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楊濤:金融科技引領支付體系變革

3月3日下午,由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與深圳前海瀚德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的「IMI-瀚德Fintech沙龍」(第4期)在人民大學文化大廈順利舉行。本次沙龍特別邀請到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社科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楊濤就「金融科技引領支付體系變革」發表了主題演講。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詳細闡釋了金融科技的概念;第二部分著重闡述新技術對支付行為、支付方式以及貨幣整個支付體系的影響;第三部分從三個視角詳解數字貨幣,並對數字貨幣的概念進行了總結,並就此講述了現在的情況以及對未來的一些展望。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我跟各位小範圍交流一下金融科技與支付體系的問題。金融科技是近期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金融科技給整個金融體系的各個層面都帶來一些影響、變化和衝擊。就支付體系來說,雖然已經得到了大家的關注,但是如何更加系統地、基於現有的支付體系發展框架來看金融科技對它的影響?在這方面的關注度可能還有所不足。過去兩年我們在國內已經形成了支付清算研究團隊,但是由於這個領域實務性比較強,同時對全球動態跟蹤有所不足,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研究整個支付清算領域的框架,所以今天主要想從幾個方面跟各位交流一下。

首先,我們都在說金融科技,我們是希望它給金融帶來一些變化的,究竟能帶來哪些變化?不同視角有不同的想法。在這裡我試圖談一點自己的思路,在這樣一個思路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新技術對已有的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其次,希望跟各位比較系統地梳理一下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究竟指的是什麼。這裡面存在大量可能混淆的概念,無論是現鈔、紙幣、非現金支付、移動支付、電子支付,還是現在常常提及的數字貨幣,這些媒體討論的概念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我試圖把這些典型的要素系統的梳理一下。

最後想落到數字貨幣的問題上。所謂數字貨幣的問題,表面上看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但是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大家在探討的過程當中,實際上不僅僅討論的是這些加密數字貨幣,在整個貨幣體系電子化發展的大趨勢當中,很多不同層面的想法混在一起,而這也與整個支付體系變革密切相關。所以我把這個問題單獨拿出來,談一點自己對數字貨幣的看法,有一些觀點和各位不一定是完全一樣的。

一、金融科技與新金融變革

首先是金融科技與新金融變革的問題,說到金融科技,我們都知道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以來國內一些主要的互聯網金融論壇慢慢的減少了,大家都開始談金融科技,似乎說了金融科技之後自己就能夠高人一等,但是實際上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究竟能否體現出技術對金融的驅動力,其實我覺得很多企業還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概念來看,FSB金融穩定委員會在2016年初就金融科技做出了初步定義,即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夠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金融科技強調技術對整個金融的流程、鏈條、金融的功能要素帶來的深刻的影響和變化,但是不管它怎麼變,仍然需要遵循金融的一些基本規律。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有很多金融化的公司出了一些報告,或多或少都對金融科技做了描述。畢馬威與投資公司H2 Ventures聯合發布了《2016全球金融科技100》榜單,從全球22個國家中遴選出100家最佳金融科技(Fintech)創新者。這些公司主要分佈在借貸、支付、監管科技、數字貨幣、數據&分析、保險、資本市、財富管理、眾籌、區塊鏈和會計核算11大領域,這11個領域基本上也就涵蓋了所有金融科技涉及到的領域,既包括金融的中前台領域,也包括一些中後台領域。年初,英國金融科技公司協會Innovate Finance發布了一份名為「The 2016 VC FinTech Investment Landscape 」的報告,大家可以直觀地看到全球涉及到金融投資領域的地區,以及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情況。就全球來看, 2016年全球投資總額超過170億美元,大概有77億美元左右,在全球佔比是非常之高的。報告給人的直觀印象是科技金融領域的公司在全球蓬勃興起,與此同時是其中重要的活躍區域。前一段時間第一財經也做了統計,認為全球金融領域大概一千多億人民幣,所佔比重超過50%,與前一報告的量級差不多。還有一個典型的報告是今年1月份花旗研究團隊發布的《數字化顛覆2.0-再探:金融科技風險投資告訴了我們什麼?(DIGITALDISRUPTION- REVISITED : What Fintech VC Investments Tell us About a Changing Industry)》。這個報告對不同國別的情況也進行了一些分析。2016年前9個月,帶動亞洲替代北美成為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第一目的地,雖然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是確實是一片金融科技發展的熱土,也是投融資追逐的熱土。當然背後有很多原因,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有全球獨一無二的龐大網民群體,且中產階級不斷增多,這跟歐美相對穩步的社會架構是不同的。

以上是對金融科技的整體印象。那麼,當我們說到金融科技並且試圖以金融科技來引領一些新金融變化的時候,我們需要關注那些點?

