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葉檀:廣州PK深圳,粵港澳大灣區誰才是最終霸主?

本次副省級城市系列研究,將目光轉向那些並沒有被太多關注,甚至略有些被「遺忘」的城市,尋找他們的發展潛力,正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首先將從15個副省級城市中,挑選出此前沒有寫過的城市,然後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其發展狀況:

一是高鐵、捷運和捷運的交通運輸規劃,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城市總體規劃。

二是人口的流入,包括迴流的幅度和外來人口、務工人員佔比。

三是教育資源是否充分。

四是財富狀況,包括本外幣存款和消費能力。

五是GDP增長速度。

廣州和深圳這樣的超級城市,自然不能被計入被遺忘者,但在近幾年新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湧現,不斷嶄露頭角的情況下,廣州和深圳受到的關注,完全不能與北京上海相比,特別是廣州,與超級新星城市深圳相比,自身光環逐漸消退,許多方面被後來者超越。

01 廣州

所謂一線城市,不僅是GDP,還包括政治級別和各類經濟數據,以及城市規劃,尤其在北上廣深這個級別。

想躋身一線城市,並且長期保持自身地位,最主要的應該是在某一領域或產業中,具有全國性的超級影響力。

從城市傳統和區域規劃來看,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經濟金融中心,廣州是商業貿易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

(珠江畔風光)

從數據來看,廣州略顯頹勢,廣交會不復昔日榮光,倒是作為電商中心的杭州後來居上。2015年,廣州GDP總量為18100億元,2016年GDP為19610.94億元,均位於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但GDP增速後勁不足,2015年增速為8.4%,排名15個城市中第五,在杭州、南京、深圳和武漢之後,2016年增速為8.2%,排在第四名,前三分別是杭州、深圳和西安。

與深圳相比,廣州的工業地位明顯偏弱。珠三角城市群中,廣州也不是工業領頭羊,深圳的通訊、電子、機械甚至汽車產業,以及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家電產業,都相當強勢。

2013年深圳的工業增加值為5889億元,比廣州高出24%。根據2016年統計公報,廣州工業增加值為5369.4億,相比深圳同年的7190.86億,仍落後33.92%。

另外廣州的工業劣勢不僅是在規模上,其含金量也在下滑。根據統計局數據,2016年廣州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664.55億,而深圳是4762.87億,廣州高端製造佔比遠低於深圳。

在企業效益方面,2016年廣州的第二產業規模比北京高出24.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1184.56億,僅為北京的76.46%,上海的40.87%。

廣州的高科技製造業缺失,與科技創新水平直接相關。2012年京滬穗深津五市研發費用佔GDP比例顯示,當年北京投入的研發經費為1031.1億,廣州為305.1億,僅為北京的三分之一,不僅低於北京上海與深圳,甚至低於杭州與南京。

另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專利發明,2012年全國主要城市專利授權數量顯示,北京、深圳和上海位居前三,超過10000件,為廣州兩倍以上。而實際上,廣州擁有整個廣東省三分之二的普通高校,科研資源豐富,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廣州的高校人數為104.32萬,也處於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但與深圳和上海相比,其產業結構中高端產業佔比偏低,科研資源轉化為生產力能力很弱。



廣州打造第二金融中心的野心,也受到阻礙。相比於北京上海和深圳,廣州金融業的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都略有不及。

2013年廣州金融業增加值1146億,遠低於深圳市的2008億元。廣州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也低於北京上海,比深圳低3000億,吸納資金也沒有優勢。2013年廣州金融業增加值僅比重慶多100億,比成都、杭州和南京等地多300億,卻比深圳少800億,差距明顯。到了2016年,廣州金融業增加值為1800億,南京金融業增加值為1241.76億,重慶金融業增加值1642.6億。總體來看,廣州自身金融業僅比普通省會略高。

根據統計公報,2015年廣州和深圳本外幣存款相差8962.51億,人均本外幣方面,2015年廣州和深圳分別為31.733萬和45.528億,人均本外幣相差10萬元以上,根本不在同一個數量級。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廣州排在深圳、杭州和南京之後,從這個角度來看,廣州的金融業和財富存量,確實更接近於省會城市,而不是一線城市。

州對於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尤其是相比北京、上海、深圳來看。從2010到2013年之間,廣州常住人口增加30%,而京滬深三市增長超過40%,況且,北京上海還在嚴格控制人口。

除了深圳1990年人口基數很低,北京和上海在2000年之後,人口增長明顯加快,但廣州2000年後人口增長放緩。從1990年到2000年,廣州人口增加57.8%,而在2000年到2013年,廣州人口僅增長30%。

