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畢業季丨學術微展廳·2017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人文學院(上)

學術微展廳(上)

東方部分論文簡介:先秦至元代

論文簡介:

三星堆遺址自1929年發現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討論,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為研究蜀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資料,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更是引人注目,關於其「縱目」形式的意義學術界眾說紛紜,本文在梳理三星堆「縱目」面具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古史傳說和文獻典籍,通過形式分析和比較研究,進而探尋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的獨特文化內涵。

作者曹馨月

《漢代「天下」觀念的視覺展現——從漢武帝上林苑談起》

作者:張詩千

指導老師:鄭弌

論文簡介:

上林苑是重要的文化遺址,其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漢武帝主持擴建的上林苑作為古典園林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影響最為深遠的皇家苑囿,不僅蘊涵著集政治軍事、經濟生產、皇家娛游、祭祀祈禱等多種內涵,還體現了漢武帝為代表的漢朝盛世時期的思想觀念。本文所著重探討的是其中對於「天下」觀念的認知,不同於大多數對於「天下」觀念在地理層次和政治統治方面的分析,而是通過對秦漢上林苑的源流追溯、漢上林苑的環境及其中典型視覺景觀、個體視覺藝術作品等舉例,重點解讀漢武帝對「天下」的政治、文化及想象層面的各種認識,並結合漢都城與其它宮苑和祭祀禮制活動分析其所體現的漢代「天下」觀念,更具有藝術想像的意味。

作者張詩千

<馬踏飛燕新解》

作者:王古今

指導老師:賀西林

論文簡介:

《馬踏飛燕》出土於武威雷台漢墓,雕塑整體構思奇特、造型優美,其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將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表現的淋漓盡致,堪稱青銅藝術中的極品。本文試圖以「圖像—意義」的解析模式,分析《馬踏飛燕》的寓意,並希望通過對圖像與意義的細緻解釋,實現對《馬踏飛燕》所承載的漢代神仙思想進行重新認識。以此得出的結論可概括為:圖像上,馬是天馬,以西域大宛馬的樣式來表現;意義上,馬是漢代墓葬中飛升思想的象徵。

《試論早期建築中的「一斗三升」》

作者:黎曉晴

指導老師:鄭岩

論文簡介:

「一斗三升」是指由一隻大斗、一個橫栱和三個三才升構成的斗栱,通常被認為是斗栱中最簡單、最原始的類型,多出現在漢、魏晉南北朝建築遺物中,隋唐后則逐漸少見。本文意圖分析「一斗三升」形象在剝離了其結構意義后的審美特徵與象徵性內涵,從美術史的角度出發,闡釋一斗三升從誕生到形成固定模式的演變過程,提出一種不同於結構機能主義的,關於早期斗栱之發展可能存在的另一條線索。

作者黎曉晴

《試論魏晉至唐鸚鵡螺母題的形成》

作者:楊曼寧

指導老師:鄭弌

論文簡介:

本文選擇王興之夫婦墓出土鸚鵡螺杯作為研究出發點,從其原材料物種產地,貿易紀錄,流通渠道與路線出發,嘗試論證鸚鵡螺杯在兩晉南朝時期成為流行物的客觀條件。鸚鵡螺杯因肖似鸚鵡而得名,在文宴上的應用使得其文化附加含義相較得名時更加豐富與複雜,比起作為飲器的實用價值,它越來越側重於審美與觀念的表達,即便沒有承載神聖意義,仍可將其劃分為「形而上」的文化性器物。進而探討隋唐之際鸚鵡螺杯文化屬性脫離原有物質媒介,形成鸚鵡螺母題,影響立體「鳥回首式」設計,於非鸚鵡螺材質中表現的現象。

作者楊曼寧

<太子舍人帖研究》

作者:陳星宇

指導老師:杜娟

論文簡介:

《太子舍人帖》不僅是一件秀麗雋美的書法手札,而且是一件包含重要信息的公文。這封牒文寫於王僧虔的晚年,也就是其人生中的最後三年之間,可以代錶王僧虔一生書法寫作的高水平,這對於後代的蘇軾、董其昌等書法家影響深遠。而《太子舍人帖》的寫作對象,不可能是齊武帝蕭賾,最有可能的人是竟陵王蕭子良,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琅琊王氏與蕭子良的親切關係,還可以看到蕭子良如何廣納人才為之所用。

作者陳星宇

《中古樹下人物圖綜述》

作者:周洲

指導老師:鄭弌

論文簡介:

「樹下人物圖」這一圖象在古代有極其豐富的材料,其從南朝興起「竹林七賢與榮啟期」,而後傳至山東,被繪製在墓室屏風或壁畫上。到唐代,這個主題發生了變化,表現形式出現了仕女,內容有忠臣孝子等新的時代主題。本文將對中古樹下人物圖研究做一整體梳理,將研究視角分類,以期能夠把握其發展歷程和研究狀況,並探討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為樹下人物圖等墓葬壁畫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幫助,並對學術前景做出一些展望。

作者周洲

《法門寺地宮出土茶具之摩竭紋蕾鈕三足架銀鹽台芻議》

作者:楊曉蓓

指導教師:鄭岩

論文簡介:

本文討論了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后室出土的摩竭紋蕾鈕三足架銀鹽台的形制以及功用,著重分析了銀鹽台自身的覆置卷邊荷葉以及摩竭魚紋兩個圖式,對覆置卷邊荷葉這一圖式進行了分析類比,推測這一圖式來自於南方;並且對「摩羯」與「摩竭」進行了辨析,認為本件銀鹽台上所鏨刻的帶翼龍首魚身獸應當是漢化了的印度海獸摩竭魚(Makara),故而對於銀鹽台的命名不應當採用代表黃道十二宮的「摩羯」。此外,銀鹽台的存在、其精緻造型的存在可能與唐代的飲茶之風盛行以及晚唐社會的政治危機有著內在關聯。

作者楊曉蓓

《龍城象教——常州天寧寺五百羅漢石刻形象研究》

作者:徐建芳

指導老師:邵彥

論文簡介:

常州天寧寺始建於唐永徽年間,但由於地處要衝,於戰亂中屢遭焚毀,諸多古迹現已不存。寺內現存的五百羅漢石刻畫像始刻於清嘉慶年間,咸豐十年(1860年)兵燹后,毀損過半,現存於寺中的石刻《五百羅漢像》乃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寺僧采太湖上石重新補刻而成,十年動蕩時期因寺僧以石灰粉刷遮蓋才得以保存,又因其藝術價值卓絕,而成為僅存的碩果。常州博物館現藏有數套光緒年間天寧寺補刻五百羅漢畫像拓本及一套石刻題記拓片,畫像拓片五百一十八身羅漢,形態各異,蔚為大觀。石刻題記對五百羅漢石刻的源流及遭遇進行了詳述,史料價值十分豐富。

作者徐建芳

《莫高窟壁畫中的藥師經變研究》

作者:張弛

指導老師:王雲

論文簡介:

本文討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藥師經變,對莫高窟中各個時期的藥師經變圖像進行分類與分析,重點結合不同時期的不同版本的藥師經典作為圖像的依據來進行考察。

文章首先釐清了藥師經典的版本及在敦煌地區的流傳情況,然後對藥師經典的經文內容及各個譯本的具體細節的差異進行分析與比對。本文共統計出114幅存在於莫高窟的藥師經變,梳理了莫高窟中不同時代的藥師經變的方位、構圖與圖像特徵,並結合經變的榜題文字尋找圖像繪製的經文依據。藥師經典中所描述的「凈土世界」、「十二大願」、「九橫死」、除疾消災、轉女成男、消除生產痛苦、為王者攘災等種種好處,吸引了數量巨大的各類的信仰者,這些在繪有藥師經變的洞窟的供養人題記中都有所反映。

作者張弛

《淺談宋代磁州窯瓷枕》

作者:張雨

指導老師:鄭岩

論文簡介:

