,借吉祥之禽之名,「喚醒並世士大夫之迷夢」。《世說新語》云:「青鶴鳴,時太平。」這本雜誌還有一層含義,經歷了一二八事變的上海,日寇炸毀商務印書館和東方圖書館,兵燹書厄之後,創辦《青鶴》雜誌的同人希冀天下太平。

《青鶴》是一份典型的同人刊物,也是一本舊派文人的刊物,成為傳承國學的陣地。《青鶴》刊登年譜、詩詞、筆記、字畫。欄目設置有插畫、論評、中外大事記、專載、名著等。作者群體為陳三立、傅增湘、于右任等,多為文化保守主義者,國學根基深厚。黃公渚在《青鶴》上發表多篇駢體文,聲名日隆。他是《青鶴》作者隊伍中的後學,卻能躋身於碩學耆宿行列之中。

黃公渚與《青鶴》同人交往甚密。與夏敬觀、陳贛一等一起合作扇面,又與夏敬觀、葉恭綽一起組織畫社。他為「詞林」一欄題詞,並為《青鶴》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發表最多的是詩詞,與其弟黃君坦在《青鶴》上發表的詩詞超過百首。

1936年4月1日,夏敬觀主編的《藝文》創刊,黃公渚和盧冀野擔任助理編輯。創刊特大號封面上「藝文」兩字,黃公渚集張遷碑字而成,有匑廠落款,並有「霜腴」印章。這期創刊號上刊登了黃公渚的文章。《藝文》雙月刊出了6期停刊。

黃公渚在青島讀的是禮賢中學,他的後人認為這就是他的文憑,後來他以中學文憑執教多所大學。黃公渚在青島時間日久,去了上海。最初在上海鬻畫為生,后,黃公渚的才幹為劉承干所賞識,被劉承干聘為嘉業堂秘書。嘉業堂藏書樓縹緗滿架,黃公渚沉浸在萬卷藏書之中,飽讀善本。後來,黃公渚寫了《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紀略》一文在《青鶴》雜誌發表。

劉承干,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南潯鎮人,近代著名藏書家與刻書家。劉承干一生傾巨資藏書、刻書、聚書60萬卷、20萬冊,設計建造「嘉業堂藏書樓」。就年齡而言,劉承干大黃公渚19歲,是黃公渚的父輩。劉對黃賞識有加,黃公渚遇到劉承干是他的運氣,得以進入上海文化圈。

郭同文先生在《憶文學史家黃公渚》文中提到:1924年黃公渚到上海后,師從陳三立學詩,從況周頤學詞。筆者查閱了李開軍先生撰寫的《陳三立先生年譜長編》,有多處關於黃公渚的記錄。

1924年12月18日,陳三立在塘山路寓所宴飲,坐中客有鄭孝胥、林開暮、黃公渚等人,並作詩消遣。這大概是鄭孝胥第一次見黃公渚,他在日記中寫道:「於伯嚴坐間晤黃石蓀之子,字公渚,聞著作甚富,今就劉翰怡館。」陳三立、鄭孝胥是晚清享譽文壇的人物,對黃公渚青眼有加,可見黃公渚名不虛傳。當然,鄭孝胥對黃公渚這位後生在日記中寫上幾筆還有一個原因,他和黃公渚的父親都是福建閩侯人。

黃公渚在上海與這些人物交遊,打開眼界,豐富閱歷,對於他的詩詞創作大有裨益。後來陳三立為黃公渚《勞山集》題籤,有鼓勵提攜之意。1926年,黃公渚在商務印書館出版《黃山谷詩選注》,可能受到陳三立的影響。

黃公渚在諸多碩學雅集中脫穎而出。1926年和1927年,連續兩年重陽節,江南的文人墨客在華安大廈舉行登高筆會,誕生了諸多詩詞、書畫作品。黃公渚留下了精彩的一頁。

1927年,華安大廈重陽節登高雅集,黃公渚作《丁卯九日集華安市樓登高記》一文,記其盛況。「歲在丁卯,缶廬諸公,循汝南之故事,集海曲之羈賓。」「自缶廬一降,或矜珠玉之思,或奮龍蛇之筆。」這篇雄文收錄在《匑廠文稿》(卷四)。

上世紀八十年代,南社詩人周子美老先生曾說:黃先生青年時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賦》韻寫成《哀時命賦》,此文一出,傳誦大江南北,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稱。

1934年,黃公渚被山大校長趙太侔聘為教授,來青島山大中文系執教。他為中文系學生講古典文學,開設「古今體詩及習作」「詞及習作」、「漢魏六朝文及習作」等課程。

1936年,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將划給山東大學的教育經費減為一半。趙太侔憤然辭去山大校長一職。齊魯大學林濟青來青島擔任山大校長,仍聘請黃公渚為教授,但他去了北京。抗戰期間,在輔仁大學執教,一度擔任北京藝專校長。

