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泉州台商區百崎 古鎮「海交」六百年

早在唐代,泉州即為四大外貿港口之一,至宋元兩代海上貿易進入全盛時期,泉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

1992年,泉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海上絲綢之路東段()唯一一個起點城市」,是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考察地。隨著新的「一帶一路」主張的提出,泉州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的地位愈加凸顯。

在泉州,眾所周知的海絲遺迹比比皆是:從九日山石刻到伊斯蘭教聖墓,從錫蘭王子墓到陳埭丁氏大宗祠。這些常常是中外媒體報道的典範。其實,泉州還有一處頗具規模的海絲元素聚集地。重搭海絲橋樑,它功不可沒;重拾宗族情懷,它潛移默化。它就是以「海絲明珠、民族古鎮」著稱的百崎回族鄉。

踏入百崎回族鄉,撲面而來的是濃厚的伊斯蘭建築風格氣息;你在村口繞一個彎,入眼的是一座年代悠久的古亭;漫步在河堤旁,腳下即是鄭和堤;在深幽的小巷中穿行,迎面屹立的是一座凸顯明代建築風格的郭氏家廟……而分佈在村落的一些古墓上雕刻的紋路和阿拉伯文等,靜靜訴說著伊斯蘭古舊時光的故事。

1接官亭與鄭和有關的故事

白奇接官亭

烈日炎炎,偶經微風也時常裹挾灼熱之意拂面。步入這座位於百崎回族鄉百崎渡口的接官亭,稍作休憩,頓時覺得餘熱漸消、暑氣漸無。整座石亭給人一種樸素大方、穩固厚重的感覺,就像回族人那種勇敢強悍的秉性。此亭由百崎回民始祖郭仲遠於明洪武年間捐資建造,原為過江候客賴以小憩之涼亭。

白奇石亭

從建亭至今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亭子經歷了風雨侵蝕、地震搖撼,後部有六根石柱遭到摧折,亭蓋坍塌。後來經過百崎鄉親們籌資多番修葺,才有了現在的形狀。亭子結構很獨特,整個亭蓋四邊共有12根石柱,外圍四根組成一個大「口」,中央石柱4根組成了一個小「口」,恰恰成了一個「回」字。

接官亭一隅

當地文史專家介紹,相傳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奉旨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港,結識了前來禮拜的郭仲遠,出自同是回民的族誼,鄭和紆尊過江探訪。郭仲遠家族苦惱沒有迎賓驛館,於是在渡口這座涼亭擺上香案,攜眾兒孫在此恭候欽差大人。因此,百崎回民為紀念鄭和來訪,將此亭稱為接官亭。

接官亭碑記

除此之外,這裡也是郭家先祖郭仲遠五子郭仕昭與玄鍾鄭指揮千金鄭馥定情終身的地方。當年先祖的五子郭仕昭在玄鍾鄭指揮麾下當護衛,與其千金鄭馥私訂終身。被發覺后,郭仕昭逃回家鄉,鄭指揮即令手下追拿問罪。而後在鄭和的幫助下,促成鄭指揮答應這門親事,並由鄭和親自主婚,於接官亭為郭仕昭與鄭馥舉行婚禮。因此,接官亭又稱送嫁亭。這樣的故事,賦予接官亭浪漫的氣息,別有一番風情。

2郭氏家廟宗族傾情在此廟

郭氏家廟承載著宗親們對宗族發展的期待,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傑出宗親。走進郭氏家廟,人們便能感受如此和諧的氣氛。

郭氏宗祠

極具年代記憶的郭氏家廟,始建完成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此乃「百崎回族」闔族的大宗祠,世稱「宣慰府」。依山面海、構築典麗、崇宏壯觀的郭氏家廟有著「東北鳳麟鍾甲弟,西南龍馬壯江山」之雅稱。站於家廟門前,古色古香、精緻素樸的門前院景甚是引人注目。抬頭往頂梁望去,便會看見許多做工精湛、栩栩如生的木雕屹立於前。形狀各異的木雕上刻有許多寓意美好的事物:太上老君與仙鶴的融合之境;威風凜凜的靈獅以及小巧祥和的天兵天將時刻撩動人們的心。這些木雕是清朝的雕工雕刻而成的,技藝高超,可謂是極具觀賞價值的「文物珍品」。家廟構建如此用心,足見宗親們對自身宗族情懷的歸屬感是多麼強烈。每年清明節,海內外的郭氏宗親代表都會在此共聚一堂,共祀先祖。

3鄭和堤杜絕水患 造福鄉民

百崎鄉至今還保存著兩條古老的海堤岸,村民稱它為「鄭和堤」,至今流傳著鄭和下西洋船隊途經此地的故事。

鄭和堤

據說當年倭寇在沿海一帶騷擾民眾十分猖狂,鄭和對此也早有所聞。本打算在途經泉州港期間,乘機掃蕩倭寇,讓倭寇不敢再來擾民。鄭和到時,卻不曾想賊寇已被郭仲遠之子郭諫平帶領會武藝的村民剿滅。后鄭和目睹村民往來村際,受擾於水患之憂,於是派遣自己的士兵來協助村民修築海堤,以此來杜絕洶湧的江水對百崎村民行走的侵擾。為感謝鄭和派兵協助,村民稱此堤為「鄭和堤」。用土修築的鄭和堤僅有一條窄窄的小道,卻連接著官民兩端的情感,連接著回漢共融的生活。