第一點,從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有一個現象是,大家經常把過去的科技金融已經約定俗成的領域和金融科技混在一起,過去像中關村的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更關注的是如何利用金融的手段金融的模式金融的政策來支持科技產業和科技事業發展這種單方面的關係,而按照金融科技的定義,它實際上首先表達了技術對整個金融產業鏈的重構,隨著對金融產業鏈的重構,水漲船高,反過來肯定會更好的服務於包括科技產業在內的各種實體產業。與此同時也可能帶動某些領域的科技創新,還可能衍生出一些基於新科技模式的新金融模式。於是大家看到金融科技跟科技金融實際上並不完全是一個層面的概念。去年以來,一些政策決策者也多次談了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是虛擬經濟,強調了電商經濟網商經濟不能簡單的化為虛擬經濟。

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是簡單的一些金融活動的組合,而是蘊含著一系列金融科技的改革,蘊含著效率的提升,蘊含著成本風險的控制,蘊含著舊業的改善等等。實際上,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金融科技意味著過去所謂虛擬的金融跟實體產業之間有一個更加密切按照市場規律來運行的一種互動關係,打個比方,喝啤酒的時候或多或少還是需要有一點泡沫的,完全沒有泡沫跟過多泡沫都是有問題的,但是完全沒有泡沫肯定不是一個好喝的啤酒。這是我想談的第一點,即觀念要從科技金融到現在金融科技進行一系列轉換。

第二點,從經濟科技到金融科技。很多人都說我們在支付領域已經出現了技術的騰飛,已經在全球領先了。這裡我想強調,要避免所謂金融科技騰飛的幻覺,你為什麼在很多方面已經居於領先了?更多時候是因為你的客戶群體、你的消費習慣、你的場景。反過來,我個人認為科技基礎研發方面的成就與當前的大國地位還不相稱。ITU國際電信聯盟每年都發布最新ICT發展指數(IDI)。2016年,IDI排名第81位(共175個國家)。報告反映出信息化程度無論是規模程度還是普惠程度指標,在全球排名還是比較低的。另外,前段時間討論我們是否能夠造出圓柱筆心的時候,很多人說我們技術達不到,很多人說制度問題,無論是技術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某種程度上都說明了金融科技不只是一個高大上的理念,我們還要看到科技本身的創新研發能力還存在嚴重不足,需要加大力氣推動可應用於金融的科技發展,從政策層來說,一方面進行項目攻關要有重大的資源投入,另一方面給予民間的金融科技創新更多的激勵引導規範。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第三點,從金融要素到金融功能。說到金融的時候總是有一些概念的界定,從要素的角度看,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等。從基本功能看,有貨幣、資金的融通、支付清算、風險管理、信息的提供、激勵約束等等。但是,現在金融科技使得要素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功能實現成為重點。換句話說,過去這些涇渭分明的銀行、證券、保險機構以及對應的產品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了,這種情況下關注的是什麼?是新的金融科技能夠使得哪些金融功能實現,監管部門也從機構主體的監管轉向功能監管。舉個例子,對於金融科技支撐下的金融創新,過去我們是規模導向,現在變成功能與結構導向,過去談到的金融發展怎麼樣,大家從金融穩定報告裡面看到的往往是規模性的指標,例如貨幣運行怎麼平穩增長,資產負債怎麼平穩增長等。我們現在更重的是功能指標。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且遵守一般規則與「不同家庭習慣」,就是好貓。這是跳出過去金融差異的思路,著眼於金融到底能完成什麼。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Atom作為銀行變遷的案例。銀行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所謂的直銷銀行,直銷銀行最早是用電話ING,之後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看到,在英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監管部門不斷考察之後才授予了全牌照,現在Atom成為了功能完全基於手機APP的全牌照銀行,這意味著從銀行的角度來說,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主流了。隨著移動時代的用戶越來越多,未來整個銀行業金融業所面臨的界面環境都會發生變化,這種界面環境發生變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用戶友好界面的升級,就是使得所有的用戶感覺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友好、越來越便捷,而不是冷冰冰的服務。我認為這是未來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另一個也是英國銀行業的例子,談的是英國銀行業的數據開放,同樣使人感受到銀行不僅僅是過去的銀行了。為什麼這樣說?可以看到,英國政府曾經承諾共同推動這樣一個數據開放的機制,使得英國銀行業的內部數據能夠被第三方所使用。它有幾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最直觀的,銀行不僅僅是一個資金運營商,它有可能轉化為一個數據運營商;另一方面,我們說到大數據的時候,最「大」的數據還是掌握在銀行金融機構手裡面。這部分數據如果能夠被進一步利用,對各種各樣的參與主體都會帶來好處,它帶來的社會價值將是非常巨大的。當然,未來這樣一套標準要進一步實現這種開放,首先要在授權的基礎上實現。舉一個例子,英國小企業向一家銀行貸款時,會提交一系列的材料,付出很多成本,當這家銀行拒絕它的貸款之後,80%左右的小企業就不願意再向其他的放貸機構申請貸款,因為對於小企業來說成本比較高。現在英國相關部門也在推動這方面的改革,如果一家銀行拒絕了這家小企業的貸款,他有責任把他的申請資料轉給其他放貸機構,這是法律上的約束。現在有了在技術層面上的開放,就不僅僅依靠法律約束了,因為它是基於平等共贏的基礎,使得內部的數據被進一步的拓展,被更多的人所使用。無論是小企業申請貸款還是其他一些目的,對於商家、對於銀行都會帶來大量的好處,因為銀行不僅有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而且是質量比較高的數據。而我們現在談的大數據中,大部分的社交數據都是質量比較低的,甚至是垃圾數據,像收視率這種數據都可以造假。如果代表最高質量的銀行大數據能夠被充分利用,不僅會帶來巨大的外部效應,還會使得銀行從專有的資金運營商變成新型的數據運營商。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的演變,我們關注的不再是各種各樣涇渭分明的產品和市場,而是關注金融要達到的功能是什麼。