宋代陶瓷業生產繁榮,位於河北省的磁州窯作為民間窯的代表,製造了大量滿足廣大民眾日常需求的生活器具,瓷枕作為其中之一,其白地黑花的裝飾類型、黑白強烈對比的裝飾手法、從刻劃花裝飾到用筆繪,以及生動活潑、豪放的紋樣特點,展現出宋代風俗民趣,形成鮮明的具有代表性的風格,使磁州窯瓷枕從其他紛繁複雜的汝、官、定、哥、鈞五大窯瓷枕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成為陶瓷濃墨重彩的一筆。

磁州窯系範圍廣大,本文以宋代劃定時間範圍,以觀台窯為主,通過對磁州窯瓷枕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的研究,從宋代的磁州窯瓷枕的形製造型、紋樣、圖案幾方面歸納,對其作用分類簡述,並舉例,了解宋代磁州窯瓷枕的整體風貌。

作者張雨

《宋代繪畫中的香文化》

作者:張學謙

指導老師:王雲

論文簡介:

畢業論文主要通過宋代繪畫分析香爐和使用方法,從宋代的文獻、圖錄和畫入手分析,探討宋代香文化的狀態,文人生活與香和香爐的關係,宋代文人把香與香爐當成一種雅事,並在宋代的繪畫中有所體現。香相關的研究資料不完整且不好入手。此次研究從宋代繪畫入手進行圖像解析,分析從宋代繪畫中反映出來當時的情景,在繪畫中體現出什麼樣的特徵,他們是如何使用香和香爐的。在宋代的繪畫中記錄了不少宋人用香的場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專門賣香的店鋪,在多數作品中宋代文人用香的繪畫題材較多,涉及女性用香的繪畫題材極少,從宋代繪畫能看到在宋代城市、鄉間和男女都有用香的習慣。

作者張學謙

《儒家祭祀建築的禮制規範與差異——以山東鄒城孟廟為例》

作者:張璐瑤

指導老師:陳捷

論文簡介:

儒家建築主要可以分為以祭祀功能為主的禮制建築和以教育功能為主的文教建築。位於山東鄒城的孟廟是祭祀「亞聖」孟子的重要禮制建築,其建築禮制不僅體現了孟子在儒家體系中的地位,更體現了儒家建築在禮制上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本文將從儒家祭祀建築的發展概況與禮制規範、孟廟歷史沿革、孟廟在建築形制上體現的禮制規範等角度出發,分析總結孟廟在儒家禮制建築中的特殊性。

作者張璐瑤

《旦淄形吼是,莫瑤紊前呈——臨安城的李嵩與他的<貨郎圖

作者:秦漫

指導老師:黃小峰

論文簡介:

長久以來,《貨郎圖》往往被認為是南宋社會風俗的真實寫照,再現了南宋時期民間貨郎的生活面貌。黃小峰老師2007年的《樂事還同萬眾心—<貨郎圖解讀》一文卻打破這個「既定觀念」,論述了《貨郎圖》題材實際上是宮廷元宵時節的節令繪畫,而「貨郎」則是宮廷雜扮表演的一分子,並非現實風俗的簡單再現,並提出了《貨郎圖》畫面有些細節似乎暗示了當時南宋的政治局勢,這顯然把《貨郎圖》置於一個新的政治環境語境中,如同馮海濤所探索的馬遠《水圖》到底是一組「真活水也」的「狀物形」繪畫,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政治寓意畫。因此本文受黃小峰研究中的「山東黃米酒」啟發,並脫離出前人研究的桎梏——糾結於李嵩筆下的貨郎到底是民間貨郎還是宮裝貨郎——而重新從畫面出發,試圖揭示出畫中扇面之謎「旦淄形吼是,莫瑤紊前呈」的含義,從而對李嵩與他的《貨郎圖》做一個全新、全面的闡釋。

作者秦漫

《日本九相題材圖像源起考》

作者:徐采韻

指導老師:王雲

論文簡介:

