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上海街頭記憶|南市尋常巷陌里,有上海最老的教堂

說來慚愧,作為一個上海人,上海的標誌豫園我從小到大隻進去過一次,還是工作上班了以後陪一位外地來滬旅遊的朋友進去的。但豫園周圍我就很熟了。我的國中同學老張曾住四牌樓路,那裡經常去玩。一般人逛老城隍廟,方浜路走到光啟路,就算到頭了。其實沿著方浜路繼續東行到人民路,裡頭別有洞天非常熱鬧。又或者沿著寶帶弄、丹鳳路、馬園街北行,有曲里拐彎的硝皮弄,還有今天要專門說的梧桐路。

方浜中路馬園街口,看似毫不出奇,實則藏龍卧虎

上海老城廂原來有很多園林,露香園早就在戰火中湮沒了,只剩下一條露香園路供人追思。日涉園也毀得差不多,總算留下一座書隱樓煢煢孑立。也是園倒是新建了,但成了房地產公司的產業,閑人免進。只有這座豫園,成了上海的城市地標,借著城隍廟這塊風水寶地,一天倒比一天繁華。原先豫園的範圍起碼比現在大一倍,梧桐路這一帶最早也是豫園的一部分。熟悉上海歷史的朋友知道,豫園的主人姓潘,是明朝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家族的產業。到明朝末年,家道中落的潘家和上海的另一位名人徐光啟家聯姻,徐光啟第四位孫女(只留下教名瑪爾弟納)嫁到潘家,豫園這才和天主教有了關係。

由馬園街北行到梧桐路左轉,沒幾步路就到了豫園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分部。如果你不知道這裡的歷史,這個門洞實在太簡陋了,就是簡單的水泥柱子鑄鐵門,但上海最古老的教堂:敬一堂,就在這道大門的後面。

敬一堂舊址大門

走近看,這裡現在是豫園書畫院

門口有上海市人民政府2014年4月4日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銘牌

早在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義大利傳教士郭居靜(Lazzaro Cattaneo)就在南市喬家路九間樓,靠近徐光啟故居的地方創辦了聖母瑪利亞祈禱所,這是上海最早的私宅小堂,今已難尋蹤跡。崇禎十年(1637年),另一位來自黑手黨老家西西里的義大利傳教士潘國光(Francesco Brancati)來到上海。徐光啟的孫女瑪爾弟納本就是潘家人,她設法購得潘家舊宅中一處院落「世春堂」,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改建為天主教堂,以「崇敬一主」之意取名為「敬一堂」。

晚清上海之建築:城內天主堂(圖片來自網路)

敬一堂初建成時極為氣派,據文獻記載,堂內正中樑上懸挂了一塊御匾,上書四個大字「欽褒天學」。潘國光在庭院內建了一座觀星台,由太湖石壘築,台上設有月晷,用來計算時辰日曆。

「敬一堂」舊影(圖片來自網路)

不過敬一堂建成以後僅僅過了四年,就到了明清鼎革的甲申年。揚州、南京失守以後,陳子龍和夏允彝在松江起義,當時潘國光在上海已經發展了3千多名教徒,根據上海著名學者李天綱先生的考證,潘國光積極地響應抗清義舉,在響應陳子龍起義的江南人士名單中,有徐光啟的學生編修安徽休寧人金聲,也有耶穌會士「西儒」上海潘國光。起義當然沒有成功,留下了「嘉定三屠」的壯烈事迹。潘國光幸免於難,但很快,他就受到「湯若望案」的影響,於1665年被迫離開上海,先被送到北京,后南下廣州,1671年潘國光死於廣州。對清朝來說,潘國光屬於不穩定因素,所以敬一堂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雍正年間清政府全面禁教,敬一堂成了關帝廟,觀星台改為申江書院(敬業中學的前身)。直到鴉片戰爭之後的1861年,敬一堂才發還給教會,關帝廟和書院先後搬出。敬一堂的歷史比董家渡天主堂要早200年,所以上海人也稱之為「老天主堂」。

敬一堂志書影(圖片來自網路)