同一時期,武漢、杭州、南京、成都常住人口分別增長27%、28.6%、33.7%和27.2%,廣州人口增速同其他主要省會差距變小,吸引力落後於北京、上海和深圳。



但廣州真的會跌出一線城市么?想太多了,廣州的優勢依舊非常明顯。

首先是交通,廣州交通樞紐強大運力僅次於京滬,也超過深圳。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港口、航空和鐵路樞紐,廣州可以超越華南、成為面向東南亞區域的交通樞紐,進而將東南亞地區納入廣州經濟腹地,成為海洋經濟戰略門戶。

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之前我們早已提到,佛山、東莞和惠州將成為下一批崛起的衛星城,尤其是廣佛同城,將助力佛山從眾多衛星城中脫穎而出。廣州如果進一步拓展服務業輻射半徑,加強與東西岸城市合作,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有些行業一定得有歷史積澱,如文化、教育、醫療,珠三角這些方面最強的城市就是廣州,遠超深圳,深圳還得狂追三十年,才能趕上廣州的步伐。

02 深圳

深圳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城市,從一個小漁村開始,藉助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東風,躋身一線城市,其發展歷史令人驚嘆,卻又不得不佩服戰略決策者的先見之明。放眼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同時出現三個體量相當的超級城市(廣州、深圳、香港)的,僅有珠三角一例,而深圳則是三個城市中逆襲最快的。



我每次到深圳,見到的移民,都把深圳當作自己的家,移民融合最融洽的城市就是深圳。廣州與深圳不同,到廣州談文化的比較多,深圳則是直接了當談項目,兩個城市的風格大相徑庭。

根據《深圳市總體規劃2011-2020》,定位於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實踐自主創新和循環經濟科學發展模式的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基地,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邊境口岸,具有濱海特色的國際著名旅遊城市——北京代表權力與政策、上海代表資本與資源、深圳則代表科技與創新,各司其職,各領風騷十幾年。

深圳最大的亮點還是產業鏈完善,科技企業群居。老實說,如果連深圳在內的珠三角產業轉型都不能成功,其他地方不可能成功。有人說北京也有大把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比如小米和聯想,比如百度、京東和新浪。

但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除了京東、噹噹和完美世界這樣的電商和遊戲互聯網公司,媒體企業和門戶網站居多。比如新浪、搜狐、優酷和愛奇藝等,做的是媒體和視頻網站業務,對手是紙質媒體和電視台,智聯招聘和58同城主營廣告業務,百度和去哪兒則是信息流量入口,與各類媒體為敵,奇虎360儘管是做軟體為主,但主要收入是依靠網址和搜索。

綜合來看,北京的互聯網企業,基本都與媒體、信息和廣告有聯繫,數量再多也只是媒體產業鏈的上下游。這是因為北京有新華社、CCTV和人民日報,離的政治中心最近,離文化、媒體更近。



深圳卻反其道而行,包括東莞和廣州珠江灣,更適合其他各類科技企業。深圳擁有騰訊、迅雷、YY和唯品會等互聯網企業,它們主打電商、娛樂和平台。還有華為、中興、OPPO、魅族、普聯技術、萊寶高科、華星光電、德賽電池、欣旺達、長盈精密等一批手機行業,以及硬體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另外深圳還擁有以比亞迪為主,一系列新能源和智能硬體企業。深圳遠離政治,商業氛圍遠遠濃於政治,IT硬體,移動互聯網和新能源車得以順利發展。

但深圳再好,還是有一塊短板,並且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能補齊,那就是高等教育。

深圳目前也採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是自建大學,另一方面是與北大、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名校瘋狂合作。自建大學,投入大周期長,而引入知名高校,幾乎可以直接帶來優質教育資源,也成為深圳教育系統彎道超車的重要手段。

2016年10月,深圳出台《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目標是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3到5所高校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50,與目前相比,相當於10年內翻倍。根據2015年統計公報,深圳高校數量為12所,在校生約9.01萬人,處於15個副省級城市末尾,實在是很尷尬。

自建大學品牌,產生的社會認可度、學術研究能力和生源等影響,需要很長周期才能體現。引進名校,快速樹立深圳高校品牌的同時,也擠壓了其自建大學的空間,尤其是財政預算依賴嚴重的部分大學。

另外對於大學部教育階段,目前在深圳招收大學部的高校,基本只有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哈工大。聯考招生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一旦知名高校的深圳校區開始招收大學部生,肯定會與本部分流,觸及到本部校區生源和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華南地區廣州高等教育積累的底蘊和優勢,短期是深圳無法企及的。



好在深圳引進名校時,充分考慮自身產業發展的主要需求。在深圳設立校區的高校,基本以金融、製造、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等實戰學科居多。

清華伯克利深圳研究院,目前設立了三個研究中心,專業分別是環境可續與新能源、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以及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武漢大學深圳研究院,則開設生命健康、信息科學、現金製造和社會管理。學科精準地匹配了深圳的產業發展,畢業生會越來越多地選擇留在深圳,實現高校與產業互補。相關數據也在轉好,深圳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的統計,深圳大學城碩博研究所就業「留深率」整體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三年「留深率」超過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併超過北京,2016年仍保持第一併進一步提高至32.75%;清華2016年畢業生「留深率」為16%,是歷年最高。