九相圖是一種日本獨存的佛教圖像,圖示特點為表現美女腐爛的九個步驟。從十二世紀到當代,九相圖這種圖示一直在日本流傳,並從早期的《九相圖卷》形式發展到中後期的《九相詩繪卷》形式,後期江戶時期還出現了相關的出版刊物,可說這種圖像在日本文化中源遠流長,綿延不斷。

本文以兩幅最早九相題材繪卷為例,先從佛教典籍中「九相」一詞意義解釋開始,依次從中原地區九相資料遺存、吐魯番地區九相資料遺存,以及日本中世紀相關資料遺存等方面詳細論證了九相圖中九相的來源、可能的圖示源頭,以及對年代進行定位等。這兩幅鎌倉時期的繪卷被創作出來的契機也必然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考慮到當時盛行的凈土思想,又對此進行了一番討論。

作者徐采韻

《搜山圖題材中的女妖形象研究——以故宮本為例》

作者:趙思凡

指導老師:黃小峰

論文簡介: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究《搜山圖》中的女妖元素。本文以女妖的描繪為中心,結合幾本《搜山圖卷》相關的圖案分析對比,試圖探究作品之中女妖元素的產生和寓意。經過仔細的對比,本文認為女妖形象並非突現,而是和當時的流行傳說,社會文化緊密相連的。例如說白猿劫女、花蕊夫人中箭,這些都是產生的誘因。其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宋元之際,商品化發展,女性妓妾買賣逐漸嚴重等等社會現象。

作者趙思凡

西方部分論文簡介:中世紀至20世紀初

指導老師:於潤生

論文簡介:

《馬內塞古抄本》是14世紀初由蘇黎世貴族馬內塞家族收集編撰的哥特式泥金手抄本,收集了140首中古高地德語宮廷抒情詩,每首詩前有該詩人的畫像插圖。本文就其中的137張詩人畫像插圖進行主題和形式的分析,闡釋該《馬內塞古抄本》中以象徵性的物體、宗教的圖式、平面裝飾性的幾何線性繪畫語言和真正指明作者身份的騎士紋章構成的一套表現騎士形象的形式符號語言,並反思哥特式手抄本人像的特徵。

作者況悅

論文簡介:

阿維尼翁教皇宮內的雄鹿室壁畫描繪了林中狩獵,捕鳥等場景,是歐洲14世紀象徵風景畫的重要例子,體現了西方中世紀人的自然觀念。本文將從三個層次對雄鹿室壁畫進行研究:首先,結合雄鹿室建造的特殊歷史背景,分析壁畫的主題、風格及其表現時間與空間的方式;其次,在分析宗教與世俗的關係下的「自然觀」的基礎上,將壁畫置於宮殿裝飾整體環境中,討論壁畫與雄鹿室內其它裝飾之間的關係,發現教皇隱藏於此的「微型宇宙」;最後,闡明壁畫中所呈現出兩個層次的自然觀。

作者林航

指導老師:於潤生

論文簡介:

「老人」是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藝術史中表現該群體的作品不僅數量少,也大多具有負面傾向——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也是如此。而作品中描繪的老人形象,反映著社會對老人的普遍看法和接受程度。

本文試圖將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中出現的「老人」看作一種圖像類型,以具體作品為例,從宗教/世俗主題和性別視角對此類型圖像進行解讀。再將作品置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社會背景下,探討各種老人形象產生的根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喬爾喬·瓦薩里佛羅倫薩大教堂與相關圖像研究》

論文簡介:

國內學術界對於瓦薩里的研究長期聚焦於其《名人傳》文本,而未能完整研究此人。本文則通過瓦薩里於1572年繪製的佛羅倫薩大教堂天頂畫《最後審判》,以及其為此工程作的「1572年草圖」,來進一步討論瓦薩里的藝術創作與藝術思想。本文首先梳理了「最後審判」在中世紀時的圖像志,及其背後的神學思想;之後,結合大教堂《最後審判》天頂畫的繪製背景,討論其和但丁《神曲》以及基督教倫理學體系的關係;最後,將「1572年草圖」與瓦薩里的《名人傳》體系相結合,從而發現大教堂天頂畫圖像譜系的來源。基於此,本文討論了大教堂天頂畫的社會和藝術意義,以及瓦薩里的藝術家與藝術史家身份之間的關係。指導老師:於潤生