第四點,從金融技術到金融科學。我們談技術的時候,注重的是這些新的技術對於產品、渠道、客戶、流程帶來的效率改善和模式創新;談科學的時候,更重視的這些技術所帶來的制度與規則的變化,所帶來的文化與生態的變化。為什麼要重視這一點呢?過去經常說,傳統的學問更重視實用,而對科學精神強調的「無用的好奇心」重視不足,因此有人說只有技術哲學沒有科學思潮。當然現實中有很多原因,比如早期推動技術創新的都是「草根」,他有生存壓力,相反在同時期的歐美,無論是從事哲學、經濟學還是社會科學的很多人都是貴族,可以坐在屋裡思考「無用的好奇心」。這是歷史上的因素。現在為什麼要強調金融科學?就是因為現在讓熱眼花繚亂的技術不斷出現,如果忽視了這些監管規則、消費者保護規則等等一系列基礎制度環境的完善,那麼技術帶來的變化只能是短期的,很難真正紮根進去。實際上這兩年的互聯網金融整治已經使我們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強調金融科技的時候需要同時考慮到技術帶來的效率改進與科學帶來的制度完善。當然,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問題,其實也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僅就一個P2P網貸平台來說,你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監管規則也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其中有一些共性的問題。全球第一家出問題的是在納斯達克掛牌的(TrustBuddy)是最早被發現做違規的,在金融科技帶來的變化當中,如果制度跟不上,僅靠自律肯定是不行的。

第五點,從金融分化到金融共享。我們都知道共享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主題詞之一,核心的意思就是過去在金融發展當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大家對金融由愛生恨,一說銀行家大家想到的是非常貪婪的肥貓,一說互聯網金融就是魚龍混雜,這裡面蘊含著各種各樣的利益分化和結構失衡。現在強調的金融共享是什麼意思?不是簡簡單單的利用行政性的政策和手段來促進金融服務實體,而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利用一些全新的、更智能、更實時的金融服務,實現金融與非金融參與者之間進行合作共贏的利益分享,這才是金融共享的核心理念。應該說這是符合未來政策引導方向也符合新金融發展方向的,那麼如何更好的實現共享共贏的金融創新?正如我時刻強調的,無論是共享還是普惠,都不是靠行政手段來「拉郎配」的,而是需要金融科技改進,使得金融與實體能夠完全依靠這樣一套模式實現共贏的目的。

最後一點,從行政干預到市場機制。應該說這兩年在新金融領域發展當中其實運動式、行政干預式發展居多,這種影響使得政策自身有可能成為金融穩定的一個重大擾動因素。無論基於狹義還是廣義的普惠金融,真正構建共享共贏的經濟金融發展模式,需要避免制度規則的大起大落,真正依託於市場化的機制來解決問題。特別在金融科技時代,很多金融風險發生了一些變化,最直觀的例子是,過去的謠言和信息傳播途徑只能通過PC互聯網傳播,是有限的,現在信息通過微信迅速傳播,瞬時的羊群效應帶來的風險傳遞肯定是不一樣的。可以看到金融科技時代使得原有的金融風險分佈、金融的交易行為都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時候如何來進行監管,如何來應對危機?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美國股市有80%都是量化高頻交易機器人在操作。我們這兩年量化高頻也在快速的發展,這個過程當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實際上自上世紀末期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些變化一直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只是現在可能到了一個加速的階段。

以上是金融科技帶來的的變化,最後落到我對於當前互聯網金融組織的一個判斷上。從監管部門的表述來看,現在是處於互聯網金融整治的最嚴厲的時期,包括兩會期間討論的重點還是一個風險的問題。我們金融所每年都承擔中央交辦最主要核心的問題,過去每年列的主題起碼四五個,今年就一個,就是你們從不同的角度討論金融科技的問題,不僅僅是要應付當前的整治,因為短期來看監管變化是很正常的,更重要的要考慮這樣一些互聯網金融組織或者說金融科技組織如何在未來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歐美很多非銀行支付機構被整治,例如pay pal曾經被長期認為是做非法業務的,據我關注這兩年開始出現了一些監管鬆動的特點,尤其是這次美國川普上台之後要探討修改法案,總的來說是一個嚴格稍微放鬆的趨勢。我們國家過去實際上太鬆了,現在由於出了問題,變成了稍微嚴格的趨勢,這種變化很正常。以前我做支付研究的時候有人說為什麼不學台灣,不學歐元區,我說你肯定沒看台灣和歐元區相關的規則,要學歐元區基本上被管死了,因為管的門檻是非常之高的。短期糾結是沒用的,那麼長期中如何扭轉不良印象,讓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

我自己總結為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不添麻煩,也就是風險可控商業模式持續穩健。大家都說防風險,但是我們長期以來出問題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有人上訪還不起錢跑路了給政府添麻煩,當然這種現象背後這種持續可控的商業模式很重要,在當前這個特定階段先別添麻煩。

