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微粒貸存量破千億,傳統銀行遭遇「降維打擊」 | 馨金融

佔盡了牌照、流量、資金、數據優勢的微粒貸,在微眾銀行極盡克制的「培養」風格下仍然迅速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這可能才是巨頭「降維打擊」的真正可怕之處。

——馨金融

洪偌馨/文

8月7日的晚上,多位微眾銀行的高管在微信朋友圈裡Mark(標記)了一組數據:微粒貸餘額超過了1000億元。

從大家的評論來看,不管是微眾的員工、還是新金融的從業者,各路「圍觀群眾」都為這個數字感到驚喜和興奮。

1000億對於微粒貸、對於新金融行業、甚至對於整個金融市場意味著什麼?我想可以從幾個維度來拆解一下這個話題。

1

一個產品幹掉一家銀行的零售線?

作為一個純線上的個人借貸產品,貸款餘額達到1000億是個什麼概念?可以先來看微粒貸自身的增長曲線。

微粒貸上線於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上線一周年時,貸款餘額突破170億;到2017年5月產品上線兩周年時,貸款餘額已經突破760億;而在最近的兩個月時間裡,這一數字進一步增長至1000億元。

照此粗略估算,微粒貸在不到兩個時間裡貸款餘額增長超過240億,保守估計,單月貸款餘額增長超過100億。

成立不到兩年的微眾銀行似乎才剛剛進入狀態、開始發力,但增勢驚人。根據微眾銀行年報顯示,2016 年,微眾銀行利息收入增速高達839%,資產規模增速則達到440%。

我們把它放在一個更為熟悉的參照系裡,大家的感受可能會有更直觀。表格中列舉的幾家銀行,都是城商行中的一線大行。

以不久前剛剛超越北京銀行成為市值最高城商行的上海銀行為例,2016年末,其個人貸款餘額約為1190億元,和微粒貸相比似乎也並沒有拉開太大的優勢。要知道,成立於1995年的上海銀行已經在個人零售業務領域發展了22年。

從另一個角度看,微粒貸也不過是微眾銀行的一個產品而已,一個產品的規模已經逼近甚至超過一個城商行個人信貸業務的總和,這個事實估計會讓很多人後背發涼。

更重要的是,傳統銀行的信貸增長主要以大額房貸為主,根據年初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2.65萬億元,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長6.33萬億元,佔比將近一半。

而微粒貸則是以小額借款為主的產品,根據此前微眾銀行公開的數據顯示,微粒貸的平均借款借款金額在1.17萬元左右。用海量的小額業務,幹掉了傳統銀行的零售業務,而且不良率只有0.51%,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微粒貸規模增長的含金量。

另外,上海銀行今年一季度個人貸款餘額增長規模約52億,如果對照微粒貸單月增長百億以上的速度,要追平一兩百億的總規模差距或許也不需要太長時間。

再退一步講,上海銀行在個人貸款業務方面雖然增速稍緩,但至少還保持了增長的態勢。表格中另外的兩家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個人貸款餘額,從數字來看,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縮。

我們無從論證,此消與彼長之間是不是有著必然的聯繫,但是銀行的零售業務本就不好做,而當我們有一個方便、快捷又安全的借貸入口時,用戶尋求銀行服務的積極性衰減好像也是必然的結果。

2

互聯網銀行的「降維打擊」

拋開生態談規模是沒有意義的,微粒貸業務規模的迅速擴張,很大程度上來自其自身優勢(脫胎於騰訊,得益於既有的數據積累,藉助微信和QQ等社交生態)與業務模式本身的契合。

之前現金貸業務泛濫時,我和很多從業者討論過,這種純線上個人借貸業務的核心壁壘有哪些。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要素

✔ 合規(監管)

✔ 流量(獲客)

✔ 風控

✔ 資金(成本)

如果用這四點去對照,就會發現,微粒貸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按照目前國內新金融行業現狀,監管高壓下,手握牌照是從業者們安全感的最大來源。這也是為什麼,在不久前網上盛傳「聯合貸款」文件下發、合作模式被封殺之後,互聯網小貸牌照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資源。

可即便是手握互聯網小貸牌照,許多公司也並不能心安,因為「聯合貸款」文件中明確指出,只有銀行業金融機構才有資格從事「聯合貸款」業務,這也就意味身份曖昧的互聯網小貸牌照也並沒有安全落地。

而對於微粒貸來說,以銀行的身份,做同樣的業務,本身就是一種「降維打擊」。事實上,最早這種「降維打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金成本方面,銀行可以通過同業拆藉以及聯合貸款等方式獲得比其他放貸平台更低成本的資金,增加利潤空間。

只是,資金成本的優勢之前一度受到衝擊,因為這種方式在後來被許多金融科技公司借鑒,他們同樣通過與銀行合作的方式來獲得低成本資金。而在這一輪監管收緊之後,這些平台的生存空間被監管擠壓,也就為持牌機構拓展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不過,持牌雖然是得天獨厚的資源,但並不是微粒貸最核心的競爭力。回歸業務的本質來看,騰訊在社交領域積累的流量和數據優勢才是一張「王牌」。

微粒貸自從上線以來就一直將入口捆綁在微信和手機QQ上進行獲客,根據騰訊發布的一季報顯示,微信與WeChat的月活躍賬戶達到9.38億,QQ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達到6.78億,而微粒貸目前已經開放的白名單數和開戶數還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微粒貸的主動授信已超0.7億人,截至到2017年一季度,微眾銀行旗下產品微粒貸累計放款額突破3000億元,累計用戶數突破了2000萬人。

在微信與QQ兩大社交入口的助力下,微粒貸可以通過幾乎零成本獲得海量優質用戶。不過比獲客更重要的,其實還是數據,以及數據背後所代表的風控能力。尤其對於新金融業務來說,數據的量和質決定了公司的能量。

昨天和一個從業者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說他正在做小貸公司給其它現金貸公司提供風控和資金服務,倒不為賺錢,就是為了積累數據。

對於微粒貸而言,能夠調動的數據數量龐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社交數據還是其他,這些數據都是「活的」,它們能夠直接被調動用於決策。

而之前我和一些傳統金融機構的從業者聊天時,他們告訴我,有些傳統金融機構的數據固然龐大,但是因為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方式相對原始的關係,無法真正調用,也就是說,數據是「死的」。

事實上,大公司之間的數據戰爭開始從「暗鬥」轉為「明爭」,無論是之前被兩大巨頭推上風口的「無現金社會」,還是最近騰訊與華為打官司打到工信部,說到底還是為了爭奪數據,而且是「活的」數據。

這個邏輯其實也很簡單,騰訊的流量和數據優勢可以幫助他們在很多領域有所收穫,只不過在金融領域有了牌照保障之後,把這些優勢發揮到了最大。

3

結語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佔盡了牌照、流量、資金、數據優勢的微粒貸,在微眾銀行極盡克制的「培養」風格下仍然迅速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這可能才是巨頭「降維打擊」的真正可怕之處。

在編這篇稿子的時候,馨金融的90后小編不停地嘀咕著:「自己用著微信交朋友聊天,工作郵件都在騰訊企業平台,空閑時候打著王者榮耀,有事沒事還騎著共享腳踏車到處閑逛,怎麼敢借了微粒貸的錢不還呢?」

我想對於年輕一代的用戶來說,這些違約風險的確是太高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