論文簡介:

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的擴建象徵著法國古典主義藝術達到鼎盛時期。在這項浩大而漫長的工程中,鏡廳[la galerie des glaces]的修造集中體現了路易十四時代藝術創作的典型風格,其所蘊含的美學理念,亦對當時及後世的歐洲宮廷建築與裝飾影響極大。

本文試圖在簡要梳理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的歷史背景之基礎上,對鏡廳的天頂畫、鏡面裝飾和建築空間進行研究。文章藉助17世紀的文學、戲劇作品和書信文獻辨識圖像志,梳理空間中的圖像邏輯;嘗試總結此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趣味和風格特徵,分析藝術家勒布倫、訂件人路易十四、時代和社會觀念等因素在風格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而討論路易十四風格在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地區內存在的先例與主要思想來源。

指導老師:李軍

論文簡介:

弗里德里希是德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的風景畫以獨特的孤寂冷清風格聞名當世和後世。1817年後,他的畫中出現一些佔主要地位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都被表現為背影。細數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廣闊自然中的小型背影,多人中型背影的組合,以及位於畫面中心的大型單人背影。他們分別反映出弗里德里希對自然、社會和自我這三個層面的認知。其中他對自我的認知與當時費希特的「自我」理論尤其吻合。弗里德里希各階段描繪的背影作品表現出的不同的側重,能夠反映出他一生的內心變化軌跡。而這些形象之所以始終被描繪成背影,可能與他心底對神聖自然的一貫敬仰有關。

作者劉懌

指導老師:高火

論文簡介: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國的繪畫藝術伴隨著經濟的往來展開了交流。日本的藝術與文化帶有東方的特色,在19世紀曾對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作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收藏了大量浮世繪版畫。從他創作風格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受到了以浮世繪為代表的日本文化的影響。通過對莫奈油畫作品題材、內容、形式、裝飾特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從而展開對東西方文化進一步交流和合作的新思考。

作者趙清青

指導老師:文韜

論文簡介:

本文借用拓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討論交互型行為藝術中的交互行為可能具有的特點與價值。在討論中筆者借用了庫爾特•勒溫拓撲心理學的建構性分析、純例以及行為公式(B=f(PE))這三個原理,嘗試建立關於行為藝術中的交互行為的研究模式,並且對其進行理論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交互行為具有濃縮歷史與超越自身含義的特點,加之,交互行為還具有立體調動觀眾心理的功能,於是使交互型行為藝術在觀眾體驗的角度上升到了新的思維層次。

作者陳鴿

作者:張馨心

指導老師:高火

論文簡介:

至上主義拋棄客觀,從純藝術的感覺看待生活以達到未被遮蔽的藝術本質,在這種激進地想要摒棄過去的情感下,馬列維奇割裂了新世界的歷史繼承性。雖然馬列維奇強調非客觀世界的精神至上性,但他提出了對社會的要求,要為藝術家創造多文化的環境。「非客觀世界」理論和至上主義的形成發展離不開物質世界,因此在他意圖完全擺脫物質性時,這個世界必然崩塌,這正是非客觀世界建構與消解的過程。

作者張馨心

指導老師:文韜

論文簡介: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闡釋超現實主義繪畫,是一個獨特的視角。這既有助於觀者深入地理解超現實繪畫,又能夠推進對其美學意義的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以釋夢理論為基點,詳細解析「偏執批判派」代表畫家馬格利特的多幅作品,他細緻刻畫生活中的常見物,用寫實的方式將毫無關聯的事物組織在一起,於荒誕中尋找真理。其次,文中將引入意識分域論來解釋米羅的靈感來源以及作品背後的深層內涵。遵循「心理自動化」創作方式的米羅,強調無意識的自動創作,他常常用密布的色塊與幾何圖形來表達內心的強烈感受,在繁複中蘊含秩序。通過精神分析理論的應用,使之形成一個動態系統,也為更好的理解其他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作拋磚引玉之用。