第二是定位清晰。據我觀察,剛才所說的這些金融科技的新興領域雖然基本覆蓋了金融所有的方面,但是很明顯,相對來說更具有生命力的就是兩大方向,一個是做一些小而美的金融的中前台業務另一個就是著眼於做整個金融體系的Fintech支撐。這個市場的格局就像三國時代一樣不斷的在變化。舉個例子,過去大家的印象可能覺得銀行直銷部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於新金融組織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但是現在很多主管都跟我說他認為自己跟金融科技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空間大於競爭空間,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銀行的零售部門。從這種競合關係可以看出很深刻的變化,因此如何有效的進行定位這是很重要的。所謂盲目的轉型也可能遇到新的雷區,比如前段時間想轉跟資管有關的已經遇到問題了,現在大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轉消費金融,這裡風險也很大,掛羊頭賣狗肉的人也很多,很多人沒有真正實際的風控經驗,更多的是拿著教科書搞點東西應付。因此定位清晰很重要,盲目轉型可能遇到新雷區。還有一個提升效率,就是技術在你的模式裡面究竟帶來什麼變化。最後是各方共贏,就是如何體現出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與過去金融運行相比,有什麼新的變化,能否把握住這些變化的傾向,決定了你未來能否順應大的趨勢,而不是像雷軍說的那樣在風口中把豬吹起來。光考慮在風口上豬被吹起來,豬摔下來怎麼辦?那就摔成肉餅了,還不如像老牛一樣走的穩妥一點,把握大的趨勢更加關鍵。這是要談的第一方面,大家先把金融科技的理解談清楚,避免出現"雞同鴨講"的現象。

二、新技術對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的影響

第二方面的問題,是在新技術環境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做了近八年的支付清算研究,這個領域整體積累有所不足,是一個存在大量空白的領域,由於研究的基礎支撐不足,使得在現實當中大量的問題缺乏有效的理論支撐,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讀。平時我們接受採訪的時候發現實際上大部分基本概念大家沒有完全搞清楚,即便是政策層很多概念也沒有完全搞清楚,這不僅是面臨的問題,全球都面臨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在談技術對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究竟帶來什麼影響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基礎的框架基礎的概念基本的範疇理清楚,然後才能看到哪些方面受到了影響,不能描述,比如當年夠變成一個大雜燴。顧名思義,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就如同於金融體系的高速公路、橋樑、港口、機場這樣一些能夠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最核心的要素。其他人或多或少也對於這套體系有一些不同的伯南克就說它是金融的管道。2012年之前對於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雖然各個國家都在推動,但是原則和規則五花八門,為什麼後來大家對這個事情越來越重要了?就是因為從上世紀末期到現在為止有兩個東西使得金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是新技術,一個是制度的放開,使得金融創新迅速的發展,這就帶來金融的交易規模和金融產品的種類變得越來越複雜,與之相對應這背後清算結算的基礎肯定會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複雜,一旦出現問題,風險傳染將是非常之迅速的。我這裡引用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的一句話:「若是要存心搞垮美國經濟,只需摧毀電子支付系統就行了。」

由於它越來越重要,同時各國又出現了很多問題,在此背景下,為FMIs制定國際標準便愈發變得重要。這個任務被交由國際清算銀行支付結算體系委員會(CPSS,現更名為「支付和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簡稱CPMI)和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技術委員會來承擔。這是類似於國際軟法性的東西,現在各個國家目前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都是以此為最基礎的藍本來推進的。按照這個2012年開始的這套新的國際軟法,大家針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立了一套統一的語境、統一的這種術語或者說統一關注的對象。包括支付系統中央證券的接管,證券化結算系統中央對手交易資料庫,跟央行直接控制涉及到資金清結算的系統等等。大家可以看到支付系統涉及的主要是資金流的問題,證券本身涉及兩種流,既有資金流又有證券本身的流動,因此它有一定的差異性。對照來看,我們國家如果談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的時候談的是什麼東西?跟央行有關的支付清算系統現在是11個,馬上可能變成12個,央行自己控制的大額系統小額系統網上支付的跨行清算系統,同城票據清算系統,境內外支付系統,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這些完成是由央行直接運營的,其他的支付系統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的支付系統,公行在行內有支付系統,銀行卡的跨行支付,城商行還有農信銀都是著眼於不同服務對象的跨行清算組織,再加上去年還有一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開始運行,這些構成了我們所說的支付系統的核心。除了央行直接或間接控制的部分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機構支付系統作為載體來處理著各種各樣金融交易當中的資金流動。無論是央行控制的支付清算系統還是我們所說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嚴格意義上都是屬於支付系統裡面的,因為它不涉及到證券流也就是資金流本身的流動和變化。

支付清算體系背後包含的東西是比較豐富的。另外,我們談支付清算的時候,你要分清楚談的是從工具層面的東西還是這個背後的清算結算系統的東西,因為它完全是不同層面的東西,同一個支付工具可能用的是不同的支付系統不同的清算系統。

