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觀點 | 成都: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從18世紀碼頭城市、港口城市,到19世紀的車站城市,再到21世紀的交通樞紐城市,歷史發展軌跡告訴我們,產業升級、城市演進和交通系統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的。未來一個地區的競爭力關鍵是全要素生產率,其很重要的體現在產業、空間的組織效率上。」在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看來,就「交通」論「交通」,就「產業」論「產業」,就「城鎮空間」論「城鎮空間」的傳統區域發展模式,無論從區域產業體系一體化的發展需要,構建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自身發展的訴求,還是從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路徑來看,都已難以為繼。

當前成都城市定位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躍進、區域合作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區域協調發展轉變。「積極開展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理論創新、產業體系的利益共享機制創新和協同發展的合作模式創新,將成為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的必要支撐和保障條件。」張國華說。

張國華 (資料照片)

看發展大勢

交通設施》》》》

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

「成都地處西南的四川盆地,對外交通存在先天不足。當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國際性鐵路樞紐、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構建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張國華表示,對外交通條件的變化將對成都的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綜合交通通信樞紐作為通達全球的國際性門戶,天府國際機場的樞紐建設的契機,將促進適空適港產業及流通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成都需要抓住歷史機遇,依據各類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對不同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和空間要求,優化城市的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並在此基礎上按照各類產業的不同要求配套建成城市交通網路,從而實現城市交通、產業和空間的協調發展。張國華表示,這需要成都統籌協調好雙流國際機場與天府新機場的發展關係、多層級軌道交通網路與城市中心體系的關係。

成都 資料圖

城市空間》》》》

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城市空間是城市各項功能的載體,也是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目標的重要支撐。」在張國華看來,成都近年來在城市空間優化調整上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歷史文化保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等方面也同樣走在國內外城市的前列。但他同時表示,也應當認識到,目前成都仍屬於典型的「單中心」城市空間結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張,這種空間形態無法滿足國家中心城市的空間要求。

張國華認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城市群戰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等帶給成都一系列機遇疊加,而成都要抓住機遇,完成國家賦予成都的歷史使命,首先在城市空間上需要統籌交通、空間、產業三大要素,通過「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先行,產業一體化作突破口,城市群一體化作空間的載體」的三位一體,建設高效便捷、生態友好、舒適宜人的網路化空間結構,構築「 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路化功能體系。

具體而言,張國華指出,要注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整體性和前瞻性,不單單追求自身繁榮,而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同時要建立和完善高效率的各種流轉系統。「發達的教育體系和較高的人口素質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空間格局的基礎和智力條件之一。還應當進一步完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鞏固和發展良好的醫療條件和和諧的社區環境。」張國華說。最後,他強調,要保護和繼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尊重市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搭建人與人關係體現親和力和正能量的大平台。

產業發展》》》》

重視產業空間聚集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和學習效應

「在全球化和國際貿易一體化的情況下,產業的空間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張國華分析,產業在空間上體現為高度集聚后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共享,其次不斷細分,產業之間合作加強,即產業鏈條之間的匹配效應。第三,知識信息環節從製造業環節分離出來,集聚在一起,產生知識信息化學效應,即不同的思想交流過程中,會產生第三、第四個思想。「這就是今天信息經濟區別於傳統工業經濟的強大所在。」張國華說。

他認為,因為「基礎設施共享、產業鏈條匹配和知識信息化學」三大效應,形成了產業在空間上集聚后帶來的極大的報酬遞增,並且在城市空間上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空間。「社會經濟一旦發展進入這個態勢,它的增長一定是非線性的。所以未來在投資、城市發展中,應該充分重視產業空間集聚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學習效應。」張國華說。「成都作為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產業集聚方面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快全方位開放,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在全球和國家的網路體系和產業鏈條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張國華表示。

他建議,成都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上下游之間的高效合作。其次,成都應當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使之服務於科技創新,積極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本土科技創新公司,並以」硅巷「模式在大街小巷嵌入式地容納外來創新創業者,最大程度調動和釋放區域的創新動力。此外,張國華認為成都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應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成都的文化影響力和和吸引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效益。

說比較優勢

成都具有充沛的產業承載空間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度發展,要素流通、產業協作、市場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間的競爭越來越轉變為城市群、經濟區之間的競合。」張國華表示,因為在城市空間、產業發展等方面突出的區位比較優勢,成都在這場轉變中將扮演更為重要角色、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在城市空間方面,成都土地資源豐富,具有充沛的產業承載空間。」張國華表示,成都面積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四,新一輪的城市空間拓展和優化為承載產業帶來顯著優勢。張國華分析,成都平原以東的龍泉山脈地帶以丘陵、平原地區的旱地為主,國土開發強度不大,具有較大的開發前景。南部天府新區新規劃面積157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約650平方公里,為強化「極核」功能提供了充沛的產業承載空間。

「在產業發展方面,成都當前正處在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張國華表示,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表現有服務業和製造業協同發展,農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2016年,成都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超32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49.6%。成都產業門類齊全,已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製造、食品、金融、旅遊六大千億產業集群。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主導產業正向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加速邁進。2016年,成都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分別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1%和43%,逐步成為引領成都工業發展的關鍵。張國華認為,新的發展階段就意味著新的發展機遇、新的發展潛力。

專家名片:

張國華: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規劃院院長,博士、教授、高級規劃師。研究方向:基於產業交通空間協同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規劃。

關注成都的理由:關注成都是因為成都作為「一帶一路」、成渝城市群、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國家戰略交匯點,正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微信編輯:雨影晨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