「老天主堂」熱心慈善公益事業,曾經興辦老人堂、乞丐醫院、學校等。1937年淞滬會戰後,敬一堂划入難民區,這裡又稱為救濟糧發放中心(關於南市難民區的事迹,可以參看我寫過的饒家駒:方浜路的辛德勒,點擊可看),並開辦難童國小(天主教上智國小)。五十年代教堂關閉,改為梧桐路國小。1959年敬一堂曾經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到了大家都懂的1966年,撤銷了。後來學校經過多次撤併,到現在稱為豫園街道的社區文化中心。當天我到敬一堂尋訪時,正巧有幾位老人在活動室打乒乓球,兩廡則有國小生在上課,這裡早已不是宗教場所,但老人、孩子,仍能在這裡找到屬於他們的快樂。

修繕前的敬一堂(圖片來自網路)

修繕前的敬一堂,花式的大門可能是僅有的西方建築痕迹(圖片來自網路)

柱墩上的雕花(圖片來自網路)

敬一堂今貌,已經經過整修,面貌一新了

屋頂和房梁之間的斗拱看得出是明朝原物

敬一堂的斗拱

鐵將軍把門,只能隔著窗玻璃看看裡面的情形。建築師重修過了,但裡面看上去還是很雜亂

原來隔壁的教士宿舍,現在是豫園中心幼稚園

教士宿舍舊址所在的安仁小區

雖然梧桐路有可能拆遷,但文保牌子不是假的,估計拆掉是不可能的,需要考慮的無非將來的用途問題。不過老周望野眼,總要峰迴路轉才有意思,四百多年前的義大利帥哥潘國光在上海的故事,還沒有完。剛才說到潘國光在明清鼎革之際,堅決地站在抗清義士一邊,終於在上海待不住了,1671年,64歲的潘國光在廣州病逝。潘國光在上海掌管敬一堂28年,上海人對他非常有感情,「德業事功,道路口頌」,用現在的話說,在教內教外群眾中的口碑極佳。潘國光在廣州一直挂念上海,臨終時仍然念念不忘老天主堂。潘國光死後,教會中人把他的靈柩從廣州運回上海,葬於南門外的聖墓堂。經我查閱資料,潘國光的墓地聖墓堂,就在現在南市陸家浜路以南,迎勛路和徽寧路路口,徽寧路第三國小的位置。

迎勛路徽寧路口的徽寧路第三國小,原聖墓堂舊址

這塊墓地的緣由,也是徐光啟的孫女瑪爾弟納購買的,作為教士的目的,也是上海的第一座外國墳山。潘國光是第一位藏入這座墓地的,以後教堂的主持人都葬在這裡,直到民國初年才葬滿。和潘國光一同葬在聖墓堂的不乏名人,其中有一位人墨井道人吳歷吳漁山,倒是頗有些故事好講。

吳歷(1631-1718),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教名西滿·沙勿略(Simon Xavier)

如果不是入了洋教,出生於江蘇常熟的吳歷也可以青史留名,因為他的畫相當了得,是和王時敏、王原祁、惲壽平等齊名的「清初六家」之一,屬於當時畫壇的正統,領軍人物。「甲申鼎革」那年吳歷只有十二歲,但他終身沒有參加清朝的科舉,終其一生都是布衣。他早期接觸過佛教,後來加入天主教。吳歷在敬一堂居住多年,留下一部詩集《三餘集》,現存徐家匯藏書樓。吳歷寫了很多關於梧桐街敬一堂的詩作,如「我今桐蔭北窗下,茶香感誦蓼莪篇」,寫的是老天主堂周圍的梧桐樹。「愛此日晷鑿地成,樓前驗測便且明;石庭俯視球影午,廚下飯香鍾自鳴」,寫的是敬一堂的日晷。

吳歷畫作

吳歷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以87歲的高齡去世后,也葬在聖墓堂。雍正年間禁傳天主教,教堂和墓地都沒籍入官,潘國光和吳歷的墓都湮沒在荒草中。1949年以後吳歷的墓曾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因建設需要,聖墓堂外國教士的墓都遷到漕寶路,吳歷的墓得到保留。但文革期間全部被毀。如今此地是徽寧路第三國小,轉了一圈,看不出和當年的外國墳山有任何關係。

徽寧路第三國小,當我對著學校拍照時,過來一位朋友問我:你是兒子還是女兒?這個學校不錯的——他把我當來這裡報名上學的家長了

學校大門緊閉,隔著鐵門拍了一張內景,只看到一個「恩」字,應該是師恩的恩吧

聖墓堂舊址周圍,是典型的南市老城廂景象,行將傾圮的老房,正在施工的工地,以及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中間,有多少和上海人有關的故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