這樣一些新技術給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這些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首先比較多的文獻是討論節省社會成本的問題,媒體上這個例子很典型,上海一個寺廟的僧人想買一台熱水器,因為他長期得到的都是硬幣,就使用20多萬枚1角硬幣來支付,就使得這些成本非常高,利用一些電子化的支付手段肯定能節省成本。另外還有促進互聯網經濟與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居民消費增長等好處,這些都是很明顯的,以前我們在支付寶做過調研,明顯看到現在人在網購的時候很多人也是沒有耐心,如果支付工具多了那麼幾步或者網頁打不開大家就不會進行這種支付了。因為我們現在是一個躁動的社會,有人說他跑到二線城市,人們對這個就沒興趣了,很多小城市的人可能追求的就是慢生活,人家慢慢的拿支票拿卡在外面看看風景享受一下生活,沒有追求快速。因此支付對於整個交易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技術帶來的影響背後需要特定的環境支撐。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就是風險控制跟效率改進之間的翹翹板關係,這個關係不僅是我們面臨的難題,也是歐美面臨的難題。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剛才我所說的2012年搞的這樣一套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原則,它出台的背景是什麼?就是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反思。因此它比較嚴格,2008年金融危機出來之後大家最早關注的是大銀行大而不倒的問題,後來就慢慢關注到金融後台出了問題影響更大,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監管部門要著力推動長臂原則,因為他看到了後台可能風險很大。但是這兩年新興經濟體的支付清算設施在新技術上不斷創新演進,如果不能夠應對這種挑戰的話,就可能帶來更大的問題。因此美聯儲2015年出了一個提升美國支付體系戰略的報告,這個時候開始慢慢又在翹翹板上轉向效率優先。美聯儲專門搞了一個網站成立工作小組討論美國支付體系。這是重大的挑戰,支付清算基礎設施有確切的含義,不是泛泛而談的,要根據國情來看。

第二點是從支付經濟學的發展的角度看,我認為支付經濟學領域是當前金融經濟學領域的富礦。因為過去研究比較少,積累有所不足,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裡面一個代表人物就是當時來自美聯儲的一位經濟學家萊克爾(Lacker),他有三篇經典的文獻分別在1997年2003年2004年發表的,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下,奠定了對支付開展研究的一些基本框架。因為支付與所有的金融交易離不開,微觀層面上說這裡面涉及到大量的效率安排問題和定價問題等。從宏觀層面來說,它對貨幣政策金融穩定也會有非常深刻的影響。這些影響現在可以用一些理論框架給梳理起來。像歐央行、加拿大央行、美聯儲曾經連續召開一些對支付經濟學討論的研討會,網上都有相關的文獻。那麼結合對支付清算體系的劃分再聚焦一下,支付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首先是大額支付系統零售支付系統,然後是證券結算系統,大額跟小額都涵蓋在剛才我說的支付系統。裡面無論是央行的支付系統還是第三方支付裡面都既有大額也有小額,為什麼要劃分研究對象?因為大小額帶來的系統性影響帶來的衝擊是不一樣的,現在大家天天說移動支付、手機支付、第三方支付,可能跟老百姓密切相關,但是從規模上來說,這些支付的量在整個支付系統內是非常之小的,這就使得研究方法和視角截然不同。在貨幣經濟層面,產業組織理論層面,都可以探討在支付經濟學發展當中如何通過一些安排使得支付產業鏈的各方參與者都充分的受益。

除了理論分析之外實證分析也有大量的價值,我去年做的基於不同的支付系統數據跟宏觀指標做擬合,但數據都有滯后。因此進行研究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數據缺乏,去年央行調了一次口徑,也沒通知我們,結果導致我們以前做的時間序列分析全部失效,這就是國內數據對研究者造成的巨大制約。我曾兩次發現相關部門數據出現誤差,告訴他們之後,他們不承認,為什麼不承認?因為這是重大事故,所以經濟數據是集體影響研究的。長遠來看你還可以分析不同區域之間資金流動情況,不同主體之間的資金流動情況,但是就是數據獲取可能有一定困難,這就是第二點關於實證研究我想說的。

第三點,全球複雜支付體系已然形成。我給它一個定義是支付不僅僅是公共的金融基礎設施,而且成為這個商業模式的一部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支付不僅僅是一個通道,更重要的是架載在這個上面的客戶的維護商業的重構,金融的重構承載了太多東西,老百姓說要想富先修路,橋樑改善了,它所承載的金融效率以及經濟效率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正是因為支付越來越重要,不僅僅是具有公共性,而且對於商業的競爭也越來越重要,因此這個市場競爭格局變得越來越複雜,這裡面我用這兩個表簡單給大家說一下,這個數據可能比較老了,最新的凱捷做的報告是去年12月出的,沒來得及整理。全球支付市場支付工具的前幾名一直就是信用卡電子錢包跟借記卡,可以看到北美拉美歐洲亞太地區不同的支付工具,市場結構和流行程度是不一樣的。實際上這幾個圖表很有意思,可以看到在金融市場最發達的北美地區,銀行卡支付的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反過來銀行在亞太地區應該說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銀行卡支付量卻在全球都居於末尾,可以看到支付的結構和金融的結構有時候並不完全一致,背後有什麼樣的因素呢?實際上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可以進行深入研究的。

