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書法+ 」行動計劃,你準備好了嗎?看人家的!

學書法須苦練加巧練,書法創造更要用心感悟生活和自然,捕捉突然觸發的靈感妙想,自悟書道,突破迷局,如此才能提升藝術境界。

書法+生活=書法創新!

感悟生活,頓悟就在一瞬間!

話不多說,看人家的「書法+……」行動計劃,看人家的!

一、書法+公孫大娘舞劍器=《古詩四帖》

在全場黑壓壓的觀眾注視下,公孫大娘手持一柄青光耀目的太阿劍,悄然上場;此時全場寂靜,驟然,樂起 ,她騰身飛躍,劍尖撩起;樂疾,急管繁弦,鼓聲點點,如雨打浮萍,公孫大娘身姿旋轉,矯若游龍,只見銀光熠熠,劍影閃過,不見人影,稍傾,雲卷雨息,「一舞劍器動四方」;她箭步躍起,將劍連續刺擊青天;她雙腿飛騰,又象神仙駕著蟠龍翱翔雲端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舞至高潮,天地傾斜,雷霆萬鈞滾滾而來,山河為之變色,「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倏然之間,舞畢,風平雷息,如同波濤洶湧的江海漸漸恢復了平靜,只有那把寶劍還在發射出耀眼的清光「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據說當時著名書法家張旭,在一次觀賞了公孫大娘的舞姿劍影后,呆在現場陷入久久的沉思,他從中窺察到了放縱飄逸,若疾乍徐,緩急輕重的節奏和倏聚倏散、景斷意連、跌宕欹側的結構,並將其運用在書法創作上,從此「揮毫落紙如雲煙」,杜甫說他「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張旭自己談到他的草書創作長進時,也感稱:「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

看看張旭《古詩四帖》,劍器之舞的場面吧!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二、書法+錐畫沙=《大字陰符經》

請讀一下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章節:

(顏真卿)曰:「敢問長史神用執筆之理,可得聞乎?"

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陸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后聞褚河南雲:『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古人矣。但思此理,務以專精工用,凡其點畫不得妄動,子其書紳」。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錐畫沙,最早由褚遂良傳於陸彥遠,既而陸彥遠江島畫沙頓悟。

陸彥遠書跡無多,那麼,就看看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中,「錐畫沙」效果吧。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局部

三、書法+屋漏痕=《自書告身帖》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

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這裡,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準確、經典。「屋漏痕」的比喻啟發了懷素,使他領悟到書法線條要有圓潤、渾厚、凝重、沉著的美。

「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

請看看顏真卿的「屋漏痕」,夠勁吧!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局部

四、書法+夏雲隨風=《自敘貼》

懷素跟鄔彤學書法,懷素對鄔彤的諄諄教誨是刻骨銘心的。有一天,懷素看見幾塊浮雲,像棉花團似的一朵朵分散著,映照著溫和的陽光,雲塊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輝,太陽已被浮雲遮蔽住了,不禁令他憶起"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李白詩句。一會兒這些積雲又很快地消散了,它們又成為扁球狀的雲塊,雲塊間露出碧藍色的天幕,遠遠望去這些白雲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雄獅,像大鵬,有的像奇峰。忽然烏雲密布,雷電齊鳴,風雨大作。這時候他恍然想起鄔老師說的一個"悟"字,我何嘗不可把這些夏雲隨風的變化運用於狂草之中呢!

從此懷素的狂草,有了一個飛躍,衝破了王羲之、王獻之受章草的影響束縛,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風貌。

我們就慢慢從《自敘貼》里,感受「夏雲隨風」的意境吧。

懷素《自敘貼》局部

五、書法+ 長年盪槳=《憶太白舊遊詩》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盪槳」意為船工盪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蕩漾」,一掃「痴鈍」的筆意。從此,他用軟毫懸腕作書,而且「高執筆,令腕隨己左右」,猶如盪槳撥棹,寫出字來翩翩恣肆,像是從空中飄蕩而來。

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蕩漾,大概是得長年盪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盪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后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盪槳」的動作,《憶太白舊遊詩》中有嗎?

黃庭堅《憶太白舊遊詩》局部

書法+生活=書法藝術創新,感悟生活,頓悟就在一瞬間。

從古代書法家的行動中,我們是否心有所動,是否受益良多?

書友們,「書法+……」行動計劃,你準備好了嗎?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搶購宣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