當時也流傳著另外一個說法。原先鄭和堤所在之處是一片寬闊的大海,郭仲遠家族居住的埭上村,每逢漲潮時海水就漫到門前,生活在這裡的百崎回民有諸多不便。鄭和在此駐紮期間,在海灘上築起了兩條總長約三里的堤岸,既可截斷滔滔的海水,又可在堤內造田建屋。

誰知農曆八月半的大潮來勢兇猛,直逼剛剛建好的大堤,幾處尚未乾涸的地方已溢入海水,堤岸岌岌可危。鄭和看在眼裡急在心中,面對著這滾滾湧來的波濤,他急得把腳一跺,自言自語地大聲吼道:「難道這潮水還要再繼續上漲嗎?」說來也怪,就他這麼一跺,那磐石上居然留下了深深的靴印,而潮水一下退了一米左右,大堤終於保住了。此後,百崎回民對堤內的海灘進行改造,擴大了耕地面積,經過幾年的土壤改良,使大片的鹽鹼地種上了莊稼。為紀念鄭和的熱情相助,百崎回民把這兩條堤岸稱作鄭和堤。

4阿拉伯古墓古墓堆中尋祖源

郭氏墓群

郭氏家廟管理組郭先生對當地文史研究多年,在他的帶領下,大家來到了位於本鄉克圃、下埭兩村間的郭氏始祖郭仲遠陵墓。郭先生邊走邊向我們介紹:「前面的山叫獅山,因此山地理形態較為特殊,與其他山系相連,從泉州灣的江上遠看,就像是一隻盤踞的石獅子,江邊突起一座小山,狀似球形,因此有『獅子戲球』的美稱。我們始祖陵墓位於獅子的臂部,後人因此尊稱為『石獅公墓』。」

百崎郭氏祖墓一角

在里春村東,今朝盛北路西側,還保留著幾處伊斯蘭古墓。據說當時這裡是一方如詩如畫、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自十五世紀初期以來,百崎郭氏二至六世有十三位先後歸真的回民,相繼安葬在這裡。只見這裡以墓圍為界,特有的伊斯蘭外觀建築顯然是自成一派,分列為五個墓區,共有十一座墓壙。同百崎肇基祖郭仲遠夫婦的陵墓一樣,這裡的墓座均為伊斯蘭教祭壇式的花崗岩石墓蓋,而墓穴的選擇和墓區的建築基本取法漢式,是中阿文化交流和回、漢民族文化融洽的見證,也是研究百崎回族歷史和喪葬習俗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郭氏祖墓上的阿拉伯字

「我們這個墓群是全國少有、福建地區僅有的伊斯蘭祖墓群。」說話者是里春村老人協會會長,他常年在這裡與老人協會其他老人一起打理這些墓區的環境。他們對於祖墓的環境很是重視,「祖先們的辛辛耕耘,造就了後代的一片繁榮。」這些保存完整的古墓,正說明了伊斯蘭文化的滲入與影響從未遠去。

但到底是因為年代久遠,有些古墓隨著周邊環境的多次變遷,即將消逝。百崎鄉后海村的一處伊斯蘭教古墓,四周雜草叢生,隱約而見的便只有那刻滿阿拉伯文的墓碑。周邊建房開挖導致地勢低洼的古墓面臨被淹沒的危險,令人不禁感慨萬千。

百崎郭氏祖墓保存完整

儘管這些先輩的墓穴一直保存得很完好,但至今仍無法明確說明百崎郭氏回族的族源所在。老一輩的人說他們的祖先是南宋來杭州經商的阿拉伯或波斯人,史學家說是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經商的生意人。也因此,這二十幾年來,不斷和全國郭氏宗親和史學家進行交流,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有關祖源的線索,是百崎回族郭氏後人一直在做的事。

泉州市政協委員郭培明、郭廷真、郭燦明曾就百崎的文旅規劃發展提交過提案:如果從單個點來看,百崎伊斯蘭教的史跡景點規模都不大,百崎舊渡口、遺存的「接官亭」、古墓建築及鄭和堤等,只是省、縣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把這幾個地方以「百崎伊斯蘭史跡」名義打包串聯起來看,就會發現特別獨特。它們是鄭和文化的重要呈現,是泉州海洋文化的重要財富,應該把它們有效整合起來,助力海絲申遺,提高泉州作為港口旅遊名城的國際影響力與美譽度。

三位市政協委員建議在規劃中,充分注意到鄭和元素的價值,並通過多種宣傳方式達成社會共識。在一般情況下,沿海、沿江道路多命名為「江濱路」、「濱海路」,無特色可言,不利於城市新區對外部目光的吸引。建議把沿海大通道台商投資區段或百崎湖海堤段(原五一圍墾海堤)命名為「鄭和大道」,在百崎回族鄉沿海路段附近,建設「鄭和公園」,豎立鄭和雕像。

「這條道路連接中心市區、后渚古港、洛陽古橋和崇武古城,若加上對百崎鄉民居街道建築進行民族風情氛圍營造,結合最美海岸線、泉州灣跨海大橋、大墜島和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等景觀,共同構成東南沿海一流的濱海旅遊線,完全可以打造成海峽西岸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東南早報》A19、20版刊登

本文轉載自《東南早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