當然其他的一些區域差異也都非常之大,大家不要認為新興支付工具發展過程中會迅速的較東風壓倒西風,很多人說什麼銀聯要倒閉了,這個完全沒有背後的機制,我個人認為銀行卡包括信用卡借記卡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我們國家整體上人均還是一個比較低的比重。第二銀行卡它本身也有可能發生變化,這個卡的介質本身有可能未來是消失的,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商業銀行在未來移動支付發展過程中仍然會佔據一個重要位置。這兩年隨著監管的變化,非銀行支付機構增速在放緩,而銀行業增速機構在增快,新的金融科技變革當中,我個人感覺近期五年之內的潛力還是在銀行等傳統機構方面,因為它的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五到十年之後不好說,這些新金融企業巨大的空間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為了更好的理解相關的問題,我把非現金支付的相關概念再跟大家解讀一下。近期我經常接受採訪要求,有人問數字貨幣出現了會不會替代紙幣,有些人說會不會替代現金,還有人說以前第三方移動支付發展已經非常快,數字貨幣會不會影響沒那麼大,我就一頭霧水,因為它完全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我們要來甄別一下,現在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中,我們經常用非現金支付的概念來描述支付工具逐漸的升級和演進。現金什麼意思?現金就是M0,現金到2016年餘額就6.83萬億了,當然現金跟紙幣不完全一樣,還有硬幣等等。對照來看非現金支付包括票據銀行卡跟其他結算業務,大家可以看一下央行每年發的報告,一個是談支付工具,一個談支付系統。工具是一個發起支付的視角,系統是發起支付之後通過什麼樣的體系進行清算,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視角。電子支付實際上是一個大雜燴,它跟前面這幾個口徑不是完全一致的。通過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ATM 、POS和其他電子渠道發起的帳務變動,這些實際上可能涵蓋剛才我說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也有可能是跨不同工具的,我當時建議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路業務,包括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和數字電話支付。因為這些統計之間我個人覺得是有重疊有打架的,當你統計第三方的互聯網支付,第三方的移動支付的時候,這裡面有大量的走的是快捷支付也就是是掛卡,掛卡這樣一些數據都會體現在銀行卡數據當中,特別是跨行這塊,如果單獨考慮第三方支付機構用賬戶餘額支付這部分才是另外一塊,這裡面有大量的數據重疊和混亂,我們每年做研究非常痛苦,現在不得不有時候引用一些智庫用的,但是財富通這些很低調,他們不願意披露自己的數據,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比如微信跟財富通的份額是被嚴重低估了,整個市場前幾名就是支付寶和財富通,這裡面核心的問題是數據問題,你首先要把基本概念理清楚,因為你談的跟政策統計談的有時候可能不是一個東西。

這裡面引了幾個數據,簡單比對一下中美。根據美聯儲的定義,非現金支付包括借記卡、信用卡、自動交換(ACH)、以及支票。2015年底美國非現金支付的業務總金額178萬美元,我們是3000多萬人民幣,遠超美國,在美國傳統的支付工具還佔有一些重要的位置,在這些新興經濟體在非現金支付發展方面的發展實際上還是非常快的,尤其是非現金支付裡面那些電子化的支付手段,發展非常之快。

美聯儲發布的報告反映他不同的比數和金額,還是比數較小的基於銀行大額的存在可以有引用支撐的這樣一些直接的轉賬交易,相對來說比數少然後額度比較高。當然這個貨幣與支付的電子化帶來了很多好處,也有很多風險,當然這個風險有時候是技術問題有時候純粹是理解問題。例如很多人把付款碼當成收款碼去掃肯定是有問題的,我覺得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在於支付消費者的保護特別是自我保護意識不足。這個非法集資裡面風險自擔我覺得也是一樣的,完全靠監管結果不了問題,為什麼傳銷在美國是發源地,但是在傳銷大盛其道?很多情況下就是因為老百姓對於一些基礎的知識認識不足。前段時間有人跟我說過,被忽悠了買五萬塊錢的傳銷幣,就說了三句話,你看現在的央行都在搞數字貨幣你還不搞,第二句話你看我的廣告在新華網有間接的鏈接,第三我這個可以銀聯刷卡支付。所以我們整個意識還是不足,不能僅僅靠監管。

第四,金融科技衝擊向基礎設施下沉。這個下沉實際上來源於多方面,一方面,西方主流的金融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健全,這些金融科技要在這些理財投資等等方面做出重大的突破,實際上是比較難的。真正有可能做出重大突破的其實還是在這些道路橋樑高速公路方面,當然這種突破一旦做出來就是更加中長期的,所以剛才所說的會計、支付、清算、信息管理這些後台的東西,受到資金的高度關注,因為大家也看到了這一點,同樣,國內這種訴求也是非常強烈的。