抗戰勝利后,山大在青島復校,他講詩詞及「目錄學」。從黃公渚開的課程,可見他的授課特點:鑒賞與習作並重。他講授古典詩文時,講文章,就要學生摹寫文章;講詩詞,就讓學生練習作詩、填詞。

1953年,郭同文考入山大中文系,師從黃公渚學古典文學,畢業后做黃公渚的助教。在郭同文先生的記憶中,「他精通韻律,喜吟誦,在課堂上評賞名章佳句,把原作之妙趣表達得活靈活現」。

有一次,黃公渚講完南朝宋齊時代山水詩派開拓性詩人謝靈運之後,興緻勃發,去嶗山探奇訪勝。時值金秋,黃公渚、郭同文師弟游南九水,暮宿嶗山飯店。郭同文記得他在嶗山飯店創作了《清平樂·秋日游南九水》。次日,登臨嶗頂,黃公渚放聲吟誦:「呼吸渾疑帝座通,浮空朵朵碧芙蓉,天開海市破鴻濛。落葉鏖風如逐北,連山移海盡朝東,振衣直上最高峰。」黃公渚的這首《浣溪沙·嶗頂》,如在畫卷之中。

古詩詞教學,緊要之處在於品賞,領會意境和神韻。黃公渚顯然不是那種口若懸河的教授。他寫作一直使用文言文,即使講課,也不擅長使用白話文。他的講課不是勝在口才,而是經過誦讀、鑒賞之後的傳心。

在急劇變革的時代,黃公渚在運動頻繁的時代有些不合時宜。像他這樣植根於傳統文化的名士,不為時代珍視,他的價值卻在歷史的山水之中顯現出來。

上世紀50年代,黃公渚與山東大學中文系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合稱「五嶽」。

1948年,黃公渚全家由青島湖南路51號搬遷至觀海二路3號甲。觀海二路名流雲集,如今的觀海二路49號是王統照故居;觀海二路3號甲,黃公渚故居;觀海二路13號,王獻唐故居。紅色的屋瓦,起伏的台階,幽靜的院落,組成青島老街的特有意境。經過幾十年歲月變動,觀海二路上的名人成為傳奇。王統照故居的雙榆仍在,黃公渚故居的小樓猶存,但是,這條路上的書卷氣和文雅之色,被歲月沖刷殆盡。

觀海二路3號甲時常浮現在黃公渚的小女兒黃達的夢境之中。

晚年定居在鎮江,黃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1948年,我考取山大。我考的是農學院園藝系,在泰山路,所以即便在同一所大學,我們接觸的也不多。父親回到家裡,就一頭扎進書房,念詩作畫,有時候念著念著就唱起來了,我們都偷著笑。」

黃達還說:「父親用一個人的工資養活一大家子人不容易,叔叔不在家,嬸嬸身體不好,還有奶奶和姑姑,以及孩子們。父親每月將工資留一部分買他喜愛的書籍和畫作,剩下的交給奶奶管理。他不限制我們的愛好,所以我們幾個人都考學出去。」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黃公渚依然在觀海二路3號甲吟詩、作畫,他家中來求教的學生多了起來。1953年秋,張伯駒、潘素、啟功等來青,都到觀海二路3號甲的寓所中切磋畫技,詩詞唱和。觀海二路3號甲好似一個強大的文藝磁場,吸引著島城內外的文人墨客。1962年8月,京、滬、寧、魯四地數十名著名國畫家聚集青島,研討畫風格。其間,於希寧等八位畫家在黃公渚家共同創作了一幅國畫《秋光圖》,分別畫了礓石、桂花、菊花、雞冠花、鳳仙花、紅果和竹子等。黃先生題詞作跋詩中最後兩句是:「自是一年秋光好,百花齊放占年芳。」

黃公渚與青島的各界名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外地名流來青島,到觀海二路3號甲見黃公渚,詩書畫結緣,也見證了他們的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50年代,青島的一家書店將諸多名士聯繫在一起。

創辦於1938年的敬修書局在芝罘路慘淡經營,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孫敬修將書局搬遷到平原路21號。在黃公渚的建議下,改名復興書局開業。1956年復興書局改為「合作書店」體制,1964年停業。目錄學家張錚夫、文學家王統照、國畫家杜宗甫、水彩畫家呂品等都是這裡的老主顧。

據書局創辦人孫敬修的兒子孫玉琨回憶,來得最多的是黃公渚。「他住在觀海二路3號甲,每天回家都要經過書店,進來像在圖書館一樣找書,坐在那裡看,有時候還會帶回家」。

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黃公渚因為年事已高,得到山大校長成仿吾的准許留在青島帶研究所。他成為島上的名士,守護著一脈文雅。他住在觀海二路3號甲,這是一座兩層小樓,他以為藏身藏書樓就會避開歷史風浪。誰知,還是沒有躲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