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分鐘人」的天命

原標題:「一分鐘人」的天命

美國「民兵」III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場景。

地下24.38米,恆溫15.5℃,90噸的混凝土防爆門后,導彈發動機點燃。瞬間,1.47米厚的發射井蓋被沖開,掀翻了覆蓋在上面的防輻射混凝土,32秒之內,可攜帶數十萬當量核彈頭的導彈射出,準確飛向一萬多公裡外的「目標」。

發射井頂部巨大的煙圈尚未消散,使出這獨特招牌動作的主角「一分鐘人」便登上媒體的「頭條」:從今年2月8日到5月3日,美國現役唯一的陸基戰略打擊力量,也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之一——「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進行了近年少有的三次密集試射。

根據美軍全球打擊司令部的安排,每年組織空軍試射4次「民兵」Ⅲ型導彈已成了一種「慣例」。在朝鮮半島核問題持續發酵之際,年近半百、老而不朽的美國「民兵」頻頻試射,是為半島局勢降溫,還是為核陰雲澆油?請看專家解析。

「民兵」坐上第一交椅

同為大國長劍,與充滿詩意與和平希冀的「東風」不同,美國的「民兵」是個有故事的「人」。

民兵,「Minuteman」,又譯作「一分鐘人」,原意是指美國獨立戰爭中打響來剋星頓第一槍的民兵,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來無影、去無蹤,「一分鐘」即可投入戰鬥。美國人將此稱呼作為其洲際彈道導彈的代號,取其打擊威力強、行動迅速之意。

「民兵」的身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彼時,正是美蘇爭霸之際,美軍希望獲取一種大幅度領先蘇聯的輕型彈道導彈,恰逢可用於火箭推進的固體燃料橫空出世,新需求與新技術一拍即合,於是便有了「民兵」。

從1958年開始研製到1977年停產,波音公司先後為美國空軍生產了4種型號共2423枚「民兵」系列洲際彈道導彈,其中包括「民兵」IA、「民兵」IB、「民兵」II和「民兵」III。於1970年服役的「民兵」III型,是美軍第一款帶分導式彈頭的固體洲際彈道導彈,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現役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約有450枚常年處於戰鬥值班狀態,對應W78型核彈頭200枚、W87型核彈頭約250枚。

擅長快速出擊的「一分鐘人」往往在地井中一待就是幾十年,一旦預設程序啟動,這種隱藏在地下的殺機能夠瞬間轉化為復仇的怒火。實際上,大部分導彈直到退役也沒有見過天日,但其強大的作戰能力誰也不會懷疑:最大射程達1.48萬千米,命中精度接近百米,能夠攜帶具備強大突防能力的分導式多彈頭,總當量相當於40多枚「小男孩」原子彈,這些令人膽寒的數字是「民兵」III型導彈近半個世紀以來笑傲江湖的資本。我們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對於「民兵」來說,恐怕是「彈強不怕地井深」。

值得一提的是,「民兵」出自「人」之手。據導彈專家、原航天部總工程師梁思禮講,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林樺,與他一起留學美國,師出同門。不同的是,後來林樺搞的是「民兵」,他搞的是「東風」。

老邁的「民兵」不再可靠

雖然美國人曾四處炫耀「民兵」:「我們的核武器就像法拉利一樣:美麗、複雜,為高性能而設計。」但其47歲高齡的現實卻不容忽視。對於武器裝備來說,歷史悠久真的不是什麼優點。

目前,「民兵」III型導彈裝載的所有核彈頭都是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前測試和研發的。雖然當年美國的技術起點都很高,但畢竟已經過了20多年,疲態盡顯。2008年5月,一個無人看守的地下發射井著火,幸好多層保險系統阻止了井中的「民兵」III型導彈意外發射;2010年10月,美國沃倫空軍基地50枚「民兵」III型導彈與指揮中心失聯45分鐘;2011年7月,「民兵」III型導彈不載核彈試射,中途故障不得不自行炸毀……

越來越密集的事故告訴「嘚瑟」的美國人,「民兵」該換了。事實上,按照美軍喜新厭舊的性格,如此老邁的裝備早該湮沒在歷史洪流之中,他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美軍曾製造過各項指標都遠超「民兵」的第四代洲際彈道導彈「和平使者」。但由於其生產規模小、使用維護成本高,加之一些技術升級不兼容,早在2003年已經全部拆除。所以,忠誠又實惠的「老兵」依然孜孜不倦地守衛著美利堅的國土。

當然,美軍從未停止對「民兵」的升級改造,包括更換更加先進的制導裝置、裝載能力更強的分導彈頭,但武器裝備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特別是核武器,平台的優劣直接決定了作戰能力的可靠與否。

有人這樣形容美軍現役陸基核武器:「這些20世紀90年代生的士兵用著80年代的5英寸軟盤,操縱著70年代開始服役的彈道導彈在60年代修築的混凝土發射井中待命,以保衛21世紀的美國安全。」言語間充滿了諷刺和嘲笑。

美國一名專家說,與俄羅斯RS-28「薩爾瑪特」洲際彈道導彈相比,美國的「民兵」III型導彈就像是一個「帶有火箭發動機的牙籤」。

不禁要問,「民兵」老矣,尚能飯否?

尷尬「老兵」等待「天命

從表面上看,「民兵」的尷尬源於老舊的技術條件和緊張的國防預算,但換個角度從更深層次觀察,這實際上與美軍的國家軍事戰略調整與核力量體系建設緊密相關。

一方面,冷戰後,戰略核力量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的地位大不如前,類似於「民兵」這種重型核武器幾乎成為「雞肋」,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戰價值。與其浪費有限的資金來維持一個龐大無用的核體系,不如削減數量、提高質量,對於這一點,美俄這對世紀冤家難得擁有共識。根據2010年簽署的美俄第二階段的《削減武器條約》,美國核彈頭將削減到1550枚,運載工具將削減到800件。「民兵」III型導彈明明可以裝3個核彈頭,但目前450枚導彈平均每枚只帶一個核彈頭,削減幅度達到60%以上。

另一方面,相對於由常年游弋在深海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高飛在空中的戰略轟炸機攜帶的海空基核導彈,發射井坐標早已暴露的「民兵」,在對手同樣精準的核力量面前,生存能力和二次反擊能力都太弱了。美軍自嘲這種毫無機動能力的導彈只有兩個用途:一是消滅對手;二是吸引對手的大部分洲際導彈。因而,「民兵」在技術更新換代、預算、日常管理等方面都較為廢弛。

此外,從實用角度分析,未來核武器更多的是向小型化、精準化發展,況且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常規武器的毀傷效能已經能夠媲美小型核武器,例如不久前美軍在阿富汗投射的「炸彈之母」。既然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麼還要執著於損人不利己的方式呢?!精明的美國人必定深知這一點。

「老兵」,究竟路在何方?美國曾公布消息說,正在研發新型洲際彈道導彈來取代「民兵」III型導彈,該項目代號為「陸基戰略威懾」(GBSD)。新型彈道導彈被稱作「民兵」IV型,可能在2030年前列裝服役。這一次,美國空軍能不能從川普的「打賞清單」中拿到真金白銀,也決定了「民兵」家族能不能再添新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