我們前兩天發起了一個直銷銀行聯盟,裡面特別積極的都是農商行,為什麼?他們在後台方面有大量的訴求,特別是如果他自己投資搞設備搞系統的話,完全是成本收益不對等,如果大家共同來推動後台的統一化、標準化服務,肯定是一個很有空間的領域。因此金融科技整體上是往基礎設施下沉,特別以美聯儲為例,不得不承認美聯儲在歷次重大變革當中還是走在全球的前列。2015年1月美國在提升支付效應當中,有一個試點方案是便利金融機構間基於使用通用協議和標準發送和接受支付的公共IP網路直接清算,這個賬本要由中央當局貨幣當局維護,當時國內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非常熱的認識。2015年12月美聯儲發布了工作論文《分散式賬本技術在支付、清算和結算中的應用》,區塊鏈也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背後這些分散式的賬本技術如何進一步的應用是更加重要的,早在區塊鏈熱門之前分散式的思想已經經歷過很多年的檢驗。這篇工作論文認為應用這些類似於區塊鏈的技術有什麼樣的動因,降低複雜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我覺得它沒有預期當中那麼樂觀,有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當然這可能也是因為美聯儲作為監管部門不能表現的太明顯,畢竟這個領域還有眾多的挑戰。

三、揭開數字貨幣的「神秘面紗」

第三部分回到數字貨幣,這個數字貨幣有不同的理解視角。

第一個視角基於貨幣背後的信用支撐。從貨幣的屬性出發,最早是實物貨幣再往後是貴金屬貨幣,牙買加體系之後是信用貨幣,貨幣之所以被大家所接受,就是因為背後有某種信用支撐,按照這個信用支撐來分,首先最為典型的是貨幣的電子化,很多人談到數字貨幣其實都是在貨幣電子化大思路下延續的,這些是最典型的央行信用法定所支撐的形態,包含的範圍很廣,各種各樣所樣的卡背後所對應的賬戶都是電子化的支付工具,都意味著貨幣的電子化,它的信用支撐出了問題最後還是央行跟銀行來解決,所以它的信用程度相對比較高,因此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第一個範疇就看它的信用有沒有脫離央行的控制,這是第一個層面我們所劃分的貨幣範疇。其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電子貨幣。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發展,他們的賬戶如果匿名性、流動性足夠高是有可能帶來創造性功能的,一方面支付工具對應的賬戶可能是進入了貨幣層面,另一方面它的信用支撐與央行是很遠的,只能有一個法律監管的關係,為什麼央行整頓支付賬戶?就是因為某些支付賬戶匿名性比較高,它可以進行跨行直接清算,因此這是第二類型的所謂的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其三是網路虛擬貨幣。這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產生混淆的概念,網路虛擬貨幣指的是某些網路的遊戲商、運行商以它為主體所發行的某些貨幣,比如某些網路遊戲裡面發行的遊戲幣,這些本來沒有什麼貨幣創造功能,但是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我一個小親戚在魔獸世界里搞的金幣然後在淘寶上賣,或者是換成現實的人民幣,或者是貨物,這就具有了貨幣創造功能,當然這個功能比較有限,因為對現實的影響不大,他的信用跟法定信用也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最後是加密數字貨幣,加密數字貨幣從80年代一批國外專家研究的基於密碼學網路系統開始到2008年中本聰發表論文,2009年誕生比特幣這種已經完全離開央行的中心化機制的貨幣,依靠的信用是某種自發的共識信用,從信用的角度來它與剛才我說的四個方面是截然不同的。這幾個層面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二個視角是基於貨幣供應量與貨幣統計。貨幣供給就是貨幣供應量M0、M1跟M2,這個領域也有大量的數據誤讀嚴格意義上,M1、M2既是存款貨幣又是記帳貨幣,它早就數字化了早就電子化了,都在銀行帳戶裡面。在計算M1、M2的時候當你看數字化技術對它的影響的時候,你可以看到數字化電子化它本身就對M1、M2產生著更複雜的影響,這個貨幣影響層次它是不同層面的,而且你進一步來說如果是加密數字貨幣能帶來什麼變化?加密數字貨幣連銀行的存款賬戶都有可能顛覆了,它要真流行起來你原有的那套貨幣機制就沒有了它對M1、M2的衝擊影響要遠大於M0。那麼這裡面你可以看到就要避免這些概念的一團漿糊,當你談這個數字貨幣的時候你要問它你究竟指的是什麼你起碼把自己的邏輯說清楚,否則的話我覺得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算是誤讀吧。這是第二個視角就是從貨幣本身是什麼來看這個數字化技術對它的影響和衝擊,大家首先把M1、M2、M0搞清楚,那麼談這個M1、M2的時候這種貨幣概念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為它依託於銀行體系的賬戶,但是賬戶層面跟工具層面是兩個東西,工具層面的東西不具有貨幣創造功能,我把它叫做貨幣替代物。