我最看好的新區,是粵廣澳大灣區,是最市場化的地區,既有創新,也有文化,更有國際接軌的高端服務業,而深圳是富裕之區,也是產業創新絕佳之地,要注意的是,絕不能重走香港被房地產拖垮的老路。

隨著廣州、深圳兩座城市的不斷發展,爭奪資源、給予政策和衰落崛起等辭彙將退出舞台,兩者會越來越趨向於分工明確,協同發展,廣州依舊是最大商貿中心,而深圳主導科技創新,珠三角城市群衛星城發力、粵港澳經濟區、科教文化與創新隨後跟上,廣州深圳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想象空間很大,打造世界級城市。

延伸閱讀

廣州、深圳、香港:粵港澳大灣區誰來當龍頭?

南方日報記者 劉茜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格局下,廣州主要的樞紐功能必須通過開放式、扁平化、多節點的網路結構體現出來。圖為番禺區的現代化城市景觀。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被納入國家戰略,正在制訂發展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覆蓋9個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日前,在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共同舉辦的「廣州新觀察」第十九次圓桌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著力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灣區,不僅有助於促進和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更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放眼世界各國,灣區實際上扮演了國家創新發動機的角色。

那麼,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該怎麼樣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抓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戰略以及推進「一帶一路」的機遇,促進廣州在下一步的發展?專家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灣區經濟中心是由單一單體城市走向集群」

「灣區」一般指圍繞沿海口岸分佈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全球較為明顯的灣區有三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目前,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世界銀行的一項數據顯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啟宇認為,灣區城市群,放在全球化深化這個背景來看,其城市組織形態應該是一個城市區域的崛起,單一城市已經「HOLD不住」所謂的全球性功能了。「整個區域不可能是單個城市來承擔所有的全球性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對區域來說是多個城市共同承擔全球性功能。」

他舉例說,舊金山灣區以及紐約灣區城市群,沒有特強城市,只是相對強,城市都是在自然發育的過程中功能自然分工,尋找到在全球城市區域中自己具體的專長。

「早期的灣區作為龍頭城市強調的是垂直分工。然後由一個龍頭城市的轉移到最後大家同步發展,紐約灣區中波士頓曾經位居首位,然後轉移到紐約,後來波士頓又找到自己在文教方面的地位。最後大家水平發展,這樣才有可能推進實際性多方共贏的合作局面。」屠啟宇表示。

廣東省政府參事陳鴻宇教授也認為,如今創新「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新領域的發展突破,也越來越依賴於若干城市、若干區域乃至全球各國的高效協作。只有創新鏈條上的各個主體秉持開放心態,共享要素資源,相互取長補短,在創新的步伐上更加協調,在創新的思維上更加協同,才有可能造就重大的、甚至顛覆性的創新突破。

在陳鴻宇看來大都市圈的概念本身就需要有強大的產業群來支撐,強大的瀕海產業集群、發達的經濟網路,包括交通網路和供求網路和社會網路等。要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灣區城市群是一種形式,要有必備硬體,諸如人口集聚,國家核心區域,眾多的多層級的城市,十分發達的交通設施樞紐,都市圈內外的經濟社會聯繫等等。

「在全球化條件下經濟區域的核心區往往是多核的,而不是單核的。灣區經濟中心是由單一單體城市走向集群。」陳鴻宇表示。

超級城市融合灣區才能做大做強

與會專家還認為,灣區實際上扮演了國家「創新發動機」的角色,既是創新邁向強國的推手,也是科技產業創新繁榮的標誌。具體到國內,無論在地理形態上,還是從創新生態上考慮,最接近世界一流的科技灣區、最有可能成為一流的科技灣區的地方,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的各個城市,都是創新鏈條上不可或缺的環節。但香港、廣州、深圳都是超級大都市,都有做龍頭的想法。

屠啟宇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在於空間壓縮,這個區域,空間上11城市已經高度接近,交通已經基本是達成了同城。「最主要的矛盾是規則、邊境隔離、一定意義的民心相異。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的更扁平式地融合在一起。」

陳鴻宇則認為,灣區經濟的比較不在於大,而在於強,不在規模而在質量,不在單體城市而在城市群和產業群的集聚和擴散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大灣區城市群的質量取決於要素集聚和流轉的三層網路的密度和厚度,原有的核心城市比如說廣州、深圳或者是香港,充分開放融入扁平化、多節點的網路結構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沐教授看來,爭灣區龍頭也是沒有意義的。香港、澳門有很多方面還是比珠三角、比廣州優越。發揮港澳的獨特優勢,這是李克強總理指出的方向。「我們要想到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它們的獨特優勢,廣州與深圳如何與港澳融合才能夠成為創新中心。」