作者王天琳

作者:許佳寧

指導老師:王浩

論文簡介: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作為20世紀法國偉大的科學哲學家、文藝理論家,他的思想建立在法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之上,並充分吸收了當時盛行的精神分析學、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哲學,他的想象理論在如今的文藝研究中仍具有豐富的精神價值與內涵。本文從巴什拉理論中的想象概念出發,將其劃分為物質元素想象與現象學想象兩個階段,試圖向讀者呈現一個對其較為清晰的理解;其次,結合巴什拉對部分藝術作品的評論,討論其想象理論在視覺藝術運用中的新視角,以此進一步探索在研究中的適用性。本文希望在梳理闡述巴什拉想象理論的同時,可以為今後的藝術史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論上的啟發與思考。

作者許佳寧

論文簡介:

本文圍繞培根的早、中、晚三個階段創作的四幅受難像三聯畫,探討受難像的發展變化與其反映出來的作者思想。三個階段的受難像作品的創作反映了培根個人風格的建立與打破的過程,早期和中期受難像是建立風格的過程,晚期受難像作品則放棄了表現「殘酷的真實」轉而表現「形象的真實」,這種端倪從他晚期個人思想和風格的改變中可以看出,集中體現在受難像作品中。受難像作品反映了作者心境的成熟與創作思想的變化。

作者許金凌

《喬治歐·德·契里柯藝術研究》

作者:肖軻

指導老師:高火

論文簡介:

契里柯是一位在西方現代美術史上留名卻很少為人所提及的義大利畫家,目前在關於他的研究也極少,出於對契里柯藝術的熱愛,經由多方搜集文獻資料,筆者嘗試以中文勾勒這位偉大畫家的一生並對其作品進行分析,形成此文。本文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簡要介紹契里柯的人生軌跡和個人藝術發展史;第二部分以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契里柯「形而上」時期作品;第三部分對作品進行形式分析。由於目前世界上研究契里柯的各類文獻沒有中譯本,中文世界也幾乎沒有高質量的研究,所以筆者以搜集到的英文資料為主,以「史實譯介+觀點整合」的方式書寫本文,力求覆蓋面廣而重點突出。

作者肖軻

《探析簡·索德克的人體攝影藝術》

作者:石鑫鑫

指導老師:遠小近

論文簡介:

人體攝影緊隨攝影術的發明,初作為繪畫的素材工具后與繪畫並列為獨立的藝術形式進而與繪畫相互影響。人體攝影主要展示的是人體美,卻因太過真實而引發色情。簡·索德克是捷克的國寶級藝術家,他命途多舛卻未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從現實到浪漫,用黑白相機在逼仄的地下室拍下生活中人類的戲劇性活動,再為其手工著色,以絢麗、神秘的顏色和誇張化的現實情節沖淡色情的表皮。本文通過梳理世界人體攝影發展的簡要脈絡,從索德克的生活經歷出發,結合捷克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環境,並嘗試從弗洛伊德心理學角度探析其藝術風格成因的多種要素,總結這位開放的民族攝影家所帶來的藝術價值和啟示。

作者石鑫鑫

指導老師:王浩

論文簡介:

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對藝術進行分析,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以視知覺分析繪畫藝術所涉及的個案極多,但很少有人對這些個案進行具體解析。從視知覺原理出發探析阿恩海姆的分析邏輯,以美術史的角度論述並加以對照,卻發現阿恩海姆視知覺理論應用於繪畫藝術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堅不可摧。阿恩海姆視知覺理論應用於繪畫美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借鑒的,同時也不能被僵硬化,結合理論和具體案例分析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問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