第三個視角,是基於貨幣「記賬機制」與支付工具。不同貨幣統計口徑有單位或個人活期存款,單位活期存款是放在M1裡面,個人存款儲蓄放在M2裡面,不同的貨幣統計口徑這種賬戶它對應的支付工具可能是銀行卡可能是支票,甚至是現在興起的二維碼,同一個賬戶對應的是不同的支付工具,同一個貨幣的概念對應的可能是不同的支付工具概念,這就意味著賬戶與支付工具既可能一體化又可能脫離。其實二維碼的出現意味著你可以出現賬戶跟它的脫離,未來零售支付時代發展到極致就是賬戶跟支付工具截然一體化,這有可能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回到數字貨幣的問題上,總結一下,第一,數字貨幣指的是數字化技術對貨幣的信用基礎概念載體還是類似於比特幣和各類變體的加密貨幣,前者是一個廣義後者是一個狹義。這兩種都是信用貨幣,本身不像貴金屬實物一樣有價值,但是背後是否法定決定了信用支撐是有所不同的,這些加密數字貨幣只是一種非法定的共識信用,確實有一些缺陷跟不足,這裡面我覺得不能簡單的高估它未來可能帶來的挑戰和變化。第二,這些數字加密貨幣普遍來看除了投資價值之外,交換功能、支付功能都有所不足,這就使得它貨幣屬性弱化,對於比特幣,CFTC認定它是大眾商品,美國國稅局也認為它不是貨幣,就是因為貨幣的基礎屬性有差異。第三這種貨幣為什麼會存在,無論是法定的還是加密貨幣它就是一種契約,唯一區別的國家央行在其中的定位,法定數字貨幣意味著央行在國家的代表在契約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密數字貨幣意味著央行主導作用弱化,更多的節點在契約關係當中地位有所上升,這是一個完全差異化的東西,對於數字貨幣梳理清楚之後就要避免各種各樣的討論和炒作。

各國貨幣當局為什麼要關注數字貨幣?首先是延續了這個重視電子貨幣這個歷史,第二加密數字貨幣確實帶來一些挑戰,最後一個,因為數字貨幣的概念很模糊,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把數字貨幣都拉進來一起討論,但是在討論國外這些消息的時候,大家都是從業者或者關注者,你看到一個消息的時候要找到它的英文鏈接看一下避免大量的翻譯錯誤,把芝麻說成西瓜的現象。我們國家央行為什麼關注?第一確實想在未來的貨幣金融技術變革當中避免落後。第二現在大家越來越承認在原有的貨幣金融體系下要跟發達國家競爭還是很難的,新技術或許有彎道超車的機會。第三國內貨幣運行效率越來越低,大家希望利用一點新技術來緩解不暢。還有民間已經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不加以引導的話劣幣會越來越多,最後容易騎虎難下。總而言之,我覺得大家都高估了數字貨幣的影響,低估了數字化貨幣的影響,整個貨幣的電子化數字化的過程一直都在演進,它改變了我們貨幣的邊界,使得我們基於數量的貨幣操作現在效率越來越低,這是可以關注研究。但是現在加密數字貨幣究竟能夠對主流貨幣體系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個人覺得是非常的高估。

現在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時候就是個大雜燴,未來能夠做些什麼?我覺得基於公有鏈面向公眾和機構不太可能,頂多是在有限場景做一些所謂代幣的嘗試,嚴格意義上說基於票據平台的代幣根本就不是法定數字貨幣,只是支付清算的一個安排而已,當然你可以試圖在主流貨幣體系已有的電子化數字化過程當中應用一些新的技術。所以要更加客觀的來看這個問題。另外我覺得各種各樣的數字貨幣跟老百姓的關係不大,特別是現在傳銷幣眾多,特別是在檯面下出的問題比互聯網金融大得多,現在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家關注一個現象只要是在檯面上的,最終它的風險還可以把控,比如比特幣交易平台我們可以看到,假如把它趕到地下問題將更大。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現在看得見摸不著的什麼?是線下做期貨外盤的、郵遞卡、傳銷幣這些東西。總而言之,長期來說數字貨幣有可能對整個貨幣體系帶來重大影響,但是短期這種影響要實現還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當然現在越來越說不清楚什麼是貨幣了,曾經有幾年我記得要討論貨幣口徑重新進行修改,後來討論去也沒有下文,就以當年股票保證金賬戶列入M2為代表,類似的貨幣功能賬戶越來越多,這對整個未來我們這個體系的影響確實是非常之大的,深得我們深入研究。未來可能出現的方向分為幾種,第一種還是數字化的法定貨幣原有的貨幣體系內進一步運用數字化手段,第二種辦去中心的准法定數字貨幣,最後一個是去中心的非法定貨幣,類似於比特幣。各國監管部門的態度是只要不觸犯這些反洗錢其他一些這種違規毒品等等這些底線,實際上還是可以觀察的,因為一方面它這個整體系統性風險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它確實在進行全新的嘗試。比如比特幣,對於這樣一些在體制之外已經存在的東西,各個國家監管當局其實都在觀察,如果說未來這種對主流體系的衝擊會更大的話,那麼你只能把它收編了,不會任憑陳勝吳廣做大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後兩者在較長時間內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進行探索,大家不要高估它的影響。

以上就是一點簡單的分析,因為很多涉及的東西比較多,只是拋磚引玉,讓大家知道這個領域可以重新換一種思考,有什麼更多的問題以後可以更深入的交流,謝謝大家。

文字整理 齊炎龍

圖文編輯 魏宗 鄭暢

為了增進與冬粉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將建立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后,即可被拉進群。

關於我們

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註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65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和學術委員,74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金融科技、財富管理、金融監管等領域,定期舉辦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系列報告》《財富管理研究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和政策影響力的產品。成果還被譯成英文、日文、韓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在歐、美、亞多個國家發布,引起國內外理論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

2016年,IMI入圍《智庫大數據報告》影響力榜單列高校智庫第4位,並在「經濟類研究機構市場價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