楊沐認為,對世界高科技人才、對世界資本最有吸引力的還是灣區。粵港澳灣區有發達的交通條件,能不能將大學、科研機構聯成一個網、聯成一個系統更為重要。他說,他熟悉的一位東京大學經濟學家,去年在深圳就無人機為什麼能夠迅速發展快作了研究,發現香港科技大學起了很大的作用,深圳是共享型經濟的受益者。他寫成學術文章在日本發表,引起了日本學者的關注。楊沐提出,這種創新方式能不能成為粵港澳地區更廣大的、更寬廣的共同模式?這才是灣區經濟下一步發展更重要的內容。

廣州要明確自己在城市群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專家們還認為,香港金融和科技服務業領先,深圳的創新生態完善,廣州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強大,且現代製造業發達,再加上通達全國、全球的海陸空交通貨運,完全可以形成從研發、募資、製造、產業化到貿易運輸的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造出一個層次更立體、覆蓋鏈條更全面的科技灣區形態。

陳鴻宇說,灣區有三個核心城市,都是超大型的,深圳、廣州和香港。在這種情況下,廣州要確定自己的定位,確定在城市群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廣州的軟對接中能夠做什麼呢?南方日報有一篇文章,就將大灣區比成一個足球隊,有前鋒、有後衛、有中衛、有守門員,非常好,沒有說誰當隊長。隊長說大一些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陳鴻宇說。

陳鴻宇認為,大灣區三大超級城市是主要樞紐城市,而不是唯一的中心城市,也不是龍頭。要正確認識樞紐型網路城市的內涵,廣州的主要樞紐功能必須通過開放式、扁平化、多節點的網路結構體現出來。信息化、全球化下的「樞紐」,是資源再次集聚和擴散的加速器、放大器和孵化器。

廣州怎麼做呢?陳鴻宇提出三個「更」——更加開放去行政邊界,更趨扁平去權力中心,更多節點去單向集聚。他認為,香港、澳門在公共服務上做得很好,可以將他們的專業人才引進來,尤其是引到南沙,通過香港和澳門的作用,將整個灣區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廣州的作用就顯示出來。

暨南大學廣東產業發展與粵港澳經濟研究中心常務主任陳恩教授認為,中央規劃粵港澳灣區就是要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樞紐。廣州提出建設樞紐網路城市,正是這個規劃中的重要節點,廣州應該主動推動整個灣區各個城市的深度融合,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高地。

廣州應該發揮高校與文化的優勢

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教授看來,要建設的大灣區,首先是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引領者。「像舊金山、紐約、東京等灣區有世界一流的大學、研究機構和人才,尤其是舊金山灣區,它有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學、創新中心。」

他認為灣區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還有象徵世界科技精神的矽谷都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密不可分。這些大學、科研機構吸引著全球優秀人才引領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所以灣區成為了科技創新、生產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引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廣州這方面的條件是非常好的,但廣州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陳廣漢表示。

而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鳳亮教授則認為,世界著名灣區都是優美的自然環境、世界一流的創新能力、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開放社會經濟結構、國際化商業網路融為一體的城市群和都會區,在這樣的都市圈中,往往由文化方式把人們聯繫在一起。

他舉例說,比如說矽谷就是創新、科技文化把創業者聯結在一起,紐約是先鋒文化和金融文化,東京是數字創意文化。「現在我們總是強調經濟一體化,但經濟融合背後是文化的支撐。」

李鳳亮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根同源都是廣府民系,同說一種語言,深層次融合文化是最有條件的。而廣州是廣府文化的中心,如果強調軟對接,廣州發揮廣府文化的優勢就非常重要。

「文化是流動的,通過文化的流動、碰撞,激發民間文化創造活,廣州充分發揮廣府文化優勢和對外來文化吸收功能形成一種粵港澳獨特的創新文化,對提升大灣區文化能級是有很好作用的」。

李鳳亮認為在這個意義上,下一步的著力點是通過文化交融處理好灣區不同制度、規則的銜接,降低各種要素自由流動的阻隔和綜合成本。在他看來粵港澳灣區最大的優勢就是制度的多樣性和互補性,制度的多樣性和互補性是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徵和優勢,這種制度的多樣性可以產生大的利益。

「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給珠三角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好處,起到帶動作用,但兩種制度與規則銜接不好就會產生摩擦成本。如果灣區文化交融先行,大家文化上有共識,經濟上的合作就更加容易。」

李鳳亮認為,粵港澳灣區應該在敢於人先的廣府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更加優秀的外來文化,形成一種創新創業金融 數字創意的新文化,大家就會同聲同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在起到一個引領和面向世界「橋